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驻村扶贫第一书记讲述供销人的扶贫故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近年来,各级供销合作社按照中央和各级党政部门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部署,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独特优势,立足贫困县实际,创新帮扶方式,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出实招、想办法,通过与贫困县党委政府共同努力,使越来越多的贫困县、贫困村实现脱贫。特别是一批批扶贫干部来到农村、来到基层一线,将满腔的热忱化为行动,因地制宜出谋划策,为农民增收致富开出良方。

  茶园覆盖荒山 电商服务进村 坛畈村143人全面脱贫

  讲述者:杨凤彬(总社派驻安徽省潜山县坛畈村第一书记)

  到坛畈村不易。从潜山县城向北,山路蜿蜒盘旋,68公里的路程,车程大概两个小时。

  居坛畈村不易。“一山一水七分田”,因为受大山阻隔,村民人均耕地稀少,三年前坛畈村的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三年后,走进坛畈山村,一片片翠绿茶园覆盖了原来的黄土荒山,一排排洁白房屋取代了原来的破砖土墙。三年以来,坛畈村实现了143人的全面脱贫,脱贫攻坚的步伐蹄疾而步稳。

  “我们赶上了好的政策,现在自己有动力去努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村民宋远高正在收拾着屋子。几年前,他的女儿失踪,女婿也脱离了这个家庭,妻子孱弱多病,家里几乎断绝了收入来源,还要承担孙子上学的费用,原本殷实的家庭一下子变得风雨飘摇。

  “前两年,日子特别苦,全靠亲戚邻居帮助和政府救济,但是还是吃完上顿愁下顿,最主要的是孙子的学费也没着落。”宋远高说,好几次感觉自己都快撑不下去了,但是镇政府和村里的干部多次到家里来帮忙,不仅给他安排了护林员的工作,还为孙子申请了“雨露计划”教育补助,他才能一直坚持下来。

  干部精准帮,自己加油干。

  去年,坛畈村积极与县供销合作社协调沟通,成立了由县供销合作社参股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准备采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订单农业运作模式,带动水口、友谊、东榜、同心、红花五个村民组的50户贫困户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合作社经营。一期准备流转土地500亩,建设高品质茶园,目前村“两委”正在做土地测量和村民土地流转工作。预计茶园投产后,贫困户每年就能增收1000多元。

  在坛畈村高店组刘同花一家原本是贫困户中的特困户,全家年收入不到1万元,女儿身患疾病,医疗支出费用巨大,外孙子的学费都是向亲戚借的。

  通过对口帮扶单位团县委扶贫干部的牵线,刘同花一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对接帮扶。如今,孩子上学的各项费用都有着落,刘同花高兴地说:“现在政策好,孩子上学就是我们最大的希望;村里的干部好,给我安排了危房改造项目,让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家具、电器、生活用品一样不少。”

  此外,坛畈村还大力推进电商扶贫。去年年底,村里建成了“供销e家”电子商务村级综合服务站,以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为依托,大力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引导村里多个贫困户通过店,销售本地毛香粑、豆皮等农副产品,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贫困户储亚云,通过在淘宝上开店销售食品毛香粑,年销售额达到3.5万多元,摆脱了原来的贫困面貌。

  党建带社建 社建带产业 产业促民富 六村打造起片区帮扶产业带

  讲述者:冯树村(山东省东营市供销社驻黄河口镇六村第一书记)

  2015年7月,山东省东营市市直第18批下派干部奔赴工作岗位。东营市供销合作社结合六村实际,以农民合作社为平台,以党建带社建、社建带产业、产业促民富的工作格局,探索出了一条党建统领下的扶贫工作新模式。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刚来村里时,村里的活动场所基础设施不健全,配套也不完善。我们从改造提升文化大院做起,为村里购置了办公桌椅、电视机,设置了党员学习活动室,建起了新型农民培训学校,解决了过去党支部班子议事办公无条件、党员集中学习及农民培训无场所的问题。同时重新梳理完善了规范党员权利和义务、基层党组织运行等规章制度。这些举动赢得了村民的好评,六村党支部书记孙绪成说:“第一书记到我们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党员活动,调动了党员的主人翁意识,现在党员们不仅能管理自己,还能参与到村务治理之中,真正树起了好形象。”

  由于村道路没有硬化,村民出行极不方便,制约了全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侯照亮体会最深:“麦收秋收季节,如果赶上下雨天,拉个粮食都进不了家门。”

  针对这一问题,市社先后协调投入资金97万元,硬化了村内5纵7横2200米道路,对村内主干路进行花砖铺装。同时协调绿化苗木1000棵,绿化村内主干路及村庄周边。如今,村民用上了干净的厕所,晚上路灯亮了起来,农村电网安全了,生产道路、沟渠改善了……

  这一系列的惠民之举,不仅打牢了产业帮扶的基础,更赢了民心,畅了民意。

  既要办解燃眉之急的眼前事,更要做谋划长远的事。我们深知,下派帮扶,最重要的是让百姓脱贫致富。托起一项产业,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为保证村子从根本上脱贫、不再返贫,市社培育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搭建起产业转型发展的有效载体。

  六村人均耕地16亩,但人均年收入只有1.2万元。驻村后,市社引导注册成立了康顺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引导发展糯玉米、莲藕和蔬菜大棚种植三个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依托帮扶村耕地资源丰富和种植传统,通过合作社示范种植糯玉米达到1000亩,合同约定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回收产品,社员每亩综合增效200多元。在合作社带动下,村内种植大户、周边村落区域也参与了进来,形成区域联动和规模优势,打造片区帮扶产业带。为充分利用邻村蔬菜大棚种植和乡村旅游优势,合作社托管了蔬菜大棚和梨园,进行蔬菜大棚高效种植,并对梨园进行了改造。通过开展赏花、采摘等乡村旅游活动,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2万余元。

  同步小康 我们得说到做到 依托竹产业生活从此“节节高”

  讲述者:李洋(贵州省供销合作社驻赤水市大同镇天桥村第一书记)

  这几日,贵州省赤水市同步小康工作为迎接第三方评估,各地都忙着把脱贫攻坚的成果展示出来,大同镇天桥村也不例外。

  2016年4月,我从贵州省供销合作社下派到天桥村任第一书记,从此掀开了与天桥村干部群众一起肩并肩、心连心致力于全村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

  天桥村是贵州省供销合作社多年的帮扶联系点,全村57户精准扶贫户已于2017年1月全部脱贫,但距离全面小康还有很远的差距。刚到天桥村时,它是被上级组织“点名”的党组织涣散村。为了摘掉这个帽子,我们抢抓2016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契机,在贵州省第一个党支部——中共赤合特支旧址成立了红色文化工作室,开办“一小时党课”,着力培训党员干部和群众,探讨全村同步小康的思路。一年后,这个“党组织涣散村”已经改头换面,并通过了上级的考核验收。

  要想富,必须有一支善作善成的脱贫攻坚队伍。2017年,全省“春季攻势”的号角刚刚吹响,天桥村的党员干部就直奔一线,与村民一起做好各项工作:危房改造、农村环境整治、精准扶贫再精准……如今,决战脱贫攻坚冲刺阶段已到,工作成效也已显现。

  二组村民谭昌莲,丈夫去世,要抚养4个孩子,还要还家里欠银行的十多万元贷款,生活非常困难。得知情况后,我主动向贵州省社领导汇报申请,由省社每年帮扶她每个孩子2000元,共计6000元钱(大女儿18岁在外务工已有收入)。要补血更要造血。就在上个月,我们还帮她买了两头猪以发展养殖。同时,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后,把该户纳入精准扶贫帮扶户,为其解了燃眉之急。谭昌莲说:“有了省供销社和政府的帮扶,我对以后就有信心了。把这四个孩子养大成人,也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了。”

  一年来,我走访慰问了天桥村贫困村民45户,发放各类慰问金16000元,协调企业家为天桥村3名贫困大学生每年提供36600元资助费用。以前村民对村委意见比较大,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慰问和帮扶,他们对村委印象改变,评价都变好了。

  贫困村要与全市同步小康,必然要走产业扶贫的路子。但是,缺资金、少技术、无产业是天桥村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三大难题。缺资金,就到处去找资金。2016年,我从赤水市财政局协调到170万元资金用于天桥村三组、六组的通组公路建设;从贵州省供销合作社争取到60万元用于天桥村的环境整治,解决了村集体经济不足、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比较难的问题。

  无产业,就因地制宜打造产业。为帮助天桥村人民找到致富的门路,我们制定了全村产业脱贫的计划:充分利用全村两万亩丰产杂竹林和楠竹林优势,发展竹产业;发挥当地天生桥和小桥子丹霞石壁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利用当地农民饲养乌骨鸡的传统优势,拟引进资金做强乌骨鸡养殖产业……

  5月2日,贵州省社召开2017年度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部署暨“五千行动”联络会,总结了2016年度省社自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和“五千行动”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并部署2017年工作。我深知,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但是,有政策和资金作保障,有产业作支撑,天桥村的同步小康指日可待。

  扎根贫困村 当好带头人 试点认购种养开创造血式扶贫路

  讲述人:马国虎(四川省南充市供销社驻顺庆区同仁乡四方寨村第一书记)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日前召开的全省脱贫攻坚总结推进会上,南充市供销社合作经济科副科长、南充市顺庆区同仁乡四方寨村第一书记马国虎,被表彰为全省优秀第一书记,成为该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获此殊荣的代表。本期,我们跟随他的讲述一起来了解四方寨村的新变化。

  2015年8月,南充市供销合作社被确定帮扶四方寨村,我被推荐为第一书记。那时候我刚从部队转业不久,在市供销合作社任合作经济科副科长。如今,到四方寨村已近2年,这里一草一木和老百姓身上发生的变化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初到四方寨村,落后的景象超出我的想象。除了山高路陡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村集体经济薄弱、老弱病残妇留守,最让我心酸的是人为因素。村支“两委”没有威信,村民不是嘲讽就是冷漠。上门去了解情况,狗又叫又跳,也没人喝斥它,我打招呼老百姓也装作听不见。

  为了尽快与村民打成一片,我劈柴、挑水、担粪、挖地啥都干,走到哪儿干到哪儿,常常是干净一身出门,泥巴满身回家。有一次帮村民背苞谷,因背篼带子断了失去平衡,差点跌入悬崖,与死神擦肩而过。当时手被撕开一道深深的口子我也没觉得疼,满脑子都是后怕。

  2016年,我与同仁乡党委、政府衔接,依托乡农业服务中心,争取到南充市供销合作社和顺庆区供销合作社扶持资金20余万元,成立了全市第一家惠农供销合作社。今年又以政府资金注入、部门帮扶资金整合、社会资本参与、农民及村集体资源入股的合股模式,引导成立专业互助合作组织,盘活了各级资源。加之在与村民交流过程中我不断宣讲工作理念和扶贫政策,终于赢得了他们的认可,村支两委的“威信”也大大增强了。

  为了尽快帮村民脱贫致富,我们依托供销合作社系统拥有的农产品销售终端优势,向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开展农产品认购种养试点:愿意在自家责任地里种植蔬菜的,由市社免费提供蔬菜苗、种子、肥料、农膜,负责技术,农户按照有机农产品的标准种养,蔬菜成熟后由市供销合作社社属企业定期以市场价回收。

  谢凡祥家是村里第一个吃认购种养“螃蟹”的贫困户。2016年2月份,他按照要求将自家1.5亩土地平整、规划后,栽植了茄子、丝瓜、黄瓜、豇豆、番茄、辣椒等十多种应季蔬菜。“种子、种苗、农膜等都是马书记通过市供销社直属企业免费提供的,包技术不说,还给我们按市场价找销路,一季蔬菜种下来毛收入8000多元,除去劳动力成本,纯赚6000元。”

  参与认购种养的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市供销社直属企业也开设了有机农产品专卖店。目前,已在四方寨村回购菜籽油460公斤,鸡、鸭蛋7200余枚,鸡、鸭450多只,蔬菜3700余公斤,另有存栏待购的土猪6头、羊8只。

  试点认购种养为四方寨村开创了一条造血式扶贫的新路。采取“供销社+龙头企业+贫困户”或“供销社+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我们将涉农企业、专业大户、贫困户、帮扶资金有机结合,实现了扶贫资金效益和覆盖面最大化,促进精准扶贫与农村产业发展整合对接。

  现在的四方寨村,水利灌溉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完备,新村建设整齐划一,水利产业柑桔园、组织经济林明年就要挂果了,综合服务体、购物超市也已正式运营,“游四方古寨、品农家小菜”乡村旅游环线已见雏形。回头想想,当初再苦再累也值了。

  现在我进村,大老远就听见村民“马书记、马书记”喊,抢着拉我去家里吃饭,临走还要硬塞一大袋新鲜瓜果蔬菜。四方寨村计划于今年底实现脱贫,到时候考核验收通过,我也该离开这里了。不过我以后,肯定要经常骑摩托车来转转,看看谢学祥老人的风湿腿好些了没有,果蔬专业合作社运作得怎么样了,农家乐的生意好不好……

  两年,盐井村贫困发生率由22.5%降至3%

  讲述者:尹寄武(湖南省供销合作社驻绥宁县唐家坊镇盐井村第一书记)

  从清明到谷雨,是产笋制笋的高峰期。湖南省绥宁县唐家坊镇盐井村村民白天上山挖笋,傍晚开始蒸煮、浸泡、进仓压榨,前后需要十天左右才能完成一仓笋的所有加工环节。今年令人欣慰的事情是,我们所做的工作开始见到成效:15公里林道提高了生产效率、3000余亩楠竹提高了竹笋产量、通过加工提高了竹笋的附加值、村民开始接受用科学的方法培植和管理竹林……看得出,大家虽然辛苦,但明显有了奔头和希望,开始主动朝前走。

  2015年4月,我接受湖南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交给的任务,成为湖南省社扶贫队长,离开省社党组秘书岗位,来到了盐井村任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绥宁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没有高速、不通铁路,从长沙过去大概六七个小时的车程。盐井村村道狭窄、道路泥泞,雨天走路都成问题。村里劳动力多数外出,留守的全是老幼,基本上见不到青壮年劳力。第一轮走访,问到脱贫,大家看上去有些茫然:“党的政策好,能吃个低保、混个‘日食’,就满足啦。”对于发展产业,大家都觉得这里山高林密、田少人疏、交通不便,不好搞也不愿意搞。

  不过,要让村民增加收入,让一部分劳动力愿意回到村里发展经济,进而逐步解决儿童留守、父母无人照顾等问题,发展产业是必由之路。我们先后考察了鹅、竹鼠、牛、湖羊、药材、水果、竹笋等近十项产业,发现竹笋产业非常契合盐井村实际,可以很好地发挥盐井村的资源优势。但是老百姓认为,竹林他们已培植了几十年,也没见到什么成效,且上山很不方便,卖不出好价钱。

  为此,扶贫工作队先后6次组织村民培训,让村民逐步掌握竹林管理、培植、采笋、加工环节的技术要点;修建了15公里林道,使货车能够开进山里,不再肩扛担挑,影响效率;多方争取资金60余万元,改造低产楠竹林3000余亩,使竹笋产量成倍提高;成立了绥宁县宝鼎竹笋专业合作社,注册“宝鼎玉节”商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产品附加值。为发挥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产业、脱贫攻坚中的组织引领作用,将村支部书记推举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村集体也在专业合作社中持有一定股份,使专业合作社成为村集体经济建设的一个平台。2016年,专业合作社加工鲜笋80吨,笋干由省社直属企业鑫瑞惠民供销(湖南)公司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包销。笋干产品一经上线,就销售一空。参与笋干制作的贫困户,户均增收数千元。至此,村民对发展竹笋产业的态度由观望到积极参与,由白给加工设备也不要到自费制作设备,自愿加入加工行列。现在,全村鲜笋年加工能力可达400余吨。通过两年的努力,盐井村竹笋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正在着手推进笋干精深加工业,绥宁县宝鼎竹笋专业合作社也被评定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为了做到精准施策,解决帮扶力度不一、贫困户攀比等问题,湖南省社还通过干部和直属单位捐款建立了一个30万元的资金池,由结对帮扶责任人制定帮扶方案、资金池支出资金。在帮扶方式上,每一个贫困户的帮扶方案都是量身定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发展产业;家里有读书郎的支持他们完成学业,掌握一技之长;因病致贫的在农村合作医疗之外给予支持。目前,盐井村已有269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2.5%降至3%。

  如今的盐井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产业发展势头喜人,已吸引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创业,贫困户也感觉生活有了奔头。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表示,自己每回一次村,村里都有变化。很多村民都说:“扶贫工作队让盐井村变了样。”

  虽然发展一个产业需要很多年的努力,但只要坚实地迈出每一步,能在村民心里埋下希望的种子,都是欣慰和值得的。这,就是扶贫的动力所在。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8日 17:1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