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科技“照亮”发展前路——中组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赴青专家咨询服务活动侧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9月初的青海高原,绿意依旧盎然。此刻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中组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专家咨询服务活动的主角——来自全国教学科研、产业发展领域,涉及多个学科专业的20位院士和专家。

  改善产业结构、提升技术品质、解决瓶颈问题、促进产业发展……肩负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任,承担着促进地方发展的使命,来不及感受大美青海的雄奇河山和人文特色,专家“智囊团”马不停蹄开始了高原之行,倾尽全力为青海产业发展“会诊把脉”。

  一次精神的洗礼:这里是科技精神的“朝圣地”

  活动期间,20位专家来到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原国营221厂旧址,参观图片、感受实物、聆听讲解、走进现场……当年,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奇迹,通过资料记载、场景还原等方式一一回放。

  “这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参观过程中,看到“胡思得”这个名字时,8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光耀情绪有些激动,“我原来虽然也听他讲起过曾经在青海工作奋斗的一些情况,天气寒冷、饭煮不熟、没有蔬菜……,但也仅仅是了解到不多的一些情况。今天在这里看了实景,可以想象,当时他们工作生活条件的艰苦程度,远不止于他口中描述的那样简单。没有我国核武器发展的这段历史,没有一大批科学家为国奉献,就没有中国的现在。老一代科学家的精神应该代代相传,这里是科技精神的朝圣地,时至今日,依然是鼓舞新时期科技人才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进步所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活动结束后,他还连同其他两位来青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和任南琪,向中央领导起草了关于将海北州“原子城”打造为“全国高层次人才国情教育基地”的建议信。

  得知钱学森、郭永怀等一大批当年留学国外的知名科学家,放弃在国外的优越生活条件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并来到青海高原为国家发展殚精竭虑、默默奉献时,来自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王英杰也被深深感动:“在那个物质和科技资源极端匮乏的年代,老一代科学家报效祖国的壮志雄心令人动容。把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记录和还原下来,不仅有利于对国民的教育,更能对我们科技工作者产生深刻教育。我要把在这里受到的触动带回去转达给我的学生,让我带的硕士生、博士生都受到教育。同时,我也真心希望能帮助青海宣传“原子城”,让这里能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海外的留学生也接受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将来能学成回来、报效国家。”

  一次“摸底式”的考察:这里让专家充满信心

  “我们的‘还原炉’、能源综合利用工艺目前都处于全球顶尖水平!”在位于西宁市城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亚洲硅业”,技术人员向专家们介绍。

  专家们在这里了解到,随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青海省的地方政府和企业也紧跟时代步伐,像重视生产一样重视减排、降耗等环保问题。在“亚洲硅业”考察期间,他们节能降耗的做法,受到了专家的一致肯定:“在提高生产效益的同时,注重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推动、共同发展,这是工业科技努力的目标,也是企业的责任。这一点,青海做得很不错!”

  在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各式先进的织机引起了专家们的浓厚兴趣。当得知手工织毯时代公司每年最高产量为5万平方米,而机织设备更新换代后,年最高产量可达150-160万平方米时,在场专家无不称赞:“因为技术改造升级,藏毯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产品,突破‘小、散、慢’的局限,实现了“提质”与“增效”的双赢,开始有了走向世界的底气!”

  参观完亚洲硅业、藏羊地毯公司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首席专家李鸣涛说:“靠技术进步,用现代化生产手段代替原始手工操作,生产规模令人感叹。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很强劲。青海好样的!”

  一次“传经送宝”的对接:这里有了智力“外援”

  15家对接单位,20余个咨询服务项目……尽管活动日程排得很满,但每位专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尽量多走走、多看看,多为青海发展出思路、出计谋。

  “沙棘、枸杞废渣如何深度融合进行开发?枸杞还有哪些新的产品开发模式?提取物如何有效开发成功能食品……”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常忠义和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陈卫,刚刚来到青海康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被一个个“问题”包围了。康普公司副总经理孙允武说:“我们热切盼望的专家终于来了!企业越是发展,越感到技术的重要性。相信有了专家的帮助,我们的难题一定能一一破解。这次我们要抓住机会,不仅解决当前的问题,还要为今后产品开发做好技术储备,为生产项目的改造升级作好技术储备!”

  在青海省地质调查院,来自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格尔木地区找矿部署研究“指点迷津”。“青海的地质工作者在以往的找矿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一次,希望我能够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青海的找矿事业做一点贡献。”他诚恳地说。“有多吉院士的帮助,我们有信心在昆仑山地区找出更多的金属矿,为青海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保障!”省地调院工会主席鲁海民很是高兴。

  术业专攻、各展所长。短短几天,各对接单位都找到了心仪的专家,一个个咨询服务项目、一个个难题都有了专属的“主攻手”。专家们表示:“现场能解决的现场就解决,现场解决不了的我们带回去研究解决!”

  咨询服务活动告一段落,专家咨询服务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和青海建立长期深入的合作关系。专家们口中自谦的“绵薄之力”,正是青海科技发展的强劲推力,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汤卫平所说:“我们带着共同的目标汇聚青海,全身心投入到长期的咨询服务活动之中,将自身的专业特长和新知识、新技术毫无保留地介绍给青海同行,为大美青海发展建言献策,用实际行动支持青海经济发展!”据统计,专家与接收单位目前已达成13项合作协议和意向,涉及环保、农牧、商务等5个领域。

  人才是发展之源,发展因科技而闪亮。有了这些优秀的科技智囊,青海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产业发展转型跨越,将走得更稳健、更长远。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0日 07:1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