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垦区第一国营农场诞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947年6月,松江省政府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决定在尚志县一面坡创建省营第一农场。派从延安来到松江省建设厅工作的李在人为场长,派地下党组织介绍的从北平大学农学院毕业的建设厅干部刘岑为第一农场副场长。

  这两位大学生“场长”走马上任。松江省政府只给他俩配了一名畜牧技师,一名办公室主任,两名通讯员和一名木工,拨给两台烧木炭的汽车。李在人和高岑在哈尔滨招收了11名不同工种的技术工作,在一个白俄开设的小工厂里买了十多件农机具,又从外县调来日本开拓团遗留下来的三台旧火犁,从阿城糖厂买了11匹役马、三台胶皮车;加上两台烧木炭的汽车。这就是创建农场的全部家当。

  1947年6月,这支由18人组成的队伍,从哈尔滨出发,来到珠河县(今为尚志县)一面坡,又从当地招收14名农业工人。场址选在一面坡15公里的东太平沟建点。6月13日,宣告农场正式成立。8月12日,松江省营第一农场开犁了。机车一下就拽4副大犁,一开犁,齐刷刷的四条垄躺在身后。在刘岑指挥下,两台车完成了4垧地的开荒任务。这一年,刘岑和拖拉机手们一身泥、一身汗,共开出了1300多亩地。

  当年,农场干部和工人实行“供给制”,不挣工工资。每年发一套粗布衣裤、二套衬衣、一套棉衣,再就是发几块肥皂、几条毛巾。根据职务、级别,每月发津贴费200-1000元东北地方流通券,折合人民币2-10元。战争还在进行中,只能勒紧腰带过日子。吃的是高粱米、窝窝头、盐水煮黄豆,白菜粉条汤……穿的是粗布衣裳乌拉鞋,睡的是四面透风的马架子,屋里阴冷潮湿,用原木杆搭成的地铺时不时会长出嫩绿的枝芽。

  李在人和刘岑跟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两位当过兵的场长用部队的一套来管理农场:早出操、晚点名,出工收工整队前进,歌声来,歌声去,好像一支生龙活虎的战斗队,活跃在北大荒的芦草丛中。

  (由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供稿)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8日 11:38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梁秀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