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始终不渝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长茂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95年风雨兼程,沧海桑田求复兴;95年艰苦奋斗,天翻地覆梦富强。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依然要不忘初心,为民造福。

  一、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坚持人民立场的根本要求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95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带领人民不断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历史。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面对不同历史任务,团结和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闭幕后,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党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我们要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党的任何决策都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要坚持在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从思想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在行动上服务人民群众,时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是党兴旺发达、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固根基。不忘初心,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不竭的智慧和力量;就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不渝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二、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对共产党人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让人民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了人民利益不怕牺牲、不懈奋斗的政党。

  从党诞生之日起,“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就鲜明地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融入党的血脉中。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正式写进党章,明确要求“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要求“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用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帮助他们组织起来,为实现他们的需要而斗争”。95年来,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和光辉旗帜;一代又一代优秀共产党员为了人民利益忘我奋斗,无怨无悔,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生动诠释着党的根本宗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和日益尖锐地摆在面前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执政使命和价值追求,更加强调宗旨意识,更加注重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但也必须看到,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党员干部偏离初心,淡薄宗旨意识;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疏远群众;一些党员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依然禁而不绝。如果这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苏联和东欧共产党之所以最终垮台,就是因为背离了建党宗旨。殷鉴不远,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既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我们必须不忘初心,抱持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的为民情怀,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要求贯穿于我们的一切工作中,扎扎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

  三、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这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基本立场,结合新形势下人民的新期待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毛泽东同志指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幸福生活要以物质财富的相对富足为基础,物资匮乏、吃不饱穿不暖的贫穷生活显然谈不上幸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得到解决,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跨越。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相对于经济发展,我国的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相对不足,重物轻人、重经济发展轻社会事业发展导致“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突出起来。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必然影响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发展依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党着眼于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注重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和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在继续做大收入“蛋糕”基础上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把“蛋糕”分好,通过精准施策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通过制度建设,实现生态环境总体改善;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四、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需要全党同志共同努力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要通过推动发展来实现,还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既要从全局出发进行谋划,又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既要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发挥好每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既要让老百姓尽早受益,感受到实际效果,又要循序渐进,避免急于求成。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福祉所在。我们党作为一个有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党,只有把自身建设好,把每个党组织都建设成战斗堡垒,每个党员都不忘初心,努力工作,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好的“带领者”。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全党同志必须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讲“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樱桃好吃树难栽”,“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告诫全党实现奋斗目标、开创美好未来,必须依靠真抓实干。他要求“全党同志要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中央的要求与人民的期待紧密结合起来,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为群众谋利益、谋福祉上,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必能行稳致远;只要我们与人民心心相印、团结奋斗,必能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16日 05:52 来源:求是 编辑:石光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