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李学亮:云影无声 青山有情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李学亮受表彰。

  2016年7月12日,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明生专程到北京门头沟看望北分公司退休老党员李学亮,赞扬他“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党心初心和风格风范。时隔不久,中国人寿2016年上半年经营形势分析会上,杨董事长再一次对李学亮扎根荒山、志在田园的精神予以高度评价:“这是我们系统的员工、身边的典型、‘两学一做’的榜样。”

  一个共产党员,如何在退休后保持本色,继续为党和国家事业发挥光与热?如何在远离喧嚣,淡泊宁静的生活状态中留下个人的价值印记?让我们走进大山的怀抱,跟随李学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步伐,透过他一个个的人生片段,去寻找答案。

李学亮悉心种植树木。

  深情寄土地,圆梦在青山

  熟悉李学亮的人都亲切的称呼他为“老李”。老李出生在鲁家滩村,该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中部,是全镇第一大村,也是镇政府所在地。老李祖上是当地村民,以种地为生。土地滋养着这方百姓,他们在接受土地恩惠的同时,也在心中埋下了对土地的眷恋,更有一份对土地的坚守。

  鲁家滩村西北有一片连绵起伏的群山,属于燕山余脉。由于交通不便等各种原因,这片荒山一直没有得到开发。2000年后,在村委的号召下,“开荒潮”逐渐兴起,但绝大多数村民选择的是“开矿”。确实,开矿的经济效益高、投资周期短,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可老李却做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决定——承包荒山,开垦种植!村长劝他慎重,老李却踌躇满志地说:土地本身就是巨大的财富,为什么不能通过孕育和保护来实现呢?

  家人对他的决定虽说不反对,可也不太支持,毕竟辛苦了一辈子,上了年纪,也该颐养天年、享享清福了,何必要躬耕山野,做个“愚公”呢?可对老李来说,退休不等于休息,他要好好利用人生中的“第二个春天”做些更有意义的事、实现一个梦想,那就是——用自己的双手让家乡的荒山变成青山,正所谓“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于是,2004年,老李开始了艰苦而漫长的开荒路。说干就干!刚刚和村委会签订完承包合同,老李就背起竹篓、扛起镢头,走进了方圆500亩的深山。

  从鲁家滩村到他承包的这片山,山路蜿蜒,崎岖难行。其间的十里往返路一般要走上两个小时,如果去山顶就要花费四个小时。这样的路,老李一走就是八年,直到2012年在山上建起了简陋小屋,才由每天往返变为每周往返。上山途中,老李的脚力果然了得,我们这些年轻人自愧不如。老李掰着手指头、自豪的说:这些路我走了十年,按最低每天二十里算,我的总里程能赶上两个长征了!

  是啊,长征,需要的不仅是最初的万丈豪情,还需要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的坚定信念,更需要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不懈。

  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荒山,一向干净利索的李学亮将衣袖挽了挽,挥起镢头开始了他漫长又艰辛的“圆梦行动”。开春上山,初冬下山,老李每年在山上劳作的时间有七八个月;他在山上经常一干就是五、六个小时,一背就是六、七十斤重,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喝口凉水。在这山上住个三天五天还不错,可天长日久,一般人怕是受不了的,尤其是没水没电,似乎与世隔绝一样。

  “你不寂寞吗?”我们问道。

  “不会啊!山上有花有草,有虫有鸟,晚上还有星星月亮,有什么好寂寞的……”老李笑着说。

  “山送云来常入梦,水浮花去不知名”。想想也是,都说“以苦为乐”,可如果不觉得苦,那自然就处处是欢乐啦!

  为了在荒地上种植出好的经济作物,老李去多家书店查找有关种植果树方面的书,买回来研读,从挖树坑、选苗、剪枝、嫁接到防病虫害都按照科学方法操作,详细做笔记,一点点学习。不仅如此,他还聘请有果树嫁接经验的农民师傅传授相关知识,虚心学习他们的操作经验。经过几年的学习、摸索和实践,老李现在的果树嫁接技术早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在技术上超越当初指导他的师傅们,还对市场行情了如指掌、闻名当地。乡亲们评价他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更为难得的是,老李不吃独食,而是无偿把技术教给乡亲们,让大家少走弯路,早日致富、共同致富。

  对于大家的赞扬,李学亮谦虚道:其实也没什么诀窍,我的经验就是光有经验还不够,必须相信科学,结合书本知识进行深入实践,利用新技术促进老经验!

  2004年至今,老李驻扎荒山12载,开垦出近五十亩的经济林地,先后在山上种了柿子、红果、花椒、杏子、桃子、梨子、李子、苹果、大枣、核桃等十几种经济作物。又是一年秋收时,老李的花果山中,颗粒饱满的枣儿压弯了枝头、熟透的京白梨落了满地,红彤彤的花椒散发着清冽的香、挂满枝的核桃活像圣诞树的大彩灯,满眼的丰收景象,正应了董事长的词句“欢欣草木两边迎,昔日荒丘,今日青峰”。

李学亮坚持每天升旗。

  冰心写赤诚,繁花向阳开

  老李山间的陋室里挂满了他各个时期的照片,风华正茂的帅气学生、刚参加工作的毛头小伙、正装出席表彰会议的支公司领导……随着老李对照片的介绍,他的人生片段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老李的工作生涯经历了诸多变动,但始终不变的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爱党、护党、忧党、拥党,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永远跟党走”的坚定誓言。这种信念,从他入党那天起就不曾动摇,更深深融入他的头脑中、血液里。

  1962年,老李在北京市门头沟区财税局参加工作,期间恰逢文革。受冲击,后老李由于业务扎实、群众基础好,被调进单位的“革委会”。但老李敢于坚持真理,千方百计保护受冲击的同志,尽己所能的缩小冲击范围。有一个同事因为出身问题而挨批斗,受到大家的歧视,情绪非常低落。老李知道后,主动找这个同事谈心,告诉他“虽然现在的形势错综复杂,但我们的党一定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鼓励他振作起来,挺起共产党员的脊梁。“文革”后,这位同事成为优秀的领导干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1984年,老李进入保险公司工作,先后担任过北京西城区支公司经理、分公司机关党委副书记,党委办公室主任等职务。1996年,老李担任寿险北京分公司西城支公司经理。在到任的员工大会上,针对下一步的工作,他只讲了三句话:提高职工收入,改善办公环境,推动业务发展。话虽然简短,却主题鲜明,掷地有声。他带领大家科学制定发展目标,按每个人的能力和特点重新排位置、换岗位,充分发挥每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些举措使支公司党组织的威信、班子的威望很快树立起来,更是鼓舞了大家的干劲和斗志,经营业绩和各项荣誉也随之而来。

  老李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特别强调以身作则。那时刚开始实行双休日,按规定,公司领导要轮流值班,但为了让同事们能休息好,他经常自己值班,把休息留给同事。一次值班时,他无意中得知有一位职工家庭生活负担较重,一直处于待岗阶段,公司承诺好的奖励也没有兑现。“不能冷了职工的心,要让他感受到党的温暖、公司的温暖”老李心里盘算着,在他的推动下,班子成员研究决定,给这位职工重新定岗,合理分工。当年底,该职工的销售业绩名列全员前列,公司发展和个人事业实现了双丰收……

  在同事们心中,李学亮组织观念非常强,在职时如此,退休后依然如此。他始终以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山上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路,只有几间自建的土坯小房,生活用水必须到山下去拉,做饭和照明靠白天太阳能积聚的能源。晚上在漆黑孤寂的大山里,只有一个半导体陪伴着他。

  “您每天都听什么节目啊?”

  “中国之声的新闻啊!咱是党员,要了解国家的形势和政策。再说,虽然是在山上,咱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是忙种树’啊!”李学亮高声回答,随之响起爽朗的笑声。

  在山上,只要天气允许,他每天都会迎着朝阳、在居住的小房前升国旗、唱国歌。老李的房屋前永远飘扬着两面干净整洁的红旗——国旗和党旗,他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牢记党的宗旨,只要党支部通知他党员同志必须参加的学习或活动,他从没有用任何理由拒绝。无论严寒酷暑都是义无反顾下山,从门头沟赶到朝阳门准时出现在活动现场。

  老李卧室的照片墙上,还有几张格外显眼,是去年在杭州拍的,当时他作为优秀离退休老同志接受集团公司的表彰。说起这次杭州之行,北京分公司负责离退休工作的郭丽记忆犹新:“老李出行和饮食都非常简单,到杭州后,外出打不到车我们就坐公交,他一点不觉得麻烦。当时吃饭是自助,每次他都是吃多少拿多少;有时见我水果拿多了,他会提醒似的问一句‘吃得完吗?’……从与他的平日生活的接触中,确实使我深受教育,也学到很多东西。”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老李说:“这没有什么啊,我是共产党员。我的理解,一名合格的党员,不在嘴上,而在腿上!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行动去服务大家,帮助大家。”

  雅兴添情趣,淡泊养身心

  接触久了,我们发现老李特别健谈,更是有一颗爱学习的心、一双善发现的眼和一种积极实践的行动力。当问及升国旗、党旗时,老李兴致盎然的告诉大家,他树立的两个旗杆高9米,取自中国文化中“九为最大阳数”之说,寓意是希望我们的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老百姓的幸福日子长长久久。

  人常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但老李退休后,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摄影专业的学习,获得摄影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成为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老李有些特别,他的镜头对准的是北京即将拆迁的老胡同。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老北京胡同的时代变迁,记录了胡同文化的传承或消失,记录了胡同人的生活百态。寒来暑往,四年时间,老李积累下厚重的一摞照片,用最标准的档案管理方法和工具,对它们进行细心的分类、详尽的标注。有人看到的是他的恋旧,我则看到了他的文化情怀。他拍摄的照片经常刊登在《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北京旅游报》、《中国经济导报》上;他也多次参加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单位举办的摄影活动,作品屡屡入选并获奖。就在家人为他在摄影上取得这样的成绩而欢欣高兴的时候,老李却戛然止步于摄影深造,把目光投向了家乡那片荒山。

  自从开荒种树后,老李摄影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只要有时间,他也会“偷得浮生半日闲”。这回,他把镜头瞄向了大山。老李的照片墙还有几个专区,分别是山间风光、植物、动物,挂满了来自于这片荒山的小作品。其中他最喜欢的还是这些年拍的山中四季,春有春的繁花绽放,夏有夏的遍野芬芳,秋有秋的收获希望,冬有冬的满眼银装。

  “真美!”看到这些照片,在感叹燕山风韵之余,更让人感受到老李对自然的挚爱,谁能想到,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

  “是啊!所以,看着山里这些年的变化,还是蛮有成就感的!”老李摘下草帽擦着汗说。为了这变化,没有人知道他付出了多少汗水、多少心血!老李的所有的积蓄都用于初期投资,之后每月的退休金除了少量家用和生活,几乎都用于支付工人工资、购买树苗、置办生产工具和学习材料。目前山上种植的香椿树有两千多株、杜仲树苗几千株、食用薄皮核桃近千株、经济效益突出的把玩核桃数千株。承包荒山、种植果树的大量投入期已基本过去,经济效益随着树木的长大也略有增加,但基本还是投入大于产出。我们看着满地的梨子,很为老李心疼,都希望能卖个好价钱,补贴投入和再生产。可是老李说:我不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用自身实践探索种植业发展的新路子,我相信保护土地就能孕育财富,还能绿化山河,这才是致富的可持续之路。他把经济收入全部投入到新的开垦荒山的事业中。他坚信只要能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坚定不移,这片荒山一定会改变。

  老李今年76岁,党龄50年,退休至今16年。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延续着人生的激情与梦想,用执着和热情渲染着自己的退休生活,向我们展示着一位退休老干部的崇高风范,一位退休老党员为党和国家事业增添正能量的博大情怀,树立了一个当代老人发挥余热、奉献社会的典范。

  听到我们的赞扬,老李纠正到:“其实啊,大山对我的回馈更多!你们看,在这里,我喝的是山泉水,呼吸的是纯净空气,享受的是丰收喜悦,每天都是怡然自得。”董事长的《一剪梅·赞李翁》跃然纸上:“石径松间漫步行。风也轻盈,雨也柔情。欢欣草木两边迎。昔日荒丘,今日青峰。十载成荫赞李翁。云影无声,幽谷空灵。茅屋浊酒醉清风。不逊陶公,羡煞刘伶。”是啊, “云影无声,幽谷空灵”,这是怎样的境界,怎样的情怀,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敬重,值得我们赞颂!

  ……

  “再过个三两年,所有果树都成才的时候,这片山会更美!”抬头望了望眼前的苍翠大山,老李又挥起了自己的镢头……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4日 18:04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