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垦区第一机械化农场诞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947年夏季,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办一个公营机械农场。派1945年入党,先后担任辽北军区司令部作训科长,肇东县县长、辽宁和牡丹江省建设科科长的周光亚负责农场的筹建工作。

  筹建农场时,周光亚惟一到手的是上级拨给的150万元(伪满绵羊票)。他带领人马来到通北,大地已是白雪茫茫。他们便在日伪开拓团训练学校的遗址里暂时住下来。残破的房框,没在房盖,他们割了几捆小叶樟塞在窗框里,顶棚搭上些树枝,铺上枯草,就算安家了。室内冷风嗖嗖,寒气逼人,四处透风,他们风趣地称为“五风楼”。夜间没敢脱衣睡觉,都穿棉鞋戴棉帽,缩成一团。周光亚从废墟上捡些砖头回来,用火烧热,并排铺在地上,像睡热炕一样。一天晚上,小通讯员从老乡家抱了只小羊羔回来搂着睡。

  这年12月6日,周光亚用在老乡家找到的一块木板,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东北政委会通北机械农场”几个字,把场牌挂在“五风楼”破房框的门口。

  第二年开春,有人发现在轱辘河桥下有一台日本开拓团逃跑时丢弃的“火犁”冻在河床里。节气不等人。周光亚带头,小伙子们一个个脱掉棉衣,下桥围着“火犁”刨起冻土来。春寒料哨,河床土层,上化下冻。站在泥水里,刨土使不上劲,又不能碰坏这娇贵的铁疙瘩。一个个刨得满身大汗,下身又索索发颤。周光亚事先带来了白酒,桥边拢上火堆,每人轮流喝上一口,刨上一气就上来暖暖身子。日头偏西,总算把这台洋“火犁”请上了岸。接着又用大车拽着铁疙瘩,利用雪道的滑力,双拽又拉地把它拉回了场部。这就是当年通北机械农场的第一台拖拉机。

  后来,周光亚又派人四处侦察,在荒地、废墟里搜集了四台“火犁”。它们的洋名叫“福特”、“法尔毛”、“小松”、“卡特比诺”,周光亚叫它们“万国牌”。之后,农场又从苏联进口了12台纳齐牌拖拉机。由于没经验,订货时没订农机具。他们只好组织人力搜集日伪丢弃的农机具和零件,驾起小烘炉,自己铸造。这年,通北机械农场迎来了第一个金色的秋天,全场干部、职工在荒原上实现了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见效益的奇迹。

  这一批公营农场的建立,除了获得粮食,锻炼了队伍,摸索了经验之外,还获得了民心。

  (由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供稿)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8日 11:1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梁秀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