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西藏地震局那曲地震台台长胡应顺:坚守高原的地震人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胡应顺

胡应顺

  胡应顺,男,汉族,1976年9月出生,贵州花溪人,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物理系毕业,中专学历,现任西藏自治区地震局那曲地震台台长。

  胡应顺同志一毕业就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自愿到那曲工作,成为全国第一位在4500米高原台站工作的地震科技工作者。15年来,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了低温缺氧狂风、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母亲去世和幼子夭折之痛、家人聚少离多等诸多困难,默默坚守着世界海拔最高的地震监测台站,确保了台站仪器的正常运转和产出数据的连续可靠。

  “只有在困境中才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我愿意和那曲地震台在一起”,“让仪器正常运转是我的责任”,“我走了,别人来了还是要在这种环境中工作”。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朴实无华的他将15年的宝贵青春献给了高原,献给了西藏防震减灾事业。胡应顺同志先后获得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地震台站先进个人、西藏自治区地震局优秀工作者等诸多荣誉。但他对这些荣誉看得很淡,他说:我也没有做出什么突出的事迹,只是在这里坚持着。他就是这样,心中只有防震减灾事业,只有伴随他一起成长的那曲地震台,只有那份责任和使命。

  在青藏高原的北部,唐古拉山南麓,有一片广袤而又神奇的土地——羌塘盆地。它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零下3度,极端气温接近零下40度,空气中含氧量只有零海拔地区的55%,气候十分恶劣。世界海拔最高的地震监测台站之一——西藏自治区地震局那曲地震台就坐落于此。作为自然环境最艰苦的地震台站,却有着一群最年轻的地震工作者,他们平均年龄仅30岁,其中的领头人胡应顺37岁,已在那曲地震台工作了15个年头,是名副其实的“老那曲”。

  我愿意和那曲地震台在一起

  1999年,那曲地震台建成,结束了藏北48万平方公里无地震监测台站的历史。当时,刚到西藏工作两年的胡应顺凭借年轻人的闯劲和朝气蓬勃、无私奉献的精神,自愿到那曲工作,成为全国第一位在4500米高原台站工作的地震科技工作者,并且15年如一日,默默无闻、长期坚守,用行动实现了他当初“只有在困境中才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我愿意和那曲地震台在一起”的誓言。

  胡应顺生长在贵州山区一个穷苦的单亲家庭。母亲一直教育他要做一个坚强、自立、勇于拼搏的人,正是这种教育氛围的熏陶和自小形成的独立个性的驱使,他怀揣着梦想踏上了那曲这片土地。那时的那曲地震台条件简陋,没有取暖设备,室内温度仅比室外高5度左右,一到晚上,因温差大墙体还会结冰。面对这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胡应顺没有悲观,因为他坚信自己的选择。

  让仪器正常运转是我的责任

  “十五”期间,国家投资在那曲建设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地震监测科学台阵,台阵由9个子台组成,分布于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草原上。确保台阵仪器的正常运转成为了摆在胡应顺面前更为艰巨的任务。

  台阵由于台点多,分布范围大,仪器设备的安全始终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在试运行期间,就有多个台点被盗。为解决这个问题,胡应顺一有时间就在海拔4600米的高原上步行五六公里与摆房附近的牧民群众交涉和宣传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有效地解决了被盗问题。

  那曲的风大是出了名的,冬季里8级以上的大风经常能把电线刮断。胡应顺每天都要在零下20多度的天气里,顶着大风来回步行近10公里巡查线路。就这短短的10公里得付出多大的体力和艰辛,没有在那曲高原工作过的人是难以体会的。而且巡查途中还要穿过流浪狗的聚集地,随时都有被咬伤的危险,胡应顺就经常受到野狗围攻。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胡应顺同志没有退缩,仍兢兢业业地完成着台站的各项维护任务,确保了地震监测数据的连续可靠。

  一天,正在北京培训的胡应顺接到台站仪器出故障的消息后,心急如焚,会议一结束就顾不得当时患有重度感冒火速赶回那曲抢修仪器,仪器抢修好后,他也因体力不支和感冒引发肺水肿直接晕倒住进了医院。后来西藏自治区地震局连夜派车将他接到拉萨救治,才脱离了生命危险。同事们问他,为什么感冒了不在拉萨缓一缓,这么危险急着回那曲干什么。他只说了一句“让仪器正常运转是我的责任”。

  我走了别人还是要来

  2004年10月初的一天,胡应顺接到家里的电话,说从小将他拉扯大的母亲去逝了。当时台上就他一人值班,另一位同志正在出差,加上正好是国庆期间,他深知,西藏地震局机关工作人员一直就少,在节假日里要抽调一人到那曲台顶班困难很大。为了台站的工作,也为了不影响其他同事,胡应顺同志没有告诉任何人,默默流泪坚守工作岗位。

  2001年初,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胡应顺认识了他的爱人塔玛措姆,塔玛措姆是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牧区姑娘,面对一个汉族同志,首先语言沟通成了很大的问题,但正是胡应顺这种担当和坚强感动了这位可爱的藏族牧羊姑娘,他们在草原上放歌,相互依偎相互扶持。2002年,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一家三口沉浸在幸福之中。可没过多久,因为气候恶劣,医疗条件较差,小宝宝不幸夭折了,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打击,可是他们没有绝望和退缩,依然默默地坚守着。2003年,他们的又一个儿子出生。在儿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时,考虑到教育水平和气候等因素,胡应顺将儿子送到了远在300多公里外的拉萨上学,妻子也来到拉萨照顾儿子。从此胡应顺与妻儿常年聚少离多,但他对存在的困难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他常说“我走了,别人来了还是要在这种环境中工作”。

  就这样,胡应顺同志在那曲地震台默默坚守了19年。正是这份坚持和奉献,让他获得了诸如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地震台站先进个人、连续9年年度考核优秀等众多荣誉。但他对这些荣誉看得很淡。他说:我也没有做出什么突出的事迹,只是在这里坚持着。他就是这样,心中只有防震减灾事业,只有伴随他一起成长的那曲地震台,只有那份责任和使命。

  凡是来那曲地震台考察和指导工作的领导和专家,看到当地6月飞雪,看到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听到这些感人的故事无不热泪盈眶。因为大家都强烈感受到一种精神,一种在当代年轻人身上难能可贵的精神,一种在胡应顺等高原地震工作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坚守奉献”的防震减灾行业精神。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13日 22:19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石光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