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信赏必罚 赏罚得当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古人非常看重赏罚,认为赏罚是治国理政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舍此不能正确用人,整顿吏治;舍此也不能引导社会风气,管理百姓。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对赏罚多有论述,其中有些可谓高屋建瓴。例如,唐太宗说:“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西汉魏相说:“赏罚所以劝善禁恶,政之本也。”晋代傅玄说:“治国有二柄,一曰赏,二曰罚。赏者,政之大德也;罚者,政之大威也。”上述话语,话不同而义同,都是强调赏罚的重要性,称之为国家大事、为政之本、治国权柄等。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赏罚,治理国家就失去了抓手,推行政令就难以畅通,执政者发号施令就不会有人听。

  重视赏罚的作用,信赏必罚

  信赏必罚,《辞海》的解释是“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对于信赏必罚,姜太公阐述得更加明白一些。周文王曾就赏罚问题进行咨询,姜太公回答说:“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就是说,使用奖赏者贵在讲信用,该赏的一定赏,这叫“信赏”;使用处罚者贵在必定做到,该罚的绝不姑息,这叫“必罚”。姜太公进一步说:“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的做法,虽然只是用在了我们眼见耳闻的人和事上,但其影响却极深远,那些我们看不到听不到地方,也都在无形中受到了教化。”姜太公的这两句话,既讲出了赏罚的原则——信赏必罚,也阐明了赏罚的功用——赏罚一人,教育众人。

  赏罚的功效能不能得到正常发挥,关键看能不能做到信赏必罚。如果做不到有功必赏、有过必罚,那么就谈不到“赏一劝百,罚一惩众”的作用;如果赏罚随意,不高兴时该赏也不赏,高兴时该罚也不罚,那就不但得不到赏罚的正作用,还会带来副作用。所以,古人常常把能不能做到信赏必罚,作为判断事情能不能成功的根据。

  对于赏罚的功效和信赏必罚的作用,历代比较精明的君主和有识之士大都有所认识,有的还能自觉地将赏罚用于用人治国的实践中,并不断地总结经验。唐太宗李世民经常以隋朝为鉴,思考治国方法的得失。贞观四年(630年)七月的一天,他与房玄龄等人谈论隋文帝的治国方法。房玄龄等感觉隋文帝勤于朝政,不辞辛苦,应该算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唐太宗却说不对,指出隋文帝事无大小,都由自己决定的做法,并不是好办法,而是败亡之道。唐太宗说自己正确的办法是:首先用好人才,“选拔天下贤才,各安排一定官职,让他们考虑如何治理国家,各司其职”;然后是管好人才,“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这样一来谁敢不尽心竭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呢?又何愁天下治理不好呢?”唐太宗认为,选好人才之后,只要做到信赏必罚,国家没有治理不好的;有些朝代之所以短命,就是因为君主都不懂得用好奖善惩恶、赏功罚罪这一治国利器。

  由此可知,赏罚的功效,主要的不在于受赏者本人受到鼓励,受罚者本人受到惩治,而在于教育众人,使相关群体和队伍中的每个人都受到激励或者警戒。

  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赏罚得当

  赏罚得当是奖励惩戒制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所谓奖励得当,是说对一个人是否给予奖励,以及给予何种奖励,要根据其事迹的突出程度或贡献的大小,做到大功大奖,小功小奖,无功不奖。所谓惩处得当,就是对一个人的惩处要与其所犯的错误相适应,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有关处分规定为准绳,定性准确,处理恰当。要做到赏罚得当,关键是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防止加入主观偏见和人情成分。

  荀子认为,做君王的政策应该是:“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无德无能的人不能给他地位和权力,同时做到没有功绩的人绝对不能赏,没有罪过的人绝对不能罚,这确实是治国之道。曹操也讲过类似的话,他说:“英明的君主不会给无功之臣升官,不会赏赐作战不勇敢的人。”他们讲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赏罚要有条件,一定是赏功罚过,不能赏罚无名。唐太宗讲得更进一步:不但要做到无功不赏、无过不罚,还要做到“赏当其劳”“罚当其罪”,即赏赐的轻重应与其功劳大小相当,惩罚的轻重应与其罪过大小相符。

  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大臣杜弼深受世宗高澄的信赖。有一次杜弼要领军出征,临行之时,世宗赐给他一匹好马,并一定要他讲一两条“政务之要”之后再走。杜弼用很通俗的语言说道:“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世宗高兴地说:“言虽不多,于理甚要。”杜弼把治国理政的要点总结为要赏罚得当,可以说是没有辜负世宗的信任,不负所望;世宗听了能非常高兴,并作出“于理甚要”的评价,说明世宗对赏罚的作用也已心领神会。

  做到赏罚得当,当然需要多种因素的结合,但关键是要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它是赏罚得当的前提。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论功行赏,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均封为公,功劳并列第一等,实封食邑三千三百户。唐太宗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上奏说:“高祖起义的旗帜刚举,我就率兵先来响应。现在房玄龄等只是些舞文弄墨的人,却功居第一,我心里不服。”唐太宗重申了“赏当其劳,罚当其罪”的原则,然后说:“现在按功勋大小行赏,房玄龄等有运筹帷幄、安定社稷的功劳。所以汉朝的萧何,虽然没有战场拼杀的功劳,但有指导和运筹全局的作用,因此能够功居第一。叔父是朝廷至亲,我实在不是吝惜封赏,只是不能为徇私情就随便让叔父与功勋卓著的大臣同等封赏啊!”李神通被封王,按说比国公高,为什么还要攀比呢?原来李神通的王,是唐高祖按老传统封的,凡是皇帝的兄弟和子孙不管有无功劳皆封为王。唐太宗即位后重新论功行赏,房玄龄等实际食邑,有的记载是三千三百户,有的记载是一千三百户,而李神通实际只享受五百户,因而攀比。唐太宗坚持原则,只考虑功劳大小,不论亲疏远近,做到了公正公平。

  由此可知,要想使赏罚起到劝善惩恶的作用,必须做到赏罚得当;要想赏罚得当,必须做到公正公平。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04日 11:1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