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 有才无德者 断不可用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选才用人的管理思想,认识到“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的重要性。古人治国用人的聪明智慧,足以让后人从中受到“知兴替”的有益启发。共产党员网制作“中国古代用人思想”系列文章,从历史中选取若干典型故事,从用人的重要性、用人标准、用人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中国古代用人思想、经验、观点和做法。

  司马光曾按德才差别将人分为四类:“才德全尽(完美无缺)谓之‘圣人’,才德兼亡(都没有)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他认为,用人时要想办法得到圣人和君子;如果得不到圣人和君子的话,那么“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马光强调有才无德者断不可用。那么,为什么有才无德者就不能用呢?古人有以下几种说法。

  无益论

  有才无德者用之无益,不如不用。清康熙二十六年四月,皇帝给吏部下旨,其中说:“我主持政务已有多年,发现有些有才能的人仗着自己有才,办起事来就独断专行,任意胡为,想起来都觉着可怕。我认为还是德才兼备的人为官最好,如果只是才优而德不好,对治理国家终究没有什么帮助啊。”康熙皇帝在另一场合更加明确地说过:“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

  南宋大臣罗点是位很有见识的官员,曾官至端明殿学士,主持枢密院(主管军政的最高机关)工作。当时有人说:“天下事,只有有才能的人才能办得了。”罗点回答说:“那要先看他品德如何,若人品不正,即使才能过人,结果又能得到什么呢?”

  有害论

  若重才轻德,则易造成用人失误,结果百姓受害,国家遭殃。

  唐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跟吏部尚书谈用人重才不重德的危害时说:“近来见吏部选拔官员,只是看他们能说会写就用,但并不了解他们是否有高尚的道德品行。结果有的任职几年之后,罪恶行迹就开始显露出来,虽给以判刑杀头,然而百姓已深受其害。”吏部在选拔官员方面握有实权,如果吏部官员在掌握用人标准上有偏差,则会直接造成用人失误。虽然官员出了问题,可以惩处,但给百姓和国家带来的损失与危害,却是无法挽回的。唐太宗一针见血地指出:用人失误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去深入了解选拔对象的道德品行。

  用人重才不重德,会给百姓、国家带来危害和损失,这是众所公认的道理。但有时这种危害和损失不是直接显现出来的,而是隐性的,这一点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得出来的。金代章宗皇帝有一段论述令人深思。当时有人反映,社会风气不好,孝悌廉耻的道德缺失。宰臣请求抓一下端正风俗的工作。金章宗没有就事论事,而是把风俗不正的原因归结为用人有误。他说:“现在考察选拔官吏的人,大多要求近期效果,以有才干会办事为上,那些性格宽厚、重视道德教育的人,则被说成是迂腐不切合实际。所以人们都认为道德教育是多余的事,这是孝悌道德丧失的根本原因。若告诉有关部门,将那些能够推行道德教育的官吏提拔任用,那么道德教育就可得以推行,孝悌之道就可兴起了。现在的考察选拔,都是先看才而后看德。奸巧狡猾之徒,虽有曾经贪赃的污点,一旦被任用,往往仍被认为是能干的官吏,这就是廉耻丧失的根本原因。若告诉有关部门,考察选拔官吏,必须审查他们的真伪,使有才无德者没有做官的指望,对那些搞歪门邪道做了官的人加以督察弹劾,那么钻营请托的不正之风就可消失,而讲究廉耻的风气就可兴盛了。”

  豺狼论

  有才无德之人善于伪装,未用之时往往表现得谦虚恭顺,待到权力在手,便如同豺狼一样凶狠。

  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如何选取人才。孔子回答说:“不要选用逞强好胜者,不要选用以势压人者,不要选用夸夸其谈者……对人才必须先要求忠诚厚道,其次才要求具有智慧才能。一个人如果不忠诚厚道却很有智慧和才能,那就如同豺狼一样,是不可以与他亲近的。”

  古代政治家、思想家们的上述说法,尽管表述有所不同,但其内涵相同,就是对有才能而品德不好的人,断不能用。无数历史事实也证明了有才无德者对国家社稷的巨大危害。他们有的大奸大恶,作威作福,残害忠良,祸国殃民;有的贪污受贿,巧取豪夺,百姓直接受其害;有的弄虚作假,搞表面政绩,劳民伤财。这些都表明,官员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品德有问题。那么,这跟才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一定要说有才无德者比无才无德者更为可怕呢?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们又另有一番说法。

  汉代大儒董仲舒讲:“一个人如果不仁义、不明事理,却很有才能,那么他会用才能去帮助实现他的邪恶思想,从而助长他怪邪而违背事理的行为,这就足以增加他的错误和罪恶啊。”这个问题讲得更为明白的要属司马光。司马光是这样说的:“君子是凭借自己的才能做好事,而小人是凭借自己的才能做坏事。凭借才能做好事的,好事没有做不到的;凭借才能做坏事的,坏事也是没有做不到的。愚人即使想做坏事,但智慧不周全,力不从心,就好像还没断奶的小狗要咬人,人可以很轻易地将其制服。而小人的智力却足以使他能够实现罪恶的目的,其勇气也足以使他敢于作出冒险的决定,这就等于如虎添翼,其为害能不严重吗?”

  应该指出,才有余而德不足者做坏事,情况不尽一致。有的从一开始就品德恶劣,靠投机钻营、搞阴谋诡计而被重用,一朝权在手,便为非作歹,变本加厉。而大多数是这样一种情况:初进仕途时并不是良心全无,只是德有不足,但不注意修养改造,一遇合适环境,便经不住权和利的诱惑,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清初顺治皇帝与大学士范文程的一次谈话耐人寻味。顺治十年,皇帝翻阅关于“大计”(清代地方官的定期考核叫“大计”,京官的定期考核叫“京察”,皆为三年一次)的总结报告,一边看一边对范文程等人说:“贪污的人怎么这么多啊?这种人平时侵渔百姓,而今年是‘大计’之年,也应该知道害怕才对啊。”范文程回答说:“他们原来在家未做官时,也知道贪污的事不能干;但一当了官,就见利忘义昏了头脑。”皇帝说:“这都是平素不能端正思想的缘故。如果思想正确,看得明白,能把握得住,又怎么能为了金钱利益而动摇和丧失心志呢?”(摘编自《中国古代用人思想》 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 侯建良 刘玉华/著)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3日 00:32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石苹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