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治国理政新实践·脱贫军令状】全面实现小康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微信扫一扫 ×

[视频]【治国理政新实践·脱贫军令状】全面实现小康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四川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是彝族聚居区,新中国成立以后,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彝族群众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里海拔高、路途远、不通公路、土地贫瘠、信息闭塞、语言不通……几乎汇集了所有的致贫因素,根据四川省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贫困标准,县里目前还有贫困人口46467人。习总书记2015年在云南和独龙族群众代表谈心时曾经指出,“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都要全面实现小康。”那么昭觉县的彝族群众要怎样实现脱贫呢?《治国理政新实践》专栏,今天继续播出《脱贫军令状》系列报道,一起去呷姑洛吉村看看,为了带领那里的群众脱贫,基层干部都在做着哪些努力?

  呷姑洛吉村是大凉山腹地典型的高寒山区,目前没有通路,进出村的物资要靠马驮,一趟就要翻过三座大山,走三个小时。这里124户村民有42户贫困户。

  猪圈空的、羊圈空的、鸡圈还是空的,贫困户孙子日洛家里的情况在村里并不是特例,村民以前普遍没有上过学,在山外很普通的市场经济意识在这里几乎谈不上。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是圈里空空,就没有改变贫穷现状的可能。而如何促进村民从苦熬向苦干转变,在乡里看来,关键就是让他们了解到生活还有更好的活法。

  摸准了问题所在,改变还要一步步来,这回,扶贫干部们把突破口选在了彝族的坨坨肉上。坨坨肉只有来了客人或者年节时才能吃得上,平常村民主要以吃洋芋酸菜汤为主。

  坨坨肉肥的地方不会处理,直接吃又太油腻,只能白白扔掉,但其实很多村民不知道如果要用它来炒菜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要想有得吃,先得学会养。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发展养殖,村里决定按照养殖数量的多少,选出10户先进养殖户进行奖励。

  村民高兴了,但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这样的小打小闹能让村民脱贫吗?

  拾叶科民是获奖户之一,他也是村里唯一“走出去”学会了骟鸡养殖技术的人。会上,他被一致推选为养殖带头人,与有意向的贫困户结成对子,合伙养殖骟鸡200只。为此,乡里出资两万元,帮他们把骟鸡养殖园先建了起来。

  高海拔独特的气候环境有利于骟鸡的生长,长成后一只能卖200多块钱,了解到这样的预期收益,呷姑洛吉村很多贫困户都打算尝试一下。

  在我们结束采访的时候,由县里拨付用于修路的7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也下达到乡上,用来修建一条长七公里的通村公路,预计开春后就能贯通。

  教会老乡做坨坨肉,带领老乡办起养鸡场,这些事儿虽然看起来很小,但是实际意义可不小。因为它让老乡们对好日子有了盼头,也让他们增强了过上好日子的能力。脱贫致富根本上还是需要群众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地处偏远,在文化、习俗等等方面有其独特性,这给脱贫攻坚增添了更多复杂因素。而正因为如此,要让外在帮扶起到效果,就必须打破贫困山村的闭塞状态,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4日 21:52      来源:央视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