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努力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努力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在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王 荣

(2010年5月23日)

  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五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过去5年工作、研究部署今后5年任务,回顾30年改革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发展蓝图,动员团结全市人民,在新起点上把深圳经济特区的宏伟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过去5年的工作

  一是全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本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四个“千亿元”台阶,2009年达到8201.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连续跨越五个“百亿元”台阶,2009年达到880.8亿元。2009年本市人均GDP达9.3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万元。

  二是不断推进自主创新,产业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4885.3亿元增长到8507.8亿元。200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6%,每万人专利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0.2∶53.4∶46.4调整为2009年的0.1∶46.7∶53.2;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产业支柱作用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度加大;国有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迅速。

  三是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重点领域改革和区域合作实现新突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成立光明、坪山新区,探索功能区发展新模式。《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实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过去5年出口总额保持在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深港澳合作不断深化。

  四是着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功能和面貌实现新提升。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加快特区内外一体化建设,城市辐射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率先建成数字化城管系统。制定实施《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推动市容环境整治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五是更加强化社会建设和管理,“和谐深圳”建设推出新举措。制定实施《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市级财政对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从2005年的195.7亿元提升到2009年的433.4亿元。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率先实现全民医保。高度重视群众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等问题的解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扎实推进“平安深圳”建设。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

  六是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城市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舆论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连续第四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称号。成功取得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办权。

  七是切实发扬民主和推进依法治市,民主法治建设实现新发展。人大地方立法工作成效显著,依法监督工作不断加强,人大代表作用进一步发挥。充分发挥了政协的和智之力、和事之力、和人之力。

  各民主党派、总商会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渠道进一步拓宽、作用进一步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基层民主建设有序推进,社区自治功能逐步强化。公正司法水平进一步提升。制定出台全国首个《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依法治市稳步推进。

  八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制定出台我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反腐倡廉教育、预防、监督、纠风、查案等工作深入开展,源头防腐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迈出新步伐。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正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达到较高平台,经济内生动力和后劲不足;二是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三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改革仍有待深化;四是经济社会转型中各类矛盾凸显,城市安全与社会稳定仍存在隐患;五是部分群体收入水平偏低,在住房、医疗、就业、教育等方面仍然存在困难;六是特区内外发展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城市整体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全面协调发展任务繁重;七是社会文明水平、法治化程度等与国际化城市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八是一些党员干部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弱化,思想作风与工作作风存在问题,个别领导干部腐败案件产生极坏影响,反腐倡廉任务艰巨。

  30年改革发展历程

  过去30年,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央和省的坚强领导下,不辱使命、敢为人先,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探索和贡献。

  ——这是始终坚持高举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30年。30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外界多少非议、无论自身发展遇到多大困难,深圳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正是有了这种坚定信念,才使深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严峻挑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实践昭示我们,始终坚持高举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特区建设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经验,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政治方向。

  ——这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特区“窗口”、“试验田”作用的30年。从单项改革突破到综合配套推进,从经济领域改革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率先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成功闯出一条改革发展之路;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勇敢开启对外开放的“窗口”,率先吸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胆“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成功闯出一条开放发展之路。深圳30年的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在相对薄弱的基础上迅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迈进小康、奔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这是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的一条富强之路、成功之路、希望之路。

  ——这是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30年。30年来,深圳GDP年均增速达25.8%,经济总量迅速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从昔日一个边陲小县崛起为一座交通发达、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城市,创造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深圳速度”。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模式,以巨大的勇气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追求以高产出、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新时期“深圳效益”。深圳的实践,是我国30年来成功发展道路和巨大发展成就的精彩缩影,充分印证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未来的新征程中,我们仍然要坚持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努力做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在探索科学发展模式上再立新功。

  ——这是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30年。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最早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了“六个90%”的鲜活经验,从创新资源极度匮乏的“科技沙漠”迅速转变成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科技绿洲”;成长出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等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正是由于始终牢牢抓住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使深圳收获了骄人的创新成果,赢得了“自主创新”这个闪亮的城市品牌,也为未来的发展明确了努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是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不断营造文明法治和谐发展环境的30年。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营造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环境,使深圳这座移民城市迅速成为生机勃发的文化热土、兼容并蓄的文明城市;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大力加强法治建设,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市民法治意识和素质不断增强;大力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利,努力维护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实践充分证明,“两手抓、两手硬”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文明法治和谐的良好环境,是过去30年深圳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未来城市发展极为宝贵的软资源、软实力。

  ——这是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不断打造高素质干部和人才队伍的30年。勇于打破传统体制对人的各种束缚、不断释放人的创新活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多层次人才。无论是敢闯敢试、忠诚负责的各级干部,还是充满激情、勇闯市场的企业家,无论是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科技工作者,还是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都被这块创新创业的热土所吸引,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挥洒汗水、施展才华、成就梦想,缔造了“孔雀东南飞”的时代景象。实践证明,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只有不断集聚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不断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才能为深圳未来长远发展提供不竭源泉。

  ——这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弘扬特区精神的30年。30年来,在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出集中体现时代风貌的特区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就是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就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创业精神;就是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拼搏精神;就是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关爱精神;就是顾全大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奋勇拼搏形成的优良传统,是激励我们继续奋进的精神财富。

  ——这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30年。30年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科学决策、大胆探索,牢牢抓住一系列重大机遇,实现了特区的跨越式发展;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妥善应对了一次次重大考验;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闯出一条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建新路子。正是由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使深圳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回顾30年改革发展历程,我们要永远铭记:深圳经济特区的事业,是在中央和省的亲切关怀、正确领导、悉心指导下开创形成的,是在全国人民和四面八方的倾力支持、广泛参与、无私帮助下共同造就的,是在历届市领导班子和广大特区建设者的前赴后继、开拓进取、奋勇拼搏中不断创造的。

  未来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当前深圳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忧患同在。守摊子没有前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重新焕发特区“拓荒牛”那种激情和胆魄,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迎难而上、克难而进,勇立潮头、再创新业,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在新的起点上“走出一条新路”!

  在新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深圳寄予厚望,要求深圳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努力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过去30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历史进程中,深圳一定能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望未来,要按照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的要求,瞄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下去,到本世纪中叶,让深圳发展成为更为开放、更富活力的高技术、高增值经济体;成为联手香港、融合珠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影响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高端制造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时尚创意中心;成为市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平安和谐,发展模式、体制机制、文明法治更加完善并具有较强辐射引领作用的先进城市;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和多元文化交流汇聚、多元文明和谐共生,具有强大吸引力感召力的东方魅力都会!

  今后5年,将是在过去30年的基础上,为实现未来发展蓝图破难题、拓空间、增后劲的5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为导向,着力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为努力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而奋斗。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未来5年工作的目标是:到2015年本市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万元;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率先建成,体制机制更趋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更为殷实,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加强,为实现长远奋斗目标迈出重要步伐。

  做好今后5年的工作,必须坚持“追求‘好’、力争‘快’、坚持‘特’、突出‘新’、立足‘干’”的总体原则。

  ——追求“好”,就是要以科学发展作为工作的首要指针,使各项工作的思路、目标、任务都自觉服从于“好”,服从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深圳加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

  ——力争“快”,就是要继续保持勇于争先、时不我待、大干快干的工作理念和作风,抢抓机遇、率先发展,始终保持争先进位的责任感、紧迫感。

  ——坚持“特”,就是要牢记特区使命,继续先行先试,善于改革、大胆尝试,推动开放、引领潮流,把特区的旗帜举得更高、把特区的牌子擦得更亮。

  ——突出“新”,就是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和法宝,不断更新观念、求新求变,以创新的思维开拓新路、以创新的举措破解难题、以创新的环境增强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步伐。

  ——立足“干”,就是要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全市上下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中大力弘扬“想干、敢干、快干”的精神,积极主动、奋发有为,敢抓敢管、敢于负责,在特区建立30年的新起点上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

  为实现新的目标,必须加大力度推进实施以下八大战略性举措:

  (一)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内需与外需“两需并重”,实现产业结构全面调整优化、消费拉动作用显著提升、外贸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强化。一是推进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传统产业高级化,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继续支持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支柱产业做优做强,推动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加快发展,带动整体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围绕建设“智慧深圳”、“低碳城市”,大力发展新能源、互联网、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优势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做强做大。二是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园区集聚战略、产业集群战略,加快推进产业集约化发展。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布局深圳,以大项目建设带动产业提升、区域开发和城市发展。加大各类产业园区整合引导力度,推进园区整体规划、整体开发、整体配套、整体发展,强化园区服务功能,重点集聚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集群。三是优化需求结构,实现内需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和渠道。大力促进消费增长,加快消费载体、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升级,把深圳打造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继续促进出口增长,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出口市场多元化水平。

  (二)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跃升。坚定不移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一是在增强源头创新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突破。组织实施科技登峰计划,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持力度。着力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技术攻关,力争在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方面取得若干重大成果,形成一批世界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二是在集聚和整合先进创新资源上实现新突破。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大力引进和建设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平台。促进各科研机构、科技服务平台之间的开放合作。深化“深港创新圈”建设,与香港联合搭建高水平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打造世界一流高新技术园区,推动园区向创新创业基地和自主创新核心区跃升。三是在促进产学研融合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相结合机制,支持企业间或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等形式的战略联盟。充分发挥“高交会”作用,努力将深圳打造成为国际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加快建设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四是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上实现新突破。不断完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努力使深圳继续保持创新创业环境的领先优势。优化整合各类创新资金资源,加大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形成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梯队。

  (三)大力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加快城市空间和功能的战略性优化。以高水平城市发展引领产业发展、集聚优质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强化竞争优势,努力使深圳城市形态、城市环境、城市管理等加快接近国际一流城市水准。一是巩固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统一”。加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基地、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现代通讯信息网络、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为发挥区域金融中心、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功能提供支撑。二是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加快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推动各区及功能区高水平开发、组团式发展,加快建设光明、坪山、前海等重点地区,打造新的区域发展极。高标准推进特区外城市交通、市政、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努力实现特区内外一体化、均衡化、现代化发展。三是着力推进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向城市二次开发要空间、要资源、要环境。建立完善城市更新、土地整备、城市发展联动机制和市、区、部门协调配合的实施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法规政策,坚决查处土地和建筑违法行为。大力度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四是全面提升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坚持管建并重,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环境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全面完成本市范围内珠三角绿道网建设,构建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建设国际一流人居环境。

  (四)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优质人才资源的战略性集聚。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打造载体、强化服务为重点,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努力发挥深圳引才、育才、用才的综合优势。一是打造人才政策新优势。高水平制定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和重大人才工程,制定完善适度超前、开放灵活、吸引力强、覆盖面广的人才政策体系。二是打造人才培育和成长载体新优势。强力推动在深各高等院校加快发展,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来深办学办研办医,依托虚拟大学园组建中国(深圳)大学联盟,形成多样化人才载体。进一步发挥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吸纳人才、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统一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促进人才资源集聚和流动。三是打造人才实力新优势。以引进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形成一支与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门类齐全、素质优良、梯次合理的宏大人才队伍。重点引进与培养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四是打造人才管理服务新优势。推进人才工作立法,全面落实人才政策,为各类人才提供无障碍、一站式、个性化、全方位服务。营造公平公正、宽松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人才对深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深圳打造成人才宜聚城市。

  (五)大力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全面推进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配套性。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相配套,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相协调,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率先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机制。二是着力增强改革的先行示范性。用好用足《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赋予的先行先试权,高水平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等,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层面的重大改革项目试点。重点推进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代表我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制度设计先行先试,加快形成与国际接轨、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三是着力增强改革的科学实效性。推进改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已实施改革项目的深化和完善。努力在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领域率先突破,带动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

  (六)大力推进全方位开放,加快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增强。全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我市在深港、珠三角、全国和全球四个圈层的开放合作新格局。一是加快推进国际合作与国际经营,培育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队”。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的重大机遇,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经贸合作交流机制。大力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加快培育一批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建立完善企业“走出去”的服务支撑体系,使深圳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最佳前进基地。二是继续推进深港经济融合,促进深港全方位合作。落实粤港澳打造“世界级新经济区域”的战略部署,力争在共建全球性的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谋划建设“深港金融圈”,形成具有更强全球竞争力的金融合作区。加快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大力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深化深港在商贸、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城市管理、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紧密合作。三是推进与全国各地的开放合作,拓展城市发展腹地。加快推进深莞惠一体化发展,促进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全面对接;规划建设深莞惠“城际高新技术产业带”,探索共建产业园区新模式。推动深莞惠与广佛肇、珠中江城市圈融合发展,共同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步探索建立更广泛的城市合作伙伴关系和城市战略联盟。坚决做好对口帮扶工作,落实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任务。

  (七)大力提升民生幸福水平,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幸福城市家园。一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科学的户籍准入机制,实施全口径分区域人口调控计划,加快提高户籍人口比例。努力解决社会管理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加快实现社会管理精细化、数字化、动态化。支持发展现代社会组织,建立完善现代社会工作制度。二是确保城市安全稳定。健全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努力消除城市安全隐患。强力推进治安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整治,加快推动社会治安好转。完善综治信访维稳工作考核体系,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新的社会矛盾。三是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加大教育投入。优先发展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建设多层次优质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化、区域医疗服务一体化。四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社保”。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努力实现多层次、广覆盖、住有所居。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支持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

  (八)大力加强城市软环境建设,加快民主法治和城市文明水平的战略性提升。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不断提升民主法治和城市文明水平,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生机与魅力。一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支持和保障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积极探索和创新对“一府两院”工作监督的有效途径;坚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与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积极为民主党派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公共事务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二是加强法治城市建设,营造一流法治环境。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体现中国特色的特区法规体系。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构建公平正义、诚实信用的法治环境。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推进全民普法,率先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城市。三是着力增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坚持和弘扬特区精神。加大主流媒体阵地建设,提高驾驭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能力。率先建成普惠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标兵。高质量、高效益办好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增强城市国际影响力。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为实现未来发展蓝图和工作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毫不放松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立足深圳工作实际,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努力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

  (一)全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党员思想政治水平与综合素质。加强和改进理论武装工作,促使全市党员干部增强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创新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形式和内容,提升学习教育培训的现代化水平;深入开展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健全学习教育培训长效机制;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完善干部知识结构,加强对现代经济、科技、管理、法律等知识的学习。强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党组织集体学习、基层党员轮训、学习考核、学习成果转化等制度。

  (二)健全党内民主制度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级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表大会负责、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完善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全面推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深入推进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扩大党代表公推直选范围;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健全和完善党员权利保障机制,深化和扩大党务公开,落实党委新闻发言人、党内情况通报等制度。拓宽党员表达意见和参与党内事务渠道。

  (三)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加强各级党委领导班子的集体领导,选好配强党政“一把手”,强化和落实“一把手”责任;优化班子配备结构,大胆起用优秀年轻干部,使各级班子中年轻干部分别达到适当比例。推进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创新,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落实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改革方针。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改革力度,重点完善“一把手”提名机制,创造条件在全市局级以下副职岗位全面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发挥全委会在重要干部任免中的作用,推行全委会干部任免票决制。推进干部管理制度化精细化。完善对关键岗位干部重点管理有效机制。健全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

  (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创新,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模式,逐步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优势互补、共建共管的基层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努力实现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和发挥作用全面覆盖。健全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改善基层党员管理与服务,推进党的组织生活创新,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强化基层党建制度保障,落实基层党建责任制。

  (五)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作风建设的针对性,大力弘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坚决反对骄傲自满、盲目自大;大力弘扬积极进取、创新干事的作风,坚决反对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大力弘扬敢抓敢管、敢担责任的作风,坚决反对不负责任、推诿扯皮;大力弘扬执政为民、甘当公仆的作风,坚决反对高高在上、漠视群众;大力弘扬五湖四海、团结干事的作风,坚决反对团团伙伙、拉拉扯扯;大力弘扬勤俭节约、务实高效的作风,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享乐主义。进一步强化作风建设的保障,健全机关工作责任制,健全作风监督和治庸治懒长效机制。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的重点,大力改进会风、文风,切实减少会议、减少文件、减少评比表彰活动。

  (六)扎实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创新。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规定,研究制定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建立完善制度审查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度约束和监督制约,落实党政正职监督和领导干部问责等制度规定。增强反腐倡廉教育实效,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做到常吹“廉政风”、常敲“警示钟”、常打“预防针”。建立健全谈心提醒、诫勉谈话等预防机制。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21日 17:07 来源:深圳特区报 编辑:梁秀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