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党建】河北临西:新路来自基层,智慧来自群众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河北省邢台市委“走新路、有作为、创亮点、守底线”的大旗一树,临西县委闻风而动,一个“调研范围一村不漏,调研科目一项不丢”的农村党建大调研活动在全县展开,唱响了今年创新农村党建的前奏曲。

  “创新农村党建,要牢记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实实在在的把每个村的情况搞清楚。”县委书记王海军语重心长的嘱托,很快化为县委组织部扎扎实实的行动。

  他们历时月余,全员参与,5个调研组深入全县10个乡镇(区)299个行政村,与5600名党员群众促膝座谈,收回调查问卷6300份,查阅各种档案资料11000卷(件),填写各种调查表格5500张,完成了10个方面、48个子项的调查任务,整理出数据分析材料、各组专题、综合调研报告、典型案例、经验总结等文字材料102件,为县委决策提供了详实的一手资料。

  有位老支书形象地说,“这次调研的这么全面、仔细、认真,在我任职的20多年中,还是第一次遇到。真像给我们村做了个全身CT。”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临西县委组织部在这次大调研活动中,锤炼了作风,锻炼了队伍,从群众中弄清了党建存在的各种真实问题,在基层的创造中找到了解困之方、创新之道。

  “添草料”还要“严规矩”

  临西县在落实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村主任待遇政策上,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保护、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但是,时过不久,就有群众反映村干部“喂了草料不拉磨,拿了工资不干活”。对于这个新情况,他们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真心“不拉磨”、“不干活”的瘫痪支部也就两三个,只能采取组织措施。而多数是属于“拉磨”不快、“干活”不好,引起群众不满意。调查统计,这类支部占18%。这说明,只“添草加料”,没有其他措施配套也不行。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河西镇北队村党支部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

  一是讲诚信,失信就让你丢人。北队村每个村干部任职时对组织、对群众都有个承诺。谁不尽职尽责,就拿你自己的承诺在支部会、干部会、代表会甚至全民会上说事,看你丢人不?

  二是守制度,出格必定受罚。该村制定了干部坐班、便民服务、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干部管理制度,每项制度条款都有具体的处罚规定,谁违反了谁受罚。

  三是强监督,群众满意票低就走人。每半年一次干部述职会,让群众面对面评议,背靠背打分,低于60分的自动辞职。

  这些做法,使村干部保人品不会不干,守制度不能不干,受监督不敢不干。他们个个自觉的干、认真的干、无私无怨的干,2016年,该村干部为群众办的实事、好事,记录在案的就达2200多件,村党支部成为全县党建工作最实、完成各项任务最好、村民满意度最高的标杆之一。

  三管齐下“化”“老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队伍年龄老化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临西县这次调研的结果是全县村支书平均年龄54.5岁,其中60岁以上的村支书85名,占比28%。怎么办?临西镇的经验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十年前,临西镇的村支书队伍,平均年龄60.2岁。十年后的今天,平均年龄降到了50.4岁。他们化“老化”的办法是:

  认识要实际。临西镇党委对村支书队伍年龄老化始终保持着清醒认识:只要这些人头脑清楚,腿脚还利落,群众又欢迎,村里没有顶替的合适人选,多干几年也没啥。万万不可不顾忌群众意愿和村里工作实际,搞“唯年龄论”、“一刀切”。这样很容易导致工作大起大落,甚至诱发不稳定因素。

  调整要渐进。对村班子整体老化的村,要一个一个的来,一届一届的来,切忌“大换班”。在全镇也注意调整比例,各村不能同时“一轰而下”,形成错误导向。

  结构要优化。要注意“调老的”,更要注重“进小的”,让年轻有为的人早进班子,在“支委”、“村委”的岗位上摔打几年,让“今天村民,明天主任”、“今天党员,明天支书”现象尽量的少一些。逐步使村班子成员年龄形成梯次结构,做到自然交替,平稳过渡。这是防止村干部队伍老化的根本之策,是实现年轻化、知识化的稳妥之策。

  让党员成为村里“最受尊重的人”

  在大调研中他们发现,有不少村支部疏于对普通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缺少发挥作用的平台,使得这些党员自我消沉,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连个群众代表也选不上,在重大村务决策和监督上失去了发言权、决策权,慢慢地被边缘化了,严重损害了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削弱了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成为当前农村党的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东留善固村党委非常重视党员队伍建设,

  一是“三会一课”制度常年坚持,雷打不动。让党员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不忘当好群众表率。

  二是要让党员当表率,党委、村委干部首先当好党员表率。吃苦受累又吃亏的事,一声“跟我来”,书记、干部、党员排成队,群众自然跟着上。

  三是把党小组建到农、工、商产业链上,建到群众团体协会里,让党员在各个组织、各个领域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四是评先评优,激励上进。这个村128名党员,有80多名岗位标兵和致富带头人,全村40多名村民代表、几十个经济、社会组织的“一把手”,几乎清一色的共产党员,党员成为村里最受尊重的人。

  干群同心曲是这样谱成的

  临西县调查得来的大量事实证明,凡是穷村、乱村、告状村,究其原因,90%是因为干群关系恶化造成的;凡是富村、稳村、和谐村,100%是因为干群关系融洽,同心协力奋斗得来的。由此可见,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仍是农村维护稳定,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

  陈辛庄村党支部从1984年到现在,历经十次换届选举,支部成员无一人落选,全村无一人上访,创造了“全县唯一”的奇迹,他们用赤子之心交了一份密切干群关系的漂亮答卷。

  村支部把带领群众治穷致富奔小康顶在脑袋上,愚公移山,奋斗不止。陈辛庄村“两委”班子,经过多年的努力,把一个被称为“北大荒”的穷村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和谐村,家家都有获得感,人人都有幸福感。村支书陈赞昌告诉我们:看看村里环境有多好,摸摸村民腰包有多少,就知道村支部的威信有多高。

  公平顺民心,无私合民意,这是陈辛庄村党支部保持同群众血肉联系的切身体会。他们把日常村务分成33项,逐项定规矩、严程序,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做到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从宅基地划分、村集体资金使用这类重大关切,到街道卫生打扫、垃圾清运这些“鸡毛蒜皮”,村干部带头执行制度,违犯了从严处罚,无一特殊,无一例外,群众服气。有些村的制度变成了墙上的画,根子就出在干部有私心上。

  把村民的呼声变为村支部的行动,把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路不好走,就把水泥路修到每一户的门口边;晚上天黑出行不方便,100盏路灯家家都有亮;村民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村集体出力又出钱,把村小学建设成为全县第一批标准化小学,还吸引了7个村的孩子到这里上学。陈辛庄村每年都搞几项民心工程,村民从心里点赞。

  有心就有路 集体也能富

  发展村集体经济与发挥村党支部主体作用相辅相成,至关重要。去年初,临西县委发出专门文件,召开现场会,大力推动发展村集体经济。一年过去了,先后又有41个村填补了空白,使有经济收入的村由原来的156个增加到197个。目前,还有102个村没有集体收入,发展集体经济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在调查中,有些村干部畏难情绪很重,他们认为无资源、无资金、无门路很难办。实际上,村村都有可利用资源,只要有心就有路,大刘庄乡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他们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实践中,创造出了7种模式,

  包括经营好集体机动地;

  利用路旁、渠旁等闲散土地植树;

  抓好坑塘、砖厂复耕和废弃地的整理再利用;

  盘活留下的集体资产;

  建好新型服务经济组织;

  创办企业实体,建设、规范农村集市;

  兴办集体合作组织等。

  全乡34个村,村村有了集体收入。这就告诉我们,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就在脚下,区别就在于村支部有无创业激情。

  东倪庄村集体经济以发展快、门路广、效益高闻名全县,不仅保障了村务工作的正常运转,而且改善了农田基本条件,硬化、亮化了街道,为村民办了大量好事、实事。

  村支部书记祝宗霞说,要发展好集体经济,村支书思想上必须过好“四关”:

  第一关,炒了豆大家吃,炸了锅自己的;

  第二关,见效慢,任期短,栽树不乘凉;

  第三关,得罪人,丢选票;

  第四关,太复杂,嫌麻烦。

  关关都是对村支书党性纯不纯的考验。经受住了考验,付出了心血,集体经济没有个不发展。如今村里有钱了,办了许多一家一户办不成的事。个体、集体都尝到了甜头,矛盾自然消除了。(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9日 14:50 来源:共产党员微信易信 编辑:杨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