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补齐民生短板

新闻观察员 杨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民生保障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根基,全面小康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是人民群众福祉的改善提升。社会保障达到何种程度,是小康社会的重要价值标准。“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改善民生也因此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要求,要一手抓结构性改革,一手抓补齐民生短板。改善民生与推进供给侧改革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一目标将触手可及。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持续扩张,民生改进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课题。民生关涉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面广,兼具经济、社会双重属性和双重意义,既是经济议题、也是社会议题,既是拉动内需的动力之源、也是长治久安的稳定之本。纵观“十三五”规划,“民生”可谓贯穿其中的关键词。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升被列为“十三五”时期要达成的七大主要目标之一;保持经济处于中高速增长,为改善民生提供前提;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改革,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等系列举措,为未来五年描绘了一幅清晰的民生路线图。

  近年来,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增进民生福祉是政府施策的一个重点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推进棚户区危房改造,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高低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标准,仅在2015年推出的这些民生举措,就让千百万老百姓拥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民生领域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一系列新老民生问题仍在一定阶段、一定层面、一定区域影响或困扰着百姓生计。就近入学难、看病难等难题依然存在,扶贫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如何促进分配公平等也考验着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推进民生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任务之一,解决了一大批民生难题。正如我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一样,当前我国民生领域面临的问题要么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要么是民生改革尚未攻克的“老大难”问题。“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老龄化、城镇化速度加快的时期,民生保障更需要全面、细化,范围越来越广,水平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补齐民生短板,推进越来越多的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无疑需要更大的决心和更深入的改革。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十三五”期间,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关系到老百姓切身生活的目标举措引人注目。庄严的承诺和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我们看到了政府推进民生保障的决心和力度。

  民生改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经济发展则为民生改善创造了条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民生改善的根本之策在于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唯其如此,民生的大幅度改善才能有牢固的物质基础,才能保持可持续性。要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使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补齐民生短板,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既要加大向弱势群体的投入,也要创新体制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向民生保证的薄弱环节流入,化解民生难题。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和运行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也还不够顺畅、社会保障水平不平衡等,这是当前民生领域面临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将为补齐民生短板提供制度保证。社会保障是由多项具体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更加注重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实现不同制度之间的顺利转换和衔接。要从整体上对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养老服务、住房保障等各主要制度进行顶层设计,消除保障项目之间轻重失衡、职责不清、相互混杂的无序状态。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4日 07:02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