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识别人才重考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选才用人的管理思想,认识到“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的重要性。古人治国用人的聪明智慧,足以让后人从中受到“知兴替”的有益启发。共产党员网制作“中国古代用人思想”系列文章,从历史中选取若干典型故事,从用人的重要性、用人标准、用人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中国古代用人思想、经验、观点和做法。

  识别人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不仅仅是因为有的人口是心非,善于伪装;还在于,即使是真实的表现,有时也会令人难以判断是好是坏。对于辨识人才之难,古人多有论述。其中,元代人胡祗论述较为全面。他说:“辨识人才最为困难,因为有些事情往往似是而非。有人刚直、开朗,看上去像是说话刻薄不留情面;有人柔和、懦弱,看上去像是忠厚老实;有人廉洁守法、坚持原则,看上去像是保守固执;有人头脑清楚而拙于言辞,看上去像是无能;有人并无真才实学而能言善辩,看上去像是很有才能;有人头脑迟钝、不学无术,看上去像是城府很深;有人总爱攻击、诽谤别人,看上去像是端方正直;有人对人比较厚道、隐恶扬善,看上去像是讨好拉拢别人。一一考究起来,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人才的优劣真伪,往往混淆不清,难以辨识。”辨识人才不容易,那么古人是如何辨识人才的呢?

  尧是传说中古代历史上的一位圣明帝王。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在晚年为选拔接班人曾广泛征求意见,他身边的人给他推荐了几个,他都认为不行,尤其是有人推荐了尧的儿子丹朱,尧坚决反对,说他是一个“顽凶”,不能用。可见尧对选拔接班人有明确的标准,并坚持原则,他决心要找到一位能真正为老百姓办事的人。大家推荐了生活在民间的舜,尧说自己也听说舜的品德很好,但也不能盲目地用,“我要考验考验他”。尧是怎么考验舜的呢?他采取了五项措施:第一,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通过她们来观察舜的品德,结果舜处置得当;第二,让舜在百姓中推行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百姓都能遵从;第三,让舜承担各种管理工作,结果各项管理都井井有条;第四,让舜到四门主持接待宾客的事,结果四门的接待工作都搞得很好,来朝贡的诸侯和远方客人对舜很敬重;第五,尧又让舜到山林大泽之中去办事,正遇上狂风暴雨,舜仍然镇定前行,不慌张迷乱。经过这些考验,尧认为舜是圣人,于是召见舜说:“你考虑事情周到细致,而且很有成绩,已经三年了,你登帝位吧。”我们可以看到,尧采取的这五项考验措施,除了把女儿嫁给舜之外,其他几项都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通过实践进行考察的办法,让舜经过多个岗位的锻炼,并到艰苦地区接受了考验。

  通过实际考察、实践检验来辨识人才,而不是单凭主观印象,更不凭道听途说或者请托介绍,这是古人辨识人才的基本方法。许多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对此都有明确的论述。

  管仲认为:对一个人,“仔细察看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那么他的优点和缺点就可以知道了;观察他与之交往的都是些什么人,那么他这个人是好是坏,也就很清楚了。”

  元代张养浩,是个有名的宰相。他讲:“皇帝的职责,没有比选择宰相更重要的了;宰相的职责,没有比任用贤才更重要的了。然而怎么才能知道一个人贤不贤呢?询问众人就可以知道,观察他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知道,看他举荐什么人就可以知道。”

  古人关于通过实际考察来识别人才的论述,即使今天读来,仍大受启发。比如,我们现在考察干部,有一条“群众公认”原则。这条原则无疑是坚持了实际考察的观点,因为只有到群众中去考察,才能知道群众是否公认。值得提出的是,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也主张群众公认原则。

  古人为什么重视群众意见,因为他们也懂得“公论”和“私意”的区别。朱元璋就说过:“众人都憎恶的人,即使当领导的一人喜欢他,但他未必是好人;众人都喜欢的人,即使当领导的一人讨厌他,但他未必坏。因为‘出于众人为公论,出于一人为私意’。”由此可见,说古人也主张群众公认原则并非虚言。

  孟子说:“左右(跟前的人)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上层人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发现真的好),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这些论述涉及两个用人原则:第一,“国人皆曰贤”,这是群众公认原则,其中对“群众”要作分析,光是领导者身边的人不行,光是领导干部也不行,应包括广大人民群众;第二,全面考察(考核)原则,弄清了群众意见之后,还必须进行实际考察,只有通过全面考察,才能了解一个人的全面情况,决定用与不用。

  明代的米国桢明确提出“察吏于民”。他说:“老百姓虽然愚钝没有文化,但英明的君主在选拔官吏时,必定要使百姓参与其事。凡是士人和普通百姓称赞说好的人,英明的君主就加以考察,如证明他确实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就提拔重用。凡是士人和普通百姓对他感到苦恼的人,明主也要加以考察,如证实了百姓都说他不好,就将他降职或罢免。所以仁义之君选用官吏决不会草率胡来,必然要得到百姓的赞成,然后加以任用,这便是百姓和君主的一唱一和。所以,了解百姓的意见,是选拔官吏的必经程序,先要‘察吏于民’,然后再予选拔或降免。”这些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颇具深度的。

  古人除了提倡在实际考察中重视群众意见外,还提倡在实际考察中重视人在自然状态下基本品质的表现。司马光在宋哲宗元祐年间出任宰相时,推荐刘器之担任馆长,他对刘器之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推荐你吗?”刘回答说:“因为我跟您是老朋友吧。”司马光说:“不是的。我没做官在家闲居时,你每逢过节都来问候,从未间断;但我当了宰相以后,人们都来问候,却只有你连封书信都没有。这就是我推荐你的原因啊。”刘器之在司马光未发达时,与之交往不断;司马光有权有势时,他却悄悄地躲到一边去了。这说明刘器之与司马光交往不是为了“利”,而是出于朋友的“义”。不趋炎附势的人更值得信任。从识才角度看,司马光是通过日常观察,特别是通过对刘器之前后两种表现进行比较,发现了刘器之的人品高尚。

  从以上古人的叙述中,我们至少可以概括出四点深刻而有益的观点:其一,辨识人才要重视实际考察,而不是根据个人恩怨好恶主观臆断,也不是根据道听途说的毁誉之言。其二,在实际考察中要重视群众意见。其三,在重视群众意见的同时,对“群众”要有一定分析。其四,识别人才,不但要重视有组织的集中考察,也要重视随时随地的观察。(摘编自《中国古代用人思想》 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 侯建良 刘玉华/著)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9日 00:57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