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在“十二五”巨大变革基础上实现“十三五”更加宏伟的历史任务

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马建堂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核心要点:

  迈进中等收入国家门槛后,我们党牢牢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的最大实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制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有机结合等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大政方针正确,舵掌得好,是我们取得发展成就的根本。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百年梦想,凝聚了全民共识,明确了发展目标、任务和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将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的动能。全面依法治国,有利于建设法治化的市场经济,促进规则公平和竞争有序,是稳固发展的制度之基。全面从严治党,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总之,“四个全面”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与创造力,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高水平的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为“十三五”时期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要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系统谋划好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十二五”的有益经验,准确研判“十三五”的形势与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十二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未雨绸缪、沉着应对、攻坚克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开放、求实创新,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国民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新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和党的建设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是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4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为13.3%,比“十一五”期末提高了4.1个百分点,连续六年居世界第二位。二是服务业首次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5.5%,首次超过工业,2015年上半年进一步提高到49.5%,经济由服务业主导的趋势更加明显。三是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1.3%,2014年城镇就业超过农村,城镇就业占总就业比重达50.9%,比“十一五”末提高5.3个百分点,城镇化社会初步形成。四是外贸和利用外资首次跃居世界第一。2013年货物贸易达4.16万亿美元,成为第一贸易大国,2014年货物贸易占世界的比重为11.3%,比“十一五”末提高1.7个百分点。2014年利用外资居世界首位。五是城乡收入差距首次降至3倍以内。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此前已连续12年在3倍以上,2014年降到2.9倍,今年上半年降为2.8倍,基尼系数连续四年下降。六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2014年最终消费率提高到51.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2%,制造业产值占全球份额升至25%,连续六年居世界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占工业比重提高到14.8%。

  回顾“十二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砥砺前行,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始终坚持立足基本国情,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迈进上中等收入国家门槛后,我们党牢牢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的最大实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制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有机结合等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大政方针正确,舵掌得好,是我们取得发展成就的根本。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充分激发市场与社会活力。面对改革步入深水区、攻坚期,我们党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了60条重大改革举措,一批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政策陆续出台,一些多年想啃的“硬骨头”取得突破。面对世界格局变革和国际规则重构新趋势,我们党更加注重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出“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中美中欧投资协定、多双边合作等举措,努力开创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始终坚持创新宏观调控,确保稳增长与防风险兼顾。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党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和思路,坚持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准确把握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上下限,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同时,加大对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确保经济换挡而不失速,“十二五”前四年实现年均增速8%,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我们党面对形势复杂、矛盾增多、风险加大的新特点,坚持底线思维,高度重视化解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市场、影子银行等风险,同时注重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应急机制,确保经济充满活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面对“三期叠加”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寻找发展新动力、打造增长新引擎,创新驱动和结构升级正是解决之道。中央出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举措,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与此同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强科技和人力资本、高端制造和服务业、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中西部地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2014年,我国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分别达30.4%、10.6%,加快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目的。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对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等方面的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持续改善民生。“十二五”前四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超过4%,全民医保覆盖率超过9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明显快于GDP增速。

  始终坚持反腐倡廉,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保障。我们党立足于国家长治久安,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着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一方面加大腐败查处力度,有贪腐必反,极力改善政治生态;另一方面奋力推进简政放权,清除阻碍市场机制运行的障碍,促进规则公平和正当竞争,创造了更好的投资营商及整体发展环境。

  二、“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未来五年,世界经济环境仍将比较复杂,但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国内经济发展矛盾凸显、风险增多,但前景依然光明。整体来看,我国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只要应对得当、趋利避害、防微虑远,“十三五”仍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方面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世界大势。当前,国际政治环境严峻复杂,世界不安定的因素依然不少,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有所抬头,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问题凸显。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仍是时代主流。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良性互动,将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大势之下,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将在波动中平稳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主要大国对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体系主导权的角力日趋激烈。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领域的竞争仍在加剧,与发达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领域的竞争已经开始,面临双重夹击。但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多边和区域双轮驱动的特征没有改变,全球经济治理总体加强的态势没有改变,特别是自贸协定、投资协定、多边诸边合作等加深了各国经济的融合渗透,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从国内方面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只要我们积极主动地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完全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如期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双翻番”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四个全面”是长远发展的发动机和稳定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百年梦想,凝聚了全民共识,明确了发展目标、任务和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将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的动能。全面依法治国,有利于建设法治化的市场经济,促进规则公平和竞争有序,是稳固发展的制度之基。全面从严治党,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总之,“四个全面”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大国经济彰显巨大的韧性和抗冲击能力。中国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大,经济发展仍然有巨大的潜力与回旋余地。产业类型多样,既有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也有互联网、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业不兴那业兴”。新“四化”将带来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创造巨大国内市场需求,有利于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城镇化深入推进,将激发投资和消费需求;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有利于释放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要素条件改善奠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坚实基础。从劳动力要素看,尽管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快,但劳动力总量依然巨大、素质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劳动人口将维持在9亿以上,每年有13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毕业生、归国留学人员等高素质人才进入劳动力市场。从资本要素看,我国储蓄率高、资本积累快、外汇储备多,资本市场不断发育,企业家运用国内外资本的能力日益提高。从技术要素看,我国在航天、高铁、核电等很多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与领先国家差距明显缩小。

  创新创业及“互联网+”成为发展的新动力。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目前仅为40%左右,比发达国家约低30个百分点,差距很大。随着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出台,创新瓶颈不断破除,创新平台日益优化,特别是“互联网+”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条件,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相互融合,大大降低了“草根创新”的门槛和成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成为发展新引擎。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成为发展共识。目前,我国人均石油天然气和淡水资源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和1/3左右,石油和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消耗了世界1/2的煤、1/4的一次性能源,明显高于GDP占世界1/8的比重。形势所迫,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资源利用效率将不断提升,能耗强度将持续下降,节能环保产业将迅速成长。走绿色发展道路,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关于“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和举措的思考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阶段。依据这个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与创造力,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纵深推进改革,激发新活力。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探寻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黄金分割点。当前的改革重点是,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放活、管好、服务三管齐下,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深化财政预算管理、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体制等改革,提高财政资金收支效率,更好发挥其公共服务功能;扩大金融业开放,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增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深化国企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加快涉农改革,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生态环境配套改革,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和生态补偿,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以开放促改革,提升竞争力。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高水平的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推广自贸试验区试点经验,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增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能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多哈谈判及多双边谈判,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持续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同时,大力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实施创新驱动,培育新动力。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科技成果转化等机制,改革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生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坚持市场导向,以政府的自我革命为“双创”开辟空间,释放每个人和市场主体的创造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培育促进“双创”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生态,在保护产权、改善融资、强化激励等方面积极作为,用能托底、可持续、多元化的社会保障网,解除创业创新者的后顾之忧。此外,要在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着力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和思路,适时适度地预调微调,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防止增速换挡中的惯性下滑或“台阶式换挡”。

  大力改善民生,确保全面小康。增进民生福祉,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就业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高居民收入,把收入差距调节到合理范围内,稳步推动中国经济向高收入阶段迈进。加强社会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医疗卫生、基本养老、社会救助等制度,着力解决地区差异大问题。保障基本民生,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编织兜住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安全网。实施精准扶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尤其是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公共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和防灾救灾减灾能力,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01日 22:10 来源:求是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