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永做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云南省巧家县包谷垴乡党员干部群像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一幢幢青瓦红墙的新房、一根根崭新发亮的路灯、一排排已经长成的绿树,还有村民广场、篮球场、超市……仲夏时节,行走在云南省巧家县包谷垴乡新集镇小营新区,全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们原来那地儿路也不通,地震还被淹了,现在住着新房开起超市,生意还蛮好,很开心。”包谷垴乡红石岩村肖家坡村民代富琴笑着告诉记者。

  就在10个月前,记者来到小营新区安置点采访时,这里还是一片大工地。包谷垴乡党委副书记柳尧富说:“他们过上好日子了,我们肩上的担子才能稍微轻松一点。”

  两年前的鲁甸地震,共造成巧家县包谷垴乡7749余户2.63万余人受灾,66人死亡,237人受伤,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5644户1.87万余间,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包谷垴乡成为巧家县受损最严重的乡镇之一。地震后,包谷垴乡党委把8个行政村划为6大片区,成立了6个“红旗社区”临时党支部,并确保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充实“红旗社区”承担工作任务。

  灾难是党员干部的“试金石”,在抗震救灾中,许多党员干部冲在最前线,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让人哽咽的故事。

  包谷垴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朝富连续6天6夜奋战在救灾一线,终因疲劳过度而晕倒。王朝富被强行送往医院急救,但仅输了一组液体后,他又偷偷跑回村里工作。“你如果一点事都没做,那党员这个称呼就失去了意义。”王朝富说。

  包谷垴乡红石岩村冷家坡社小组长周清顺,在地震后一直忙着通知村民撤离、搜救被埋人员、运送伤员、搭建帐篷、分发物资……由于长时间带病工作,最后因劳累致脑溢血复发,年仅44岁的周清顺离开了他心爱的家人和村民。

  “王朝富”和“周清顺”们的事迹感动了人们,也感染着身边的人。

  “他平时就很无私,经常帮助孤寡老人、调解邻里矛盾,在地震那种环境下首先考虑别人和集体,是我们的学习榜样。我们不光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引导周围的党员都学习他。”冷家坡社计生宣传员陈国林说。

  “地震到来时,他们冲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是群众的‘主心骨’。在恢复重建中,他们带领群众重建家园,是群众的‘贴心人’。”巧家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莉萍说。

  包谷垴社区赵家村特困户赵德勇,上有八旬母亲需要照顾,下有哥哥、姐姐留下的孩子需要抚养,还有一个残疾的弟弟也跟着他生活。在修建住房时,资金、劳力各方面都很困难。王朝富动员社区党员干部和周围群众帮助赵德勇运材料、出劳力建房子,还主动帮他协调贷款、垫付启动资金,赊购钢筋、水泥、砂石、砖块等建材,让赵德勇一家2015年春节前建好一层楼,搬入新居温暖过冬。“没有王朝富,根本不可能住进新房。”赵德勇说。

  在灾情严重的红石岩村,早在2014年12月,村民就陆续搬进新家,比大部分灾区的动作都快。“我们不想等,住进新家了大家的心才能稳下来。”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蒋先林告诉记者,由于当时政策尚未明确,也有部分群众存在观望心态,他就发动党员、村民小组长带头重建,有了示范效应,其他村民也都动起来了。

  村民的生活已经步入正轨,蒋先林仍然没有停下来,他一直在思考以后的发展问题。“我们这里的花椒、核桃种植管理都比较粗糙,需要请专家培训修枝打叶。”蒋先林对记者说。

  “干部辛苦两三年,群众幸福一辈子。”柳尧富告诉记者,有了这样一群优秀的党员干部,他相信,明年恢复重建结束之日就是全乡脱贫之时。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30日 17:28 来源:新华社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