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不信谗言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选才用人的管理思想,认识到“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的重要性。古人治国用人的聪明智慧,足以让后人从中受到“知兴替”的有益启发。共产党员网制作“中国古代用人思想”系列文章,从历史中选取若干典型故事,从用人的重要性、用人标准、用人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中国古代用人思想、经验、观点和做法。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高于众,人必毁之。”历史上毁于谗言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小人专爱在领导面前诋毁优秀人才,或出于嫉贤妒能的本性,容不得别人的才能超过自己;或出于争权夺势的需要,不允许别人受到领导的信任和重用;或出于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的政治野心,对不肯依附、合流的贤人英才,极尽诽谤诋毁、污蔑陷害之能事,必欲去之而后快。这类小人进谗的事情不可能完全杜绝,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卑鄙小人的伎俩能否得逞,关键就看领导者能不能明辨是非,会不会相信谗言。

  小人的可怕,在于小人站在领导者面前,领导者却看不出来;不信谗言的难处,在于谗言顺耳,忠言逆耳,领导者易以谗言为忠言。轻信谗言,既与领导者的是非不明有关,也与谗人有一套高明的伎俩有关。

  宋人杨万里曾经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小人进谗的伎俩:一是谗人善于标榜自己。“爱说别人坏话的谗人,难道会说自己是谗人吗?不会的,他们都会说自己是忠臣。”“进谗者必然都有一定名目,如果没有名目,进谗者自己也觉得理不直、气不壮,而听的人也不坚信。自古以来,谗人都有大言不惭的说辞而使君主深信不疑,他们都会说:‘我这样说,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国家。’他们的君主怎能不受感动,从而毅然决然地听从他们呢!”二是善搞两面派。谗人都是小人,他们口是心非,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现在小人对于君子,并不在观点见解上表现有什么不同,而是以观点相同去迎合君主,以观点相同去欺骗同僚。他们退朝以后观点与同僚一致,而在君主面前观点就不与同僚一致,而与君主一致。”在下面表现与同僚观点相同,才能使自己的进谗行为不会暴露,而且还能更深地发现谁是最不赞成君主意见的人;到了君主面前又赞成君主的意见,而极力反对同僚中的正确意见,这样才能达到陷害别人的目的。三是善搞阴谋诡计。谗人总是把真相掩盖起来,给人以假象。“小人要陷害好人时,并不说这人是可以驱逐的,而必然是先处处对他示好,表面上好像与他交往甚厚。这样既不会让君主怀疑他们素日关系不好,又能让好人毫无戒备。只有这样君主毫不怀疑,好人毫不戒备,因而一旦将好人罢官,赶出朝廷,人们也难以发觉这是一场阴谋。”四是善于等待时机。谗人排挤陷害他人,并不是直截了当,贸然行事,而是察言观色,等待时机成熟,这一手对提高成功率无疑至关重要。“他们驱逐君子,也不是立刻就进行驱逐,而是循序渐进,不让人觉察。他们一方面标榜自己是忠臣;另一方面在排除异己时又能注意渐进而不急躁,使君主不易觉察,这样谗人就会得逞。”“像这样,谗人费尽心机,处处设置陷阱,正人君子一举一动都会触到他们的陷阱,中他们的诡计。”

  领导者要提高识别人才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克服喜欢阿谀奉承的毛病。能做到这些的领导者,就是明智的领导者,这样的君主就是英明的君主。历史上,能够不为谗佞小人所迷惑,对优秀人才信任不疑的君主(领导者)亦不乏例证。

  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曹操与袁绍决战于官渡。决战前夕,曹操仍在担心自己的实力不如袁绍,胜负没有把握。曹操最信任的谋士郭嘉,给他一一列举了能够战胜袁绍的优势,指出“(袁)绍有十败,(曹)公有十胜”。这十条优势中,有两条直接与用人不疑有关:一是第四条说,“袁绍外表宽和而内心嫉贤妒能,用人多疑,实际重用的都是自己的亲戚子弟;而主公(曹操)外表平易简朴,内心机智明辨,用人不疑,只要才能适合,不问亲疏远近,这是用人气度方面的优势”。二是第八条说,“袁绍那里,大臣之间互相争权,谗言盛行,是非混乱;而主公管理有方,按原则办事,公正公平,不受谗言所惑,这是明于知人方面的优势”。郭嘉看问题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无怪乎曹操特别器重他。我们仅从郭嘉分析的这两条优势就可断定,袁绍军队虽表面强大,但凝聚力、战斗力不如曹操的军队。

  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苻坚是少数民族出身,他重用汉人王猛的故事广为流传。苻坚在未登帝位之前即注意招揽贤才,他听说王猛的贤名后就派人去请,经过一番交谈之后愈加喜欢,就好像刘备遇上了诸葛亮一样(“若玄德之遇孔明也”)。苻坚派王猛去治理世族豪强势力猖獗的始平地区,王猛到任后,不畏豪强,明法峻刑,扬善惩恶,遭到了豪强势力的嫉恨和诬告,被中央有关部门弹劾下狱。如果任凭刑狱折腾,王猛肯定难逃冤狱下场。但是苻坚要亲自审问,他问王猛为什么实行“酷政”而“杀戮无数”?王猛回答说:“‘国家安宁时,管理以礼;国家动乱时,治乱以法。’自己并没有实行酷政,惩治奸徒才刚刚开始,还有大批犯法暴徒尚待肃清。”苻坚听了他的回答后对群臣说:“王猛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子产一类人物。”于是将王猛释放并委以重任。当时王猛三十六岁,一年中五次升迁,成为朝廷重臣,“权倾内外”。皇帝宗室亲属和旧臣都非常嫉妒王猛受到的宠幸,尚书仇滕和丞相长史席宝几次在苻坚面前诋毁王猛。苻坚大怒,将仇滕和席宝降职赶出朝廷。从此以后,朝廷上下都服了气,没有人再敢攻击诋毁王猛了。

  总而言之,出于个人私心野心,专爱在领导面前进谗诬陷他人的小人不绝于史;轻信谗言,亲手毁掉杰出人才,给国家、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的领导者并不鲜见;不信谗言,明辨是非,爱才护才的领导者也是不胜枚举。其中经验教训耐人寻味,给后人至少留下两点启示:第一,领导者要懂得“成才难,毁才易”的道理,树立爱才护才的强烈意识。古人说:“盖天下之才,莫难于成,而莫易于坏。”一个人成才,要经过长期刻苦勤奋的努力,具备百折不挠的毅力,还要得到一定环境条件的助力,但如遭遇谗人和昏庸领导,则很可能毁于一旦。所以当领导的,对背后说人坏话者一定要有戒心;涉及对人才的评价,要询之众人,莫轻信一人。第二,谗言害人能否得逞,最终还是看领导。作为一个领导者,一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正如朱元璋所说,“君主如果能够认识到遭诋毁的人是贤人,而不是坏人,那么污蔑诽谤的言论自然就会平息,人才也就不会受到压制和迫害了”。二要加强个人修养,提高个人素质。荀子曾说有些君主“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与那些善于溜须拍马的人很亲近,而与那些经常提建议,甚至有时还跟自己争论的人疏远。如果领导者能够克服荀子所指出的这一弱点,那么小人进谗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

  延伸阅读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09日 06:4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路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