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廖德凯:别放过“带病提拔”的程序外因素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就防止干部“带病提拔”提出了落实工作责任、深化日常了解、注重分析研判、加强动议审查、强化任前把关、严格责任追究六个方面的要求。这六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在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从工作责任到工作过程,再到最后的责任追究,在程序方面将干部“带病提拔”的可能性几乎降到了最低。

  将程序进行细化,其好处在于可控,遵守每一步程序,也就控制住了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疏漏。配合干部选拔任用的其它程序规范,在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程序层面,已经做得近于极致了。

  但是,程序可以做到极致,让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从操作上没有舞弊空间,不等于就能百分之百防止“带病提拔”的发生。“带病提拔”本身有着复杂的产生因素,而程序的科学性、严密性问题只是其中之一,还有许多因素仅靠程序完善还不足以完全遏制。在严格的“新规”出台后,这些“程序外”因素,是进一步需要限制的问题。

  在防止“带病提拔”的程序外因素中,“带病干部”的隐蔽性大概是最令人头疼的。一些干部的外在表现很优秀,其内在贪腐的一面却不为人所知。贪腐手段的隐蔽性、事后的保密性,让其违纪违法事实只为极小范围内的人所知,而这个范围内的人,往往都有着利益相关性,不太可能直接进行举报。一些落马干部在群众推荐测评中都票数极高,也是由于“带病干部”的另一面不为人所知,人们都只能根据日常所见进行推荐和测评。

  另一方面,受不良政治生态影响,一些不良的社会观念也为“带病提拔”提供了生存土壤。比如许多人不愿和考察组谈论被考察对象的“坏话”。有些人固然是信奉“人后不论人非”的“美德”,但更多人其实是认为,都到了考察这一步了,“说了也没用”。这其实是莫大的误解,因为考察仅仅是提拔干部的其中一个程序而已,如果在考察中发现相关问题,在问题查清之前,肯定是不能够提拔的。但这种“说了也白说”的心态,却让很多人三缄其口。

  还有不敢说话的——按理说,干部考察是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重要环节,考察组在考察干部时,也都会声明所有谈话内容都是保密的,不会向任何人透露,否则将受到责任追究。但真正到了谈话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哪怕是心里有想法,都不太会向考察组说出。以至于考察组更多地只能了解考察对象的工作层面,而对于日常生活、廉洁自律情况等,很难得到群众的直接评价。

  有的“带病提拔”原因则更为耐人寻味。有时明明某位干部并不优秀,甚至口碑很差,但有的单位却在推荐干部时故意将其推出来,“把他送走得了”。群众也形成了共识,投票非常一致。在考察过程中,其他干部群众“交口称赞”,让考察组以为发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事实上却全然相反。这种“烧高香送瘟神”的做法,无疑严重损害了干部选拔任用的严肃性,以及优选干部的原则。

  如此种种影响到干部“带病提拔”结果的因素,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不良政治生态形成的后遗症。由于这些影响无法通过考察程序进行优化,只能依靠考察组更细更深入的考察尽量消除。改变这样的社会心态,最终还得用反复的事例进行教育和引导。

  比如“带病干部”隐蔽性的问题,需要在其它层面更为透明阳光的政策进行配合,如财产公示、畅通举报渠道等;而“说了也没用”的观念,则应加强教育和观念的更新,尤其是提醒党员干部,“说”不仅是权利,同样是责任。如果组织进行干部考察时,本来掌握相关情况却不向考察组反映,往小处说是在当老好人,往大处说是不负责任。

  总之,《意见》在程序上实现了对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严密控制,但在程序之外的因素,则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渐进行改变。重视程序外因素应当和重视程序的落实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让大家愿意对考察组“说真话”,“带病提拔”才会得到更有效的抑制。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1日 10:49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李霞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