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亲君子远小人为治国之要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选才用人的管理思想,认识到“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的重要性。古人治国用人的聪明智慧,足以让后人从中受到“知兴替”的有益启发。共产党员网制作“中国古代用人思想”系列文章,从历史中选取若干典型故事,从用人的重要性、用人标准、用人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中国古代用人思想、经验、观点和做法。

  公元227年,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过一道非常有名的奏疏,即《出师表》。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话一出,一直被后世奉为治国和用人的至理名言。这一思想以其独特的视角,成为我国古代用人思想中的一大亮点。

  亲君子远小人的治国理念,是诸葛亮首先明确提出的。但这一思想的提出并非偶然,在此之前的孔子等思想家已有这方面的论述。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治国理政的道理,他问:“做什么才能让老百姓乐于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在奸邪的人之上,百姓就乐于服从;若是把奸邪的人提拔起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服了。”在另一场合,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智”。孔子回答说:“善于识别人才。”樊迟对此不太理解,孔子又进一步提出要“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在奸邪的人之上”。樊迟还是不太理解,就拿孔子的话去问同学子夏。子夏说:“老师的话含义丰富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贤人,将皋陶提拔起来,那些不仁义的人就自然远离了;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贤人,提拔了伊尹,不仁义的人也自然远离了。”孔子和子夏的意思很明白:要想做尧、舜、禹、汤那样的圣明君主,把国家治理好,那就要亲近重用正直的人,而疏远奸邪的人;正直之人与奸邪之人是不同伍的,若君主重用了正直之人,那奸邪之人自然就被疏远了。

  荀子亦有这方面的论述。他说:“君主如果任用道德高尚、才智超群像圣人那样的人做大臣,那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王者;如任用能够建功立业的人做大臣,国家就会强大;任用阴谋篡权之人做大臣,国家就会陷于危险;任用阿谀奉承、阴险狡诈之人做大臣,国家就会败亡。”

  唐太宗深知“亲贤臣远小人”的重要性,将此视为“为国之要”。他说:“国家动乱,没有不是因为任用了奸邪小人;国家太平,没有不是因为任用了忠臣贤人。任用忠贤,就能享受天下太平之福;任用小人,就要遭受天下动乱之祸。”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是负责皇帝《起居注》撰写工作的,不知近来记录我所做的事如何,是好事还是坏事?”没想到褚遂良一点面子也不讲,他回答道:“设置史官编录《起居注》,国君做的事必定记录。既然做好事必须记录,那么有过失也不会隐瞒。”唐太宗并不是昏君,他明白要想在史书上留下个好名声,首先是要自己做得好,于是说:“我现在经常注意努力做好三件事,也是希望史官不至于记上我的坏事。一是借鉴前代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做事的规矩;二是提拔任用贤人,共同做好治理国家的事情;三是排斥不用小人,不听谗言。我可以坚持这些,始终不变。”我们可以看到,唐太宗所说的这三件事中,第二件、第三件概括起来就是“亲君子远小人”。对于这一思想,唐太宗并非偶然一说,而是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要亲自带兵出师东征,命令太子留守京城。太子“悲泣数日”,一方面表示舍不得父亲出征;另一方面表示交给自己留守的责任太大,担心不能胜任。唐太宗教训他说:“为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至公无私”,并说:“你按照这些努力去做就是了,哭有什么用?”唐太宗将“进贤退不肖”列为“为国之要”的首要。“不肖”,即不贤,人们常说的“不肖之徒”,与“小人”是一个意思。唐太宗带兵出征是有风险的,弄不好战死沙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临行前要把最重要的治国经验告诉未来的接班人。其中最要紧的经验就是“亲君子远小人”。

  唐太宗很早就已注意到,用“亲君子远小人”的思想教育后代。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对魏征说:“自古以来,侯王(指皇帝宗室子弟被封为王或侯的)能够自己保全自己的很少,都是由于他们生长在富贵之中,喜欢骄奢淫逸,大多不懂得‘亲君子远小人’的道理,所以才这样。”于是命令魏征采录自古以来帝王子弟成败的史事,编成《自古诸侯王善恶录》,赐给诸王。魏征还为这本集子写了序,其中说道:“新朝代一开始封的王侯,时逢国家草创时期,看到帝王事业的艰难险阻,知道父兄的忧愁辛苦。所以,他们虽在高位而不骄奢,从早到晚不懈怠。有的特备甜酒招待贤人,有的‘一饭三吐哺’接待贤人。喜欢听逆耳的忠言,得到百姓的欢心。”这些王侯去世后,爵位由他们的子孙承袭,“承袭封爵的子孙一代,多遇太平盛世,他们生在深宫之中,长期在妇人们的呵护下生活,对身居高位而带来的危险不会感到忧惧,又哪里知道农民耕种劳作的艰难?亲近小人,疏远君子,宠爱美妇,轻视美德。违反道义,破坏礼仪,荒淫无度,不遵守法令规定,越级越权,胆大妄为”,最后终于“走上犯法作乱的邪路”。唐太宗读后直说好,对皇子们说:“这应当放在你们座右,作为立身之本。”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唐太宗为教育后代用心良苦。他深知,他可以给子孙封王封侯,给他们崇高的地位和丰厚的待遇,但不能保证子孙们能够长享富贵。他们能不能保全自己,关键在于他们能不能做到“亲君子远小人”。

  朱元璋将元朝兴亡的原因归结为是用君子还是用小人上,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之所以能够抓住关键,不仅在于他有长期的用人经验,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善于学习。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对左右的大臣说:“我昨天阅读史书,发现前代帝王中好听谗言的,必然导致国家的衰败和混乱。这是因为国家有谗佞小人陷害忠良贤臣的祸患。贤臣必定以正派的态度来侍奉君主,可能他一开始显得不好合作,但终究是对朝政有益。而谗佞之人阴险而善伪装,善于见风使舵,承接君主的想法,君主如不明察,则往往被他们所迷惑,一开始看着好像没有什么害处,但结果实在可怕,他们陷害贤臣、危害国家的事,能够说得完吗?所以君主要想治理好国家,一定要保护好贤良而去除奸佞才行。”看来,作为一国之君,能够注意学习历史,并能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对于治国理政来说确实大有裨益。

  “亲君子远小人”在古代政治生活中,已成为公认的国家用人原则和个人交往原则,即使奸臣小人也不敢公开反对它,而只是极力将自己装扮成忠臣君子。(摘编自《中国古代用人思想》 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 侯建良 刘玉华/著)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5日 02:07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