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为什么要进行大生产?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359旅南泥湾大生产,是整个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大生产运动的组成部分。是在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战胜遇到的极大经济困难采取的一项重大政策措施。

抗战初期,国民党蒋介石被迫同共产党合作抗日,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和八路军、新四军的财政开支,相当一部分是按照双方协定由国民政府发给的军饷。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开始改变策略,对国民党诱降,把作战的重点转向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和八路军、新四军:国民党也暗中与日寇相配合,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剿共的政策。1939年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对我停发一切军响和经费,并调集大批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实施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妄想困死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指战员。这样,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上碰到了极大的困难,干部战士曾经被弄到差不多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菜、没有纸、冬天没有被盖,困难真是大极了。怎么办?当时,陕甘宁边区不到200人又是沟壑纵横、土地瘠薄的贫困山区,农业、工业生产基础薄弱,粮食产量很低,老百姓生活得艰苦,要负担边区党政机关、学校、军队8万多人的供给是很困难的。共产党,边区政府不但不能采用向老百姓多征粮、多征税的办法来解决困难,还得照顾人民群众的利益,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在这种形势下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当时,在大家面前摆著三条路:饿死,解散、自己动手。毛主席说:“饿死是没有人同意的,解散也是没有人同意的,那就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他要求边区各机关、部队,学校,发展农业、工业生产,办合作社,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解决吃饭、穿衣、住屋、办公和生活用品问题的全部或一部,克服经济困难,坚持抗日战争。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民、学各界,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大生声运动。359旅就是这个时候,奉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于1940年底到1941年间,由王震旅长率领分几批开赴荒无人烟,但土质肥沃,适于开垦的南泥湾一带屯田开荒,开始执行“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光荣任务。全体指战员在缺乏生产资金和生产工具,吃穿住都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面动手搭草棚,挖窑洞,解决住宿问题,一面到处收集破铜烂铁,捡拾日寇炮击留下的弹片,砍伐树木,制作各种生产工具。随即开始起早摸黑,两头不见太阳地上山开垦(中饭送到工地吃),开荒、播种、锄草:收获,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大生产热澜。从王震旅长到公勤人员,到随军家属,人人参加,没有一个人站在大生产之外。  

1944年,全旅播种面积扩大到26万亩,收获粮食3万石(音dan,市制容量单位、1石为10斗。100升,合300斤。3万石合900万斤),实现粮食、被服、经费全部自给,达到了“耕一余一。(耕种一年,够部队吃一年,还留下可以吃一年的余粮)并且向边区政府上缴了1万石公粮。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新鲜事。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1日 11:47 来源: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 编辑:孙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