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郑新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核心要点:

  我国已进入只有靠创新才能维持发展的新阶段。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史,这个阶段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引领和支撑,经济增长就将停滞,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创新驱动必然成为关键之举。

  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与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经济体系是截然不同的。它要求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在每年经济增量中必须占有一定的比重,实现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

  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这种新的经济体系将大大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建立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必须全面推进科技、产业、企业、市场、产品、业态、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创新。

  建立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关键在于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型人才的同时,还应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从小抓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领军人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首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新形势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改革创新,激发潜藏于13亿多民众之中的智慧,释放经济增长新的活力和动力。

  一、我国已进入只有靠创新才能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持续30多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史,这个阶段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引领和支撑,经济增长就将停滞,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创新驱动必然成为关键之举。

  破解产能过剩难题靠创新。我国有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主要能源、原材料、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产量已占全球产量的1/3到1/2。这是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所带来的结果。由于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导致产能过剩,企业设备利用率仅为70%左右。在落后产能大量过剩的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却大量依赖进口。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但汽车高附加值的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在产能过剩的表象下掩盖着的是高新技术产品供给不足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实质。

  打破国际市场技术垄断靠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规模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了工业技术水平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现在,能够买来的一般技术差不多都买来了,剩下的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是买不来的。从对引进技术的再开发上看,日韩用于引进和对引进技术再开发的投入比例为1∶5,而在我国这一比例还不到1∶1,再开发投入严重不足。打破外国公司对国际市场的技术垄断,除了靠自主创新,别无选择。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靠创新。对比世界各高收入国家和长期在中等收入区间徘徊的国家,它们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是否大体拉平,城乡发展差距能否基本消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关键在于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通过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业集约化经营,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全社会平均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近一半,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足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1/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相差3倍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进行体制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制度,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客观要求。

  我国已经具备了创新引领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党的十七大提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我国逐步进入到研发投入增长最快、技术成果涌现最多的时期。我国年研发投入资金量已居全球第二位,研发技术人员数量居全球第一位;企业已经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和创新的主体,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企业,如华为、中兴等公司,我国企业申请的国际专利数量同美国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国内申请的发明专利已经居世界第一位,每年提交的技术专利申请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正在逐步落实,体制机制创新正进一步释放创新创业的潜力,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可以说,创新的形势令人鼓舞,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形成之中。

  二、如何打造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

  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与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经济体系是截然不同的。它要求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在每年经济增量中必须占有一定的比重,实现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即使对传统产业,也要用当代最新技术加以改造,包括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在农业中广泛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在第三产业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和当代最先进物流运输方式,在能源产业中不断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比重等。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这种新的经济体系将大大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建立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必须全面推进科技、产业、企业、市场、产品、业态、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创新。

  科技创新是各个领域创新的先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物化在技术装备、生产工艺、操作技术等生产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科技创新包括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专业技术的创新,必须合理布局这三个领域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之相互协调、相互推动。当前,我们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投入相对薄弱,应适当加强,要以基础研究的突破带动应用技术和专业技术的进步。

  产业创新是技术进步的立足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只有转变为产业技术,才能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为人类带来实惠。当代技术进步催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如互联网产业、遥控产业、基因工程产业、新能源产业、激光产业、石墨烯产业、太赫兹产业、3D打印产业等。在这些领域,我们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加大投入,迎头赶上。在传统产业技术的更新改造方面,我们同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比如,我们每年进口原油和精细化工产品分别达到2000多亿美元,充分说明在石油化工这个传统产业的技术上,我们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利用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国内已经取得突破的煤化工技术发展煤化工产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石油和化工产品的大量进口。又如我国每年进口各种芯片2000多亿美元,如果能有效组织芯片产业技术的协同攻关,就有可能实现芯片的国产化。

  企业创新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研发力量、研发成果均已占全社会的70%以上,赶上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也应看到,企业对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还很不足。在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和试验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不到50%,大部分企业仍没有自己的技术专利。一般来说,在传统行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应达到3%以上;在高新技术行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应达到10%以上。我国大多数企业尚未达到这一要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的要求,一定要从企业做起,努力使更多的企业成为创新型企业。

  市场创新是企业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在产能过剩、需求约束日趋强化的条件下,企业要想不断发展,必须建立用户第一的理念,千方百计满足市场需求,不断开拓新的市场。要善于发掘潜在的市场需求。例如,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环保产业将成为新的增长点;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健身产业将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为他们提供海外投资的咨询、融资、保险等服务,也将派生出新的产业。不仅要研究和开发国内市场,也要研究和开发国际市场。只有通过市场创新,开拓多元化、大规模市场,才能增强经济拉动力。

  产品创新是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将不断升级,而科技进步使企业能够创造出更多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需求结构的变化。企业应把不断开发新产品作为生存发展之本,既满足现有的需求,更要通过开发新产品创造新的需求。产品创新既要注重其功能、外观,更要注重质量和安全,创造和培育知名品牌。

  业态创新是基于新技术或规模化、标准化要求的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新业态最先而且大部分出现在商业领域,以连锁店、超市、仓储式货柜、快递、快餐为标志,其方便快捷和高效率对传统商业模式构成了强大竞争压力。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网店、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众筹、在线教育、无纸化设计制造、3D打印、文化创意、旅游地产、预约出租、网络影院等“互联网+”行动异彩纷呈,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几乎在所有的经济领域,谁能率先行动,谁就能占得先机,取得不可估量的成就和效益。

  管理创新是各类创新的基础和动力源泉。管理创新主要是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好的制度,可以使大家和谐相处,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好的体制,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智慧,把众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强大合力。好的运行机制,可以使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乃至整个国家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灵活高效运转,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管理和科技被称为现代化的两个车轮,科技创新必须有管理创新予以支持。要吸收当代世界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推进管理创新,把每个单位、行业、地区和国家管理好。

  三、如何构建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涉及从科技创新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必须对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和制度重构。

  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是科技创新的三支队伍。目前,民营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每年申请的技术专利占全国申请总量的2/3左右。国有企业尚有巨大的创新潜力,通过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发展混合所有制,建立员工持股制,强化市场竞争,将能把国有企业潜藏的创新能力激发出来。在发达国家,大学是科技创新的基地,重大创新往往出自大学。据统计,近代约70%的科技创新是大学贡献出来的。我们应向发达国家学习,把创办高水平、创新型大学,作为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通过引进高水平师资等措施,推动国内重点大学的主要学科达到世界前沿水平,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要改革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科学院和各类专业研究设计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科学院侧重基础研究。原各部门所属的研究设计院所改制之后,在对行业重大技术难题的研究上有所削弱,应通过行业协会或政府组织产业联盟,实施协同创新,尽快攻克阻碍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建立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始终是我国科技体制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以致大批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被束之高阁,浪费巨大。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在60%左右,而我国还不到20%。成果转化率低,除了研究成果质量上的原因外,主要在于用户、技术持有者和政府之间缺乏一个紧密的连接转换机制。企业担心新技术不成熟,对技术的工程化和中间试验投入缺乏积极性,不愿承担“首台套”风险。技术持有者缺乏工程化和中间试验的资金,特别是由财政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其推广应用后取得的收益分配与研发者脱节,成果评审报奖后就算完事,对成果的深化研究和推广应用不够。针对这些问题,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把加强成果转化环节作为重点。应由政府出资,建立成果工程化和中试专项基金,对该环节进行补助。对财政资助和职务发明的技术成果,应将其转让或应用后所获收益的大部分留给持有成果的单位和发明人。

  完善支持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体系。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包括种子基金、创业投资基金(VC)、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创业板市场等,才能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种子基金是专门投资于创业企业研究与发展阶段的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是专门投资于具有发展潜力和快速成长公司的风险投资基金,两者投资的对象一般都处在创业阶段,属于高新技术行业的小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是专门投资于非上市企业的权益性投资,投资对象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资金流。前者属于早期投资,后者属于后期投资。要完善创业板市场,使风险投资能有退出机制。美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是靠风险投资支持发展起来的。我国风险投资起步晚,发展不成熟,应借鉴国外经验,重视培育和发展各类风险投资,通过市场估价、优选、投资机制,扶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

  合理发挥政府在支持创新创业中的作用。创新的活力来自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政府的作用。美国之所以能在科技领域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与合理发挥政府的作用密不可分。美国政府在支持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不同时期提出能带动科技进步的国家重大工程,动员各种资源予以实施。如历史上著名的曼哈顿工程带动了核工业发展;星球大战计划带动了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带动了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实施的新能源计划和制造业复兴计划,也将对能源产业和制造业产生重要影响。二是允许由财政资金资助研发的军工技术无偿转移到民用工业,带动民用技术进步。三是制定保护知识产权、完善竞争环境、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政府设立小企业局,财政拨专款,帮助小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四是广纳全球人才。通过提供奖学金和加入美国国籍等制度,吸引各国优秀人才赴美留学和工作。我国正处在科技追赶阶段,只有学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并从我国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政策法规和发展战略,才能尽快赶上。

  培养和吸引国内外创新人才。建立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关键在于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型人才的同时,还应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从小抓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领军人才。鼓励留学人员学成回国。制定吸引全球人才的战略和政策。鼓励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就地利用国外人才资源。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01日 22:08 来源:求是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