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学习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军事科学院院长 蔡英挺、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 许耀元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着眼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向全军发出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召,并把军事理论创新放在首位加以强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必须以习主席有关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强化使命担当,掌握科学方法,深化科研改革,加快形成具有时代性、引领性、独特性的军事理论体系,为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一、深刻认识军事理论创新在强军兴军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习主席强调,科学的军事理论就是战斗力,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以科学理论作指导。这深刻阐明了军事理论的本质内涵和核心要义,明确了军事理论创新在强军兴军中的战略地位,极大升华了我们对军事理论创新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科学的军事理论是指引我军建设发展的前进指南。我军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形成了特有的军事理论,指导我军不断发展壮大。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推进,我军建设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亟须从理论上作出回答。比如,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如何提高军事管理科学化水平,如何增强军队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等等。只有大力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切实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搞好科学设计、统筹谋划,才能引领我军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阔步前行。

  科学的军事理论是夺取未来战争胜利的强大武器。人类战争实践充分证明,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军事理论先进并正确用于战场指导,就能打胜仗。19世纪末,美国人马汉首先提出“海权论”,由此美国逐步取代英国成为海上霸主。二战前,德国率先提出“闪击战”理论,从而使德军在战争初期突袭成功。我军从小到大、以弱胜强,战胜一个个强大敌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靠先进的军事理论引领。当今世界,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大国博弈激烈复杂,在军事理论这个寂静战场上的较量日趋“白热化”。近年来,世界主要军事强国纷纷提出新的军事概念和理论观点,形成世界性的军事理论创新热潮。我们只有强化责任意识、危机意识、紧迫意识,继承发扬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加快发展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理论和作战思想,深入揭示信息化战争制胜机理,才能确保未来战场谋略高于人、剑法胜于人。

  科学的军事理论是服务改革强军实践的重要支撑。军队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理论上的前瞻设计、科学论证和及时指导,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甚至还会偏离方向。苏联在改革中削弱军队政治工作,主动放弃党对军队领导,是导致苏军在重大关头袖手旁观甚至临阵倒戈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军这一轮改革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重大突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论准备充分。当前,我军领导指挥体制新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但这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比如,如何实现领导指挥体制“二次创新”、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规模结构、如何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等,都需要从理论上明确方向路径、理清思路举措。必须把军事理论创新贯穿深化改革全过程,做到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到哪里,改革理论创新就设计到哪里、导引到哪里,切实为改革梯次接续、前后衔接、压茬推进搞好理论服务。

  二、准确把握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军事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

  习主席强调,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开阔视野又不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既开动脑筋又不脱离实际好高骛远。这揭示了军事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指明了军事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明确了军事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

  统筹战略全局。国内国际因素紧密互动,政治军事外交高度融合,这是军事理论创新必须把握的现实时代背景。要坚持服务政治看军事,着眼实现中国梦这个大局、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这个底线、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个原则,开展政策研究,提出对策建议,搞好决策咨询。坚持站在全球看中国,科学判断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走势,准确把握世界军事发展的时代脉搏,探索提出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路举措,推动我国加速迈向世界舞台中心。坚持联系历史看现实,从人类社会发展史、国际关系史和主要国家战争史中探寻规律,从中华优秀传统兵学文化中汲取智慧,从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发展历程中总结经验,挖掘助力强军胜战的丰厚滋养和历史启迪。坚持着眼长远看当前,瞄准科技发展前沿,紧盯世界军事革命动向,前瞻预测我军可能面临的风险挑战,科学设计对明天战争的新方略新运筹。

  回应战略关切。习主席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以来,对我国面临的重大安全挑战、我军亟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军队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战略指导等方向性根本性问题,始终密切关注、亲自运筹帷幄,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对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科学研判,反映了现代军队建设的普遍规律和我军现代化转型的特殊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必须把回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重大战略关切作为重要聚焦点着力点,思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之所虑,谋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之所需,研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之所询,努力做到战略判断上有宏观分析,战略谋划上有独到见解,战略决策上有参考方案,战略行动上有风险评估。

  聚焦强敌对手。军事理论研究联系实际,必须把眼光投向对手,以敌为师,以敌为鉴,以敌为靶。要紧盯动向动态。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前,日本用“手术刀解剖”的方式来了解我们。现在,一些国家频繁在我国周边活动,抵近侦察,窥视我一举一动。历史和现实警醒我们,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切实把对手的基本国情、民族特性、战争潜力、军力状况、战略战术、装备技术等主要情况和发展走向搞清楚,真正按住对手的“脉搏”。找准强项弱点。就像毛泽东同志当初在《论持久战》中分析日本军国主义那样,全面、系统、辩证分析对手的长处短处,尤其要找准敌方作战体系的薄弱环节,抓住敌人的软肋和死穴。探究克敌之策。当前,应着重研究应对不同战略方向潜在对手的有效对策,努力形成视域广阔、主动进取的战略预置和作战指导,以我之长击敌之短,以我之能击敌之不能。

  对接部队实践。加强军事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从部队中来、到部队中去。要及时破解现实难题,深入部队一线,加强调查研究,听取官兵呼声,紧紧扭住部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聚力攻关,开出良方,拿出对策。科学总结部队经验,充分尊重官兵的首创精神,从部队建设成功做法中探索内在规律、作出科学概括,及时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自觉接受实践检验,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将理论创新成果拿到部队演训场去检验,拿到多样化军事任务一线去校正,拿到实战化战场环境中去验证,防止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努力实现军事理论创新同军事实践和未来实战的无缝衔接。

  三、以改革精神破解军事理论创新中的突出矛盾问题

  习主席深刻指出,要善于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大力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必须抓住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契机,以改革举措破解军事科研管理模式、运行方式、人才队伍、创新文化等方面的矛盾问题,实现军事科研组织形态现代化。

  完善学术主导的科研管理模式。着眼顺应时代发展、符合科研规律、激发创新活力,构建科学高效的科研管理模式。在对接新体制中完善运行机制,适应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适应军事科研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新变化,进一步畅通理论研究与高层决策的互动渠道,完善军事科研统一规划、评价评估、应用转化等制度机制,推动军事理论创新有序展开运行。在突出学术本位中打破行政壁垒,适应学科动态发展和决策咨询的新需求,突破行政管理和学科专业壁垒,推进行政与学术适度分离,促进科研力量专业化建、联合化用。在加强智库建设中健全政策制度,适应国家加强高端智库建设的新形势,做好重点研究领域、对外合作交流、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管理使用、信息资料保障等具体工作,促进军事科研政策制度体系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有效对接。

  构建开放联合的科研创新格局。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学科专业交叉群集、多领域技术融合集成的特征日益凸显,必须加快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开放的军事理论创新格局。统筹全军科研力量,发挥军事科学院计划协调全军军事科研工作的职能作用,加强与军委机关各部门、各军兵种、各战区和军队院校的联系沟通,完善联合攻关制度机制,以重大课题研究为牵引实施重点突破。聚合军地科研资源,适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要求,进一步深化与国家机关、军工企业、地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常态化协作,实现军地优质科研资源互补共享。加强国际交流协作,建立中外合作的智库网络,在更高层次、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拓展与国际知名智库的学术交流协作,拓宽思维视野,掌握前沿信息,提高研究质量。

  打造大家领衔的科研人才方阵。习主席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提高选拔起点,注重从军以上机关和部队选调有实践经历和研究能力的优秀人才,从军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理论研究见长的学术骨干,从源头提升军事理论人才建设层次。拓宽培养渠道,加大选派科研骨干入院校深造、到部队代职力度,畅通与各级机关、部队和院校人才交流的渠道,依托部队重大演训活动、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军事实践锻造人才。完善保留机制,采取措施做好资深专家保留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人才资源流失。借力高端人才,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的“旋转门”和“蓄水池”制度,尝试聘请军队高级将领、军工企业高管、政府高级官员,从事重大项目研究或担任高级学术顾问,不为所有、但为所用。

  培育激励创新的科研文化生态。坚持把弘扬创新文化作为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努力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敢创新、人人能创新的生动局面。营造争鸣争辩的学术氛围,倡导学术民主、百家争鸣,大兴立足科研的争论、讨论、辩论之风,主动为科研人员讲真话、发宏论、切磋观点、交换认识提供支持和服务。弘扬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涵养惟真惟实的科研品格,教育引导科研人员聚精会神做学问、一心一意搞钻研,确保科研成果真实、可靠、管用。树立创新创造的鲜明导向,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激励科研人员多出创新观点、多出精品力作,为国家谋安全、为强军谋大略、为打赢谋胜策。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03日 10:42 来源:求是 编辑:汪蛟龙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