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确保小康路上一户不少一人不落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和底线目标,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向贫困发起总攻,脱贫攻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走遍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多次主持召开重要会议,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基本方略、根本路径、制度保障,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新境界,为我们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宁夏是西部欠发达省区,贫困区域占全区总面积的54%,“十二五”初期“农村4个人中有1个穷”,尤其是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是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这里群众的脱贫致富,始终牵动着党中央的心。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宁夏视察指导,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对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作出战略部署,对宁夏脱贫攻坚提出明确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全区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斗志。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工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举全区之力打攻坚战,努力走出一条造血式脱贫的路子。

  统一思想认识,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必须给予更加集中的支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开展更加有力的工作。

  为打赢这场脱贫硬仗,我们切实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抓脱贫攻坚的能力和水平。从思想教育抓起,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领会精神实质,掌握工作方法。从选人用人抓起,注重在脱贫攻坚主战场锻炼干部、选用干部,对扶贫开发任务最重、工作最难的固原市安排自治区党委常委兼任市委书记;对西海固9县区党政正职在全区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严格落实中央不脱贫不离岗的要求。在市县乡集中换届中,对贫困县班子成员从川区择优选拔,同时选拔一批优秀选调生、机关干部和村干部充实到贫困乡镇班子,在全区树立起重视扶贫、大抓脱贫的鲜明用人导向。从压实责任抓起,建立自治区负总责、地市抓推进、县级抓落实、乡镇抓实施的责任体系,区市县乡四级逐级签订责任书,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出台《宁夏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和一系列政策法规,将9个贫困县脱贫攻坚考核权重由7%提高到45%,有效发挥了政策引领作用和考核“指挥棒”作用。截至2016年,全区累计减贫59.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5.6%下降到11.1%,西海固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从4193元提高到7505元,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广大贫困群众切身感受到了脱贫攻坚带来的实惠和变化,更加坚定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将大力实施脱贫富民战略,在精准脱贫上下功夫,在稳定可持续上下功夫,在落实责任上下功夫,打造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区。

  突出产业扶贫,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西部地区产业支撑带动能力不强,自身造血功能比较弱,必须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

  我们把发展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根本出路,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着力培育发展让贫困群众长期受益、稳定就业的增收致富产业,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持全覆盖,使贫困群众收入80%以上来自产业。以产业发展稳增收,坚持“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特色”,实施产业扶贫示范带动工程;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现代畜牧、酿酒葡萄、枸杞、瓜菜等特色品牌农业,既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以劳务就业保增收,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将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群众全部纳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区每年劳务就业稳定在60万人次、总收入70亿元,劳务收入占贫困群众总收入的40%以上,成为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纺织和商贸物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贫困群众到城市、川区就业,逐步转化为产业工人。以拓宽渠道促增收,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全面推行千村信贷、互助资金、金扶工程,在全国率先实施扶贫加保险模式并实现全区域覆盖,推广盐池县无抵押联保贷款模式;依托全域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以旅游开发促进扶贫开发、带动农民增收;把发展光伏产业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引导企业至少按照1:1的比例投资光伏和扶贫产业;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对接大市场、对接互联网经济。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关键靠产业,只有把产业做起来,才有稳定持续的收入来源。我们将坚持不懈抓产业扶贫,大力发展能给老百姓带来“真金白银”的致富产业,实施能增加老百姓收入的“短平快”项目,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努力补齐短板,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是民生之需、发展之基,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脱贫攻坚的重点放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宁夏80%以上的贫困群众生活在山大沟深、生态脆弱、交通不便、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西海固地区,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这一地区的发展高度重视,平均2—3年召开一次固原工作会议,一些重大项目、资金优先向这一地区倾斜,全力助推西海固地区的发展。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贫困地区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努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对生活在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地方的35万贫困群众,按照“搬得出、稳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的思路,易地搬迁落户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贫困地区十年九旱、老百姓饮水困难问题,投入40多亿元实施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及配套连通工程,解决了1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脱贫销号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实施道路通达工程,贫困地区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乡乡通油路、县县通高速;大力实施危窑危房改造工程,26.2万户100多万贫困群众基本都住上了砖瓦房。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扶贫先扶智,实施学前教育普及、职业教育技能富民、贫困学生资助惠民等工程,每年有1.4万名贫困家庭子女在银川免费接受优质高中教育,免除贫困家庭适龄儿童保育费并补助伙食费,免除贫困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中职教育学费,对区内就读的高职学生给予资助,97%的职校毕业生实现一次性就业,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下大力气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贫困地区下沉,贫困户健康档案、贫困群众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大力实施“扶贫保”,将因病致贫返贫的全部纳入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体系;扎实做好社保兜底工作,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从政策、对象、标准、管理四个方面实现“两线合一”,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现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还很多,我们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集中财力物力实施好“13项脱贫行动计划”,加快移民安置区发展,降低返贫率,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实实在在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坚持内外联动,汇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人心齐,泰山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是必须把握好的一对重要关系;只有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才能形成合力。

  我们坚持内外互动、双向发力。一方面,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加大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大力实施“两个带头人”工程,选好配强贫困村党组织书记,注重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打造了一支先富带后富的“不走工作队”。坚持把“富口袋”与“富脑袋”结合起来,通过典型示范、宣传教育、技能培训,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现在,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在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着生活、改变着家乡面貌。另一方面,用好外部资源。与30多个部委签订框架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施了一大批民生项目,解决了一大批实际问题。1996年,习近平同志亲自命名的闽宁镇,在福建省的帮扶支持下,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经由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今日的“金沙滩”,移民群众人均收入增长了20多倍,过上了过去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建立了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机制,打造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成功典范。做好央企定点帮扶,利用央企的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推进脱贫攻坚,把华润集团“基础母牛银行”扶贫模式在全区进行推广。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争取部委、央企帮扶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当前,宁夏的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剩下的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实践证明,打赢脱贫攻坚战是非常之事,必须采取非常之策。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引领,一步一个脚印,克服超越实际盲目乐观、急于求成的倾向,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坚决兑现向全区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确保小康路上一户不少、一人不落。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5日 14:20 来源:求是 编辑:李霞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