手机版
1 1 1

《劳动铸就中国梦》第一集:劳动改变命运

微信扫一扫 ×

  劳动,人类摆脱荒蛮、创造历史最直接的因素。

  纵观一部人类文明史,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当今的信息时代,劳动一直推动着社会进步的车轮滚滚向前,一直滋养着人类的精神完美与全面发展。埃及金字塔、希腊帕特农神庙,中国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这些历经岁月沧桑至今仍然熠熠生辉的文明瑰宝,无不辉映着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以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耐力,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劳动、苦干实干,才能真正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实现所有期待和梦想。

  毫无疑问,中国人对于劳动有着深切而独特的体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古老中国以这样屈辱的方式,开启了探索现代化道路、追赶现代化国家的艰辛历程。此后,百年抗争、救亡图存、民族复兴,始终是广大仁人志士、亿万劳动人民的不懈追求。然而,在衰落迟暮的旧中国,在战乱频仍的动荡岁月,亿万劳动者既无法通过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无法通过辛勤的劳动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1949年,中国历史开启了新纪元。

  回首新中国初创时期,一片破败、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摆在面前:生产萎缩,民生困苦,失业众多,“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是真实的历史写照。

  无疑,包袱是沉重的,但新时代彻底改变了劳动者的历史命运。一百多年来,中国劳动者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拥有了通过勤劳双手改变自已生活、改写国家命运的权利和机会。

  中国印钞造币博物馆是一个以货币为主题的博物馆。货币的图案设计颇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政治本色、时代特征和价值追求。

  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二套人民币,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面额最大的拾圆币,图案中是一位充满劳动激情的工人和一位满怀劳动喜悦的农民。196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 纺织工人、女拖拉机手、车床工人、炼钢工人等等,他们的形象至今深深地镌刻在每个人的脑海之中。这样系统、鲜明地把劳动人民的群像印刻在国家的货币上,在全世界都是十分罕见的,这宣示了新中国劳动者当家作主的基本价值。

  这正是我们国家的荣光,将居功至伟的劳动者永恒地定格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1949年,积贫积弱的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仅有美国的七十分之一。对外遭受着众多国际势力的封锁,对内还要解决五亿人口的生存、并开启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为了打破国外封锁、快速实现工业化,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重工业的发展成为首要任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兰州炼油厂等一大批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骨干企业,就这样在节衣缩食、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呈现在国人面前,成为那个时代的重要标志。

  第三套人民币设计小组组长刘延年说,第三套人民币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说,它是一个划时代的,它在技术上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套人民币。

  发行于1962年的第三套人民币定格了新中国一个重要时期,从发行到完全收回历经38年,也是目前人民币流通时间最长的一套。在这套人民币上,劳动者作为极其鲜明的主题形象得以展现。

  这是当时的伍圆币,反映“炼钢工人”的形象曾荣获“年度世界最佳纸币”的设计大奖。第三套人民币绘制者侯一民告诉我们,炼钢炉前炼钢工人那种健壮的很美的那种气质,出现的人物他要很有代表性,工人是工人的气质,农民是农民的气质,要让老百姓认可。

  当时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国家从其它产业筹集资金,开发技术,提出了“以钢为纲”,大中小钢铁并举发展的战略计划。“一五”期间,钢产值以年平均增长29.8%的速度,总量达到46.5亿元,大大超过了原有的计划。

  除了钢铁工业不可撼动的地位,机械制造、纺织工业等行业的劳动者形象,也首次出现在人民币上。

  在共和国革故鼎新的年代,国家对占国民经济90%比重的农业,进行了大规模、探索性的社会主义改造,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产值增长53.4%、粮食和棉花分别增长44.8%和190%。

  第三套人民币设计小组组长刘延年讲述了当时设计这套人民币时的想法,中国解放后,农业得到发展,过去拿镰刀割,锄头刨地的,现在能有拖拉机用了,劳动力得到解放,生产力提高,这不是也是成就的一个体现。为什么放个女的拖拉机手?妇女地位得到提高,中国社会妇女解放。

  这张拾圆钞票,在上个世纪有一个响亮的称号叫“大团结”,它是当时面值最大的人民币。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各民族的劳动者簇拥在一起,以国家主人的崭新风貌讴歌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图景。

  第三套人民币绘制者侯一民则深情地讲述了当时是如何绘制这套人民币的,第三套人民真的体现了是我们人民当家作主,真的体现了劳动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他把他对劳动者的尊重,对他们的爱,尽量地画出来。

  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被缓缓打开。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处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

  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大卡车下线,国产首批“东方红”拖拉机生产完成,第一列“人民第一号”火车诞生,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下水,第一架飞机上天……斗志昂扬的劳动者们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织着建设新国家的巨大喜悦,人民以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劳动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革新着社会的面貌,鼓舞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新中国只用七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原计划用十八年实现的目标,取得的工业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一百年。

  定居中国的波兰裔作家爱泼斯坦感慨地写道:“我们被一种同样的精神所感召,这是一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行动。没有真心实意地参加过这种集体劳作的人是很难体会这种感情的。”

  第三套人民币绘制者侯一民回忆那段历史时说,中国人受难太深了,他们那一代人的信仰是用血铸成的。这种精神是始终在发展,始终在前进。

  翻开人民共和国的相册,一个个劳动者的身影最熟悉,一张张劳动者的面孔最亲切。这些闪亮的名字和亿万普通劳动者一起,构成了新中国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这些劳模有:鞍钢老英雄孟泰、大庆“铁人”王进喜、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两弹元勋”邓稼先、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梁军、纺织女工赵梦桃、时传祥等。

  这是一条让人叹为观止的“地上天河”。

  红旗渠从巍巍太行的峭壁上流过,与水源河漳河的落差最高达800米之多,为当时的林县、现在的林州提供着丰沛的水源。而50多年前,林州水源奇缺,“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那个年代,很多林州人的名字都流露着对水的渴望。

  当年的红旗渠劳动模范张买江说,之所以大家起名字叫买江,海江,长江,锁江,它就是缺水,起这个名字就是要锁住江。

  大河报原摄影记者魏德忠回忆了当时缺水的状况,乡亲们每天早上拿铸铁的铁盆弄了两碗水,放在那边,把他们当贵宾招待先洗,他们洗了以后,老乡一家人老的少的才接着洗,洗到最后,这个水,还剩一点,也不能扔,就倒在猪食盆里喂猪。

  在打深井等措施被证明无效后,当时的林县县委、县政府毅然决定兴建红旗渠,引漳河水入林州。

  魏德忠说,当时林县提出的口号“重新安排林县河山”非常令人鼓舞。林县山不好水不好,穷,我们重新安排,战胜自然灾害!

  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红旗渠的蓝图,让林州人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尽管它那样地不可思议,那样地艰难,林州人却义无反顾地奔向了那片峭壁悬崖。

  魏德忠还向我们讲述当年张买江修渠的情况,张买江是个林县红旗渠劳模,他13岁的时候,他父亲修渠牺牲了,他母亲非把他送到工地上去,说年龄不够,不行,但是张买江的母亲说,“一定要把我儿子收下,让他去修渠,因为他父亲就是为了修渠,让子子孙孙不再受苦,有水喝有饭吃”。

  张买江说,当时的理念就是,“宁叫当辈人苦,不叫辈辈人缺水,来受这个罪”。

  十万修渠大军从山庄村落中奔涌而来。自带干粮、行李、工具,拉开了“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大幕。当时的记者魏德忠用相机记录了那令人震撼的场景。

  魏德忠拿着自己当年拍摄的修渠照片告诉我们,好多年轻的女孩投入到修渠队伍中,推着独轮车往上上,虽然看不见面部表情,看那大踏步前进的劳动姿态,可以看出她们内心世界是充满着激情,去劳动去为这个修渠为子孙后代。

  这是一条攀挂在太行山垂直峭壁上的天河,山势险恶,工具简陋,工程量巨大,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干部,冲在最危险地方的书记、县长和党员给了林州人民底气和力量。

  红旗渠原除险队队长任羊成讲,当时,干部群众党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哪个人也不要多吃,也不要少吃,跟群众一块儿劳动。

  住山洞,睡席棚,没有经费、物料,工具,自己铸自己造,不会技术,边修边摸索,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林州人劈山凿河,前赴后继,连续干了十个春秋。这张照片拍摄的就是当时的除险队长任羊成正在用几十米的大麻绳吊在山崖上排除可能崩塌的岩壁。

  红旗渠原除险队队长任羊成这样回忆那时的修渠热情,吃了早饭不知道中午回来不回来,就在一条绳上除险。你是真党员还是假党员,光说不感动,你真正地为人民服务,你就不怕死,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是这样宣誓过的。

  当时的摄影记者魏德忠告诉我们一个他至今记忆深刻的一幕:“我摸了那个任羊成的肚皮梆梆硬,用手一敲,咚咚响,我马上就意识到这是老茧,人家老茧长在脚上、长在手上,他这个老茧长在肚皮上,就是长期在山中,那个绳子勒的,勒出老茧了”。

  蓝天之下,群山之中,手拿榔头、铁钎的林州人看似渺小;然而,勤劳勇敢的劳动精神、改变命运的梦想,以及十万修渠的林州人所展现出的力量是何等的伟岸。

  任羊成在除险时遇到过多次险情,其中一次山上掉下块石头,打到他脸上,把他的舌头卡住,发不了音,在空中一悠一悠地,荡起来了,嘴发不了音,这怎么办?腰里边有钳子,把钳子一把拔出来,插进嘴里这样一别,拽掉四个门牙,才联系着,才又放绳。

  魏德忠说那时候女孩子修渠的热情也特别高涨,他拍摄到四个女孩抬一块足有四五百斤重的大石头,相当艰苦,但人家的精神状态很好。

  英雄的林州儿女,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整整十年,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这条流淌着当年林州人汗水、泪水与激情的红旗渠,不仅仅哺育着一方田土,更是见证了劳动改变命运的伟大力量。林州无数普通的农民面对困难磨砺而成的宝贵精神,被升华为红旗渠精神,鼓舞了无数中国人。

  梦想没有终点。20世纪60年代“战太行”建成红旗渠,解决了饮水吃饭的生存问题;(20世纪)80年代十万建筑大军“出太行”,实现了劳动力转移,使林州的建筑业品牌蜚声大江南北;(20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伴随着“富太行”的号角,打工族返乡,产业发展如雨后春笋,创新创业千帆竞发;现在,“美太行”的蓝图正在绘就。一代又一代的林州人民,在劳动中树立信心,在劳动中创造幸福,在劳动中实现梦想。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宏伟征程,“站起来”的中国人开始探索“富起来”的道路。

  时代再次为人们依靠实干改善生活、改变命运创造了崭新机遇。

  这条浅浅的深圳河,隔岸相望是香港。

  20世纪70年代末,隔着一座小小的罗湖桥,桥这边的宝安城区只有3平方公里,两条小街和一条十字街,显得十分贫困而衰败;桥那边则是高楼林立、繁华喧闹。

  隔河相望,贫富差距一目了然。强烈的反差引发了禁而不绝的逃港风潮。广东省偷渡外逃人数在高峰时期能达到每月两三万人。1979年4月,广东省委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在广东试办出口加工区的设想,并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请求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中央充分肯定了这一富有创意的设想,小平同志不无悲壮地说:“杀出一条血路来。”

  经过短短半年时间的筹备,1979年7月,深圳南头半岛虎崖山下一声炮响,蛇口工业区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的“开山第一炮”。深圳经济特区横空出世。

  600米长的顺岸码头是工业区的“门面”。由于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采用定额超产奖励制度,每超额拉一车土石方奖励四分钱,运输车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大大增强,每天平均运土石方从二三十车提高到七八十车,甚至有的达到一百多车,使建设进度提高了两倍还多。

  深圳蛇口工业区管委会原副主任王今贵告诉我们当时标准是怎样定的,这个奖金制度是这样子的,那么首先你要定一个标准,多少车算是比较合理的,所以他们就选了那个车队长,比较正常地去拉,看一天拉多少车。那么最后试下来,这个标准定了40车,那么就是按照这个标准,如果完成40车就一车两分钱,超过40车的那就一车就奖四分钱,就加倍了。

  深圳蛇口工业区原总工程师孙绍先详细告诉我们标准的计算方法,那一算的话最多的可以运80车,那80车四(乘以)八一天也有三元两角钱,一个月也有一百元钱,工资原来只有三十八元钱。基本上那些计件工人,开车的司机一个月,都三十八元钱一年最多一个月奖金,也就三十来元钱。这样我给他一天,就可以(挣)三元多钱,一个月就可以挣一百多元钱,一个月的工资相当过去的三四个月。

  后来,蛇口把超额奖励制度推广到其他各项工程建设之中,大大加快了建设进度,“蛇口效率”由此而生。国贸大厦更是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全新纪录。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响彻全国。

  深圳被誉为“一夜之城”。特区人敢为天下先,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开创了一条通向富裕繁荣的新路!

  努力就有收获,付出就有回报。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受到这种氛围的感召,纷纷南下深圳特区追寻梦想。2010年前,深圳人口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今天也只有33岁,仍然是全国“最年轻”的大城市——“最年轻”蕴含着多少美丽的憧憬。

  有专家推算,从一个基础很差的村镇建成一个国际大都市,在欧洲要150年,在美国要100年,在东亚要70年,在中国却只用了30年。

  3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深圳河两岸同时灯火辉煌,同为繁华世界——不变的是奔流向前的深圳河水,是务实肯干、只争朝夕的深圳特区人。

  “拓荒牛”是深圳这座城市品格的生动写照,也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奋力开拓、不懈进取的人们的精神图腾——它目光如炬、目标明确,它立足大地、紧蹬四蹄,它不畏田野广袤,它不惧酷暑严寒,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无言地耕作,无声地流汗,只为拓出一片良田沃土,只为换得秋收时笑满面、谷满仓。

  华为,在全球市场被公认为通信科技领域最为勤奋的创新者之一。华为企业文化中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艰苦奋斗”,正是在艰苦奋斗精神的鼓舞下,华为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拓展了一块又一块商业领地。在东欧阿尔巴尼亚的库克斯,他们冒着15年未遇的暴风雪赶往偏远山区进行通信抢修;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奴基热带雨林,他们人拉肩扛,硬是在不通公路的情况下把设备运上高山,为当地居民架起通信的桥梁。在西班牙,在印度,在尼日利亚,在世界每一个角落,华为的工程师用先进的技术和诚实的劳动,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信赖与合同。是他们,以二十四小时都有业务员在天上飞、坐车走的勤奋工作,把华为带到了美丽新世界,更让世界改变了中国制造等于粗制滥造、没有技术含量、没有优质服务的往昔印象。

  今天,华为已当之无愧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专利申请公司,它和中兴的专利申请量占全国国际专利申请量的40%。华为已经在170多个标准组织和开源组织中担任核心职位,已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6000多件。以智能手机最核心的部件处理器为例,华为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海思处理器已经能够与世界最主流的处理器相媲美,成为华为手机产品强大的“心脏”。

  以强大的技术力量为后盾,以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为动力,华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华为是全球最大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在海外设立了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并在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等地设立了17个研究所,还在全球设立了36个培训中心,成为中国企业在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代表品牌之一。

  兰州大学校长王乘这样赞誉华为: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华为的成功代表了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说明了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使我们的劳动更具有价值。我相信,像华为这样的创新力量,必然成为未来中国腾飞的翅膀。

  今日之中国,在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精神引领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实干苦干、自主创新的优秀企业。中国石化、联想、海尔、中兴、比亚迪、阿里巴巴、腾讯等等,他们正在用自己的骄人业绩,助力中国经济开辟宽广而辉煌的未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则强调劳动对于中国经济不可磨灭的作用,他说,在过去的35年里,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没有劳动者的努力,不可能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

  亿万人民胼手胝足,推动中国航船劈波斩浪、奋勇前行。3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传奇”、13亿民生改善的“中国故事”,饱含着劳动者勤勉奉献的心血,飞天梦、奥运梦、世博梦,饱含着劳动者奋力拼搏的汗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

  历史已经证明,劳动的力量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求索上下、创造辉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历史将继续证明,亿万人民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必将成就和见证中国梦的实现。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04日 09:22      来源:央视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