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为政在于用贤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选才用人的管理思想,认识到“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的重要性。古人治国用人的聪明智慧,足以让后人从中受到“知兴替”的有益启发。共产党员网制作“中国古代用人思想”系列文章,从历史中选取若干典型故事,从用人的重要性、用人标准、用人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中国古代用人思想、经验、观点和做法。

  清代雍正皇帝有一句概括用人重要性的话,可以说是高屋建瓴,振聋发聩。他说:“治天下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雍正帝说,用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其余的事当然也很重要,但与用人这件事比起来,就是次要的。如果将用人比作一棵大树的根和干的话,其余的事只能算作枝和叶了。

  战国思想家墨子较早地提出了尊贤用贤是为政之本的思想。他说:“为政者的根本任务,不是别的,只是大量地吸收和使用贤才而已。”他又说:“如果想继承尧、舜、禹、汤四位仁君的治国之道,就不可以不尊贤用贤。尊贤用贤,是为政之本啊!”尧、舜、禹、汤这四位帝王的共同特点是尊重贤人,共同做法是选贤任能。所以墨子说,要想学习他们的治国之道,就是要尊贤用贤,这才是处理国政的根本。

  治天下以用人为本的思想,为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和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所认可、推崇,并加以发挥。例如,诸葛亮说:“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他又说:“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诸葛亮认为,治国的主要方法就是任用贤才。理由就是:失掉贤人国家就危亡,得到贤人国家就安定,这是必然的,相反的情况从来没有过。

  东晋的著名学者、道教理论家葛洪这样说:“没有舟船而想横渡大海的,没见过有渡过去的;没有良臣辅佐而想把天下治理太平的,没听说有成功的。”说到这里,他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故招贤用才者,人主之要务也。”

  既然用人问题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那么招贤用贤就应该是君主的基本责任。古人对此亦多有论述。

  孟子说:“尧把得不到舜这样的人作为自己最为忧虑的事,舜把得不到禹和皋陶这样的人作为自己最为忧虑的事。因为自己的田地种得不好而忧虑的,那是农夫。把钱财分给别人叫作惠,教人去做善事叫作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作仁。所以说,把天下让给别人比较容易,为天下找到贤人就比较难啦。”这给后来治国者一个提示:要做尧舜之君,首先就要像他们那样,将招贤用贤作为自己第一位的责任。

  古人认为,招贤用贤、知人善任不仅是帝王的责任,凡具有选贤荐贤之责的大臣,特别是宰相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古代的宰相是百官之长,如果宰相只知忙于具体事务,而不注意发现人才,并及时向朝廷推荐人才,那么这样的宰相就不是称职的宰相。春秋时的楚国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楚庄王退朝回来晚了,他的夫人樊姬问他为什么回来晚了,庄王说:“今天与贤相说话,不知不觉就晚了。”樊姬问:“贤相是谁?”庄王说就是虞丘子。不料想樊姬语出惊人,她说:“虞丘子身居相位数十年,竟没有推荐一个贤人。如果他知道有贤人而不推荐,这是对国家不忠;如果他不知道有贤人,说明他没有识人的智慧。这样的人,怎么是贤相呢?”第二天上朝,楚庄王便将樊姬的话告诉了虞丘子。虞丘子叩头说:“樊姬说得对。”于是虞丘子辞掉相位并推荐孙叔敖。孙叔敖做了宰相后,庄王终于称霸于诸侯。

  唐太宗对宰相之责说得更明确。贞观初年,房玄龄、杜如晦分别担任左、右仆射(唐代的宰相职务)。有一天,唐太宗对他们说:“你们二位身为宰相,应当广求贤人,并根据他们的才能加以任用,这是宰相的职责呀。听说你们每天受理诉讼案件,忙得一点儿空闲都没有,这怎么能帮助我选拔贤才呢!”于是唐太宗又下了一道命令:以后凡尚书省的具体事务,都交给下属官员去做,只有需要向皇帝报告的大事,才由宰相办理。这样,宰相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关心选拔贤才的事情了。

  唐代文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对宰相之职也有论述。他说:“公开透明和公正无私地选拔人才,使各类人才都能扬长避短地发挥作用,以委婉有余为良好,以出众超群为英杰,比较他们的长短优劣,根据各自特点安排合适的职位,这是宰相的为政方法。”在韩愈看来,公正地选拔人才和合理地使用人才,是宰相从事政务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元世祖忽必烈非常器重的大臣程钜夫,在给皇帝上书时也特别强调宰相的进贤之责。他说:“天子之职,莫大于择相;宰相之职,莫大于进贤。”诚可谓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摘编自《中国古代用人思想》 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 侯建良 刘玉华/著)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07日 01:07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