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共产党员网 党建 组织建设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打赢脱贫攻坚战

——深度贫困地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发言摘登(上)

凝聚强大组织力量 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组织部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深度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视察广西时强调,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要采取超常规措施,要加快老区建设和发展,让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幸福日子。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的指示和嘱托,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组织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政治责任,注重整合组织资源、发挥组织优势、凝聚组织力量,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推动党员干部增强脱贫攻坚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一是提高政治站位。自治区党委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大战略思想。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觉把脱贫攻坚作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践行“四讲四有”的具体行动。二是统筹谋划推进。自治区党委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研究制定五年脱贫攻坚规划,出台“1+20”政策文件,部署实施“八个一批”“十大行动”,发挥了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三是压实压紧责任。强化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职能,由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同时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在相关职能部门设立7个专责小组。出台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严格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作为本地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行业扶贫第一责任人。坚持“县为主体”,全面落实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制度,探索试行深度贫困县县委书记向自治区党委全委会述职制度。四是坚持以上率下。自治区四家班子领导每人联系一个贫困县,一定五年,坚持真扶贫、扶真贫。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同志坚持用主要精力抓脱贫攻坚,主持研究重要布局、重要政策、重要活动,亲自调研设计精准识别指标体系、“一户一册一卡”,7月4日在都安县主持召开全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会议前一天徒步一个多小时,深入全区最贫困的三只羊乡进行调研。

  着眼脱贫攻坚实际需求,最大限度调集干部人才资源。一是统一组织大批干部重点出击。去年初全区25万名机关干部进村入户,用3个多月时间共识别出634万贫困人口、5000个贫困村、2.46万个移民搬迁村(屯)并建档立卡。二是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全区共选派5000名第一书记,实现对贫困村的全覆盖,还选派3万多名工作队员驻村帮扶,确保每个村有2名以上驻村干部。三是引导科技人才走上扶贫一线。选聘近3000名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按产业组团开展服务。组织中央来桂博士服务团、自治区优秀专家以“人才驿站”模式进行技术帮扶。四是广泛聚集各方面帮扶力量。全区共安排8000个单位定点帮扶5000个贫困村,共落实52.22万名党员干部对114.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及120万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全覆盖帮扶。

  大幅度提升党员干部推动脱贫攻坚的实战本领。一是对党员干部进行全覆盖业务培训。从2015年开始,每年在推进脱贫攻坚大会上套开培训会,用近一周时间,对全区各级党员干部包括驻村干部进行政策解读、经验交流等培训。二是加强扶贫干部专项培训。组织第一书记跨地域现场学习观摩,交流实战经验,在“大拉练”中提升工作能力。三是提高农村党员致富带富能力。实施农村党员大培训,以村党支部书记为重点,分层分类开展培训。

  抓好村党组织建设,打造脱贫攻坚战斗堡垒。一是选好村“两委”班子带头人。注重把靠得住、有本事、肯干事、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为村党组织书记,已换届的村由优秀人才担任书记的占60%以上。二是充分激发村党组织活力。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三会一课”正常化、经常化,全面推行“主题党日”活动,加强村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三是搭建村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平台。积极探索“党建+”扶贫模式,开展“党旗领航·电商扶贫”大行动,举办广西“壮族三月三”国际电商节,设立“农村党员创业发展基金”,开通党员“红色信贷”。四是大力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自治区出台加快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村民合作社管理办法和章程示范文本,并为每个贫困村安排不少于50万元扶持资金,推动每个贫困村设立村民合作社,探索采取合作入股、发展特色产业等多种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严格管理监督,用好作风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一是用好考核“指挥棒”。分别制定设区市、贫困县、非贫困县和定点帮扶单位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办法,实行正向激励和反向问责“双管齐下”。2015年以来,有724名干部因扶贫工作不力被处分或免职。二是健全驻村干部管理机制。建立工作纪实、召回撤换等8项制度,做到严管与关爱相结合。2016年以来,全区共召回撤换49名第一书记。三是从严从实抓好督导。自治区建立督查暗访、“红黑榜”通报制度,自治区组建2个督导组,每周到县乡村进行督查暗访,发现的好经验好典型用红头简报通报,存在问题的用黑头简报通报,并与年度考核挂钩,形成工作倒逼机制。

 推动优秀干部人才向基层一线集聚 奋力推进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中共四川省阿坝州委组织部

  阿坝州地处川西北高原藏区,集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区、地灾多发区和反分维稳前沿地于一体,是四川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区域之一。一度干部队伍不稳、人才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脱贫攻坚进程。我们深切感到,打攻坚战的关键是人,必须采取超常之举,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人才队伍,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证。

  着力选优县级领导班子,建强脱贫攻坚一线指挥部。一是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全州13个县党政正职均原地留任。州委专门出台文件,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列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重要指标,考核权重从10%提高到30%。同时,州委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县,经常与县委书记、县长谈心谈话,加强思想引导;对脱贫成效突出的3个县县委书记在去年换届时提任进州党政班子,仍兼任原职等。二是精准选配领导干部。结合县级班子换届,将州县新增15%的党政班子职数,全部用于配备扶贫工作干部;从企事业单位跨行业选配11名干部,择优选拔26名80后年轻干部,安排到维稳重点县、生态农业县、旅游景区县党政班子,主要精力抓脱贫;在省委支持下,从内地提拔选派13名熟悉基层、发展产业有经验的干部到县任职,为每个县党政班子充实了一批“抓现代农业有思路、产业调整有办法、扶贫攻坚有点子”的干部。三是对接争取援建单位干部资源。全面梳理紧缺专业干部需求计划,分教育、卫生、规划、旅游、金融等系统建立清单。经向省委和援建单位争取,13名省级单位干部下挂县委专职扶贫副书记,35名援藏干部和15名在川金融机构干部到州县挂职,交通运输部、浙江省10名专业型干部到县里和州直部门挂职。

  大力充实基层骨干队伍,打造脱贫攻坚一线先锋队。一是“统编用人”激发队伍活力。按照贫困程度深浅和脱贫任务轻重,由贫困程度较轻乡镇向较重乡镇调剂编制职数220个,确保任务量与干部数相匹配;严控机关、满足乡镇,近两年来定向招录乡镇工作人员736名;充实乡镇脱贫领导力量,219个乡镇均配备专职扶贫副乡镇长;把具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作为提任县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条件,全州13个县换届新进党政班子成员中,75%具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二是“一线工作法”推动力量下沉。43名州领导各带头联系1个贫困村、2户贫困户,全州各级向贫困村选派帮扶干部7740余人,做到联系领导、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和农技员全覆盖。实行正向激励和调整召回制度,135名第一书记得到提拔重用,35人被召回,17个州县选派单位负责人被约谈问责。三是“五条严规”保证一线力量。州委出台抽借调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凡是未整体脱贫乡镇、重点扶贫部门、未满基层最低服务年限、驻村帮扶干部和重点扶贫领域专业人才,一律不得抽借调。用一个月时间集中检查,让535名乡镇干部回到原单位,有效解决了乡镇无人干事的问题。

  努力汇聚专业技术人才,壮大脱贫攻坚一线生力军。一是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开展高校活动周招才行动,实施“名校、名院、名企”三大合作机制,引进5名北大、清华研究生,给予10至20万元安家补助,落实每月800至1000元生活补贴;积极搭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引智平台,吸引10名“博士服务团”成员和47名专家进州服务。二是培育专业技能人才。实施藏羌专业技术骨干提能行动、农牧区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等培训工程,每年从各地各单位选派200名专业技术骨干、50名高层次人才、400名优秀干部人才,到省州和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回来后安排到脱贫工作岗位。三是培养使用乡土人才。村村开办“农牧民夜校”,由第一书记兼任校长,组织贫困群众学政策、学文化、学科技。通过建立党员创业基地、协调金融贷款等多种举措,支持8700多名农村致富能人、283名贫困村大学生、500多名非遗传承人创办产业,吸纳50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惠及1.7万农牧民。去年,我州完成126个贫困村退出、2.4万人脱贫任务,贫困发生率由10.5%降至7%,实现首战告捷。

 坚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 努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中共贵州省遵义市委组织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2015年前,遵义市集体经济“空壳村”比例高达80%,村级组织无钱办事。近年来,我们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抓住脱贫攻坚、深化农村改革等重大机遇,紧密结合自身职能职责,推动各级党组织走上前台、主动作为,组织带领群众把村级集体经济做大做强。目前,全市1680个村个个有积累,其中5万元以上的占70%、10万元以上的占45%,经济总量是2015年的3倍。

  集体经济有没有,关键在于党委怎么统。一是把认识统一起来。市委出台《关于升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把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全市工作部署会一竿子开到村,发出“集体经济抓不好、贫困村不脱贫、干部不调整”的动员令。两年来,通报约谈了68名基层干部,35名因没有完成目标“下课”。先后举办10期专题培训班,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主要内容,轮训县乡村党组织书记。二是把措施整合起来。市委组织部制定《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整村推进计划》,提出2017年60%的村积累超过10万元,2020年80%的村超过20万元的目标,要求县级组织部门牵头,精准到每个村都要有时间表、路线图。选择100个条件成熟的村先行先试,打造能看、能比、能学的样板。三是把资源统筹起来。组织部门牵头建立集体经济发展议事协调机构,明确财政部门整合资金、发改部门整合项目、农业部门整合产业等,把资源集中打捆投向贫困村。精准选派749名第一书记当先锋,协调20多亿元投入到村,形成上下联动、集中发力、任务共担的工作格局。

  集体经济强不强,核心在于支部怎么抓。一是切实推动村党员干部带头。第十届村居“两委”换届选举,指导各地把657名政治上强、群众公认的能人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抓集体经济。协调有关部门建立贴息机制,鼓励村干部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二是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组织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活动,村党支部每季度召开1次以上群众会,拆掉集体经济发展“隔心墙”。坚持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在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村建立联村党委48个,在产业链上建立支部821个,探索党群抱团、产业抱团模式,目前全市有20多万贫困人口参加专业合作社。三是努力提供市场销售服务。扎实开展“黔货出山”活动,每个村都建起电商党建服务站,把农产品和市场对接起来。实施“万名干部闯商海”计划,乡村干部、第一书记、合作社负责人走出山门,到上海、广州、重庆等地探销路。

  集体经济优不优,要害在于机制怎么建。以前发展集体经济,往往陷入“边上马、边推动、边消亡”怪圈。为破解这个难题,我们从机制入手,探索一条行得稳、能见效、走得远的路子。一是兼顾好各方利益。探索“支部+合作社(公司、协会)+农户(贫困户)”模式,由村党组织唱主角,清晰界定企业、村集体、群众三者利益关系,设立贫困群众优先股,年终进行分红。二是加强资金监管。推行“村财镇管一账户、收入支出两条线”,大额资金使用都在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下,事前、事中、事后都向村民公开。把村级组织管理集体经济的情况纳入党建日常督查范围,市县两级党委派出87个督察组,每季度开展一次集中实地督察,目前已督促1021个村,对192名工作不到位的支部书记进行提醒谈话,对56名违纪村干部进行严肃处理。三是注重可持续发展。市县两级建立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4亿元,推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要求,对村集体闲置资产确权入社,做强做大集体资金池。现在,全市3大类、17个涉农产业稳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蒸蒸日上。

 打造“三支队伍” 强化脱贫攻坚一线组织力量

中共河北省阜平县委

  阜平地处太行深山区,国家“八七”扶贫计划以来一直没摘掉穷帽子。2013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阜平视察指导工作,极大鼓舞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的脱贫斗志。经过走访调研,我们感到,阜平之所以贫困,最根本的还是人的问题。县委下狠劲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和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强化脱贫攻坚一线组织力量。

  精准选人,好钢用在刀刃上。一是按照“一好双强”定位选书记。县委制定《吸纳优秀人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办法》,大力选拔政治素质好、领富和协调能力强的村书记。推行“企业家反哺、退休干部回巢、复退军人二次建功”计划,吸引70多名能人回村任职,全县村书记队伍平均年龄由63岁下降到51岁、高中以上学历由20%提高到47%。二是聚焦突出问题派干部。逐村摸排情况,对症下药选派第一书记。统筹调配干部资源,选派19名党群干部到班子软弱村,12名政法干部到信访问题突出村,5名懂旅游的干部到自然资源优越村。三是明确“双十”标准挑能人。我们坚持因村定业、因业选人,以人均可支配收入10倍以上、辐射带动10户以上的“双十”标准,从种养大户、农家乐经营者、科技服务能手中,选树462名致富带头人,使每个村都有1至2名就地创业、拉动力强的致富能手。

  严管厚爱,多措并举强筋骨。一是全方位培育。县委把“三支队伍”培训列入党员干部培训计划,每年投入80多万元,分主题、分层次开展培训。连续3年选调村书记参加省级“万人示范培训”,实现村书记培训全覆盖。组织第一书记每月一次座谈、每季一次观摩,每年开展两次致富带头人实用技术培训。二是立规矩严管。推行农村党支部书记“小微权力清单”,严查惠民政策落实、扶贫资金使用等问题,先后给予14名村书记党纪处分。从驻村考勤、述职评议、纪律约束等方面完善第一书记管理制度,对10名不称职的驻村干部通报约谈。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制度,对只要支持不起作用的12名致富带头人进行了撤换。三是增投入保障。每年列支315万元用于村党组织书记补贴,按照不低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的标准发放;拿出440万元解决第一书记工作、生活经费,对表现优秀的予以专项奖励;在严格执行有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整合涉农资金1.8亿元,优先扶持致富带头人扩大生产。

  压实担子,攻坚一线显身手。一是示范引领干起来。现在扶贫资金、项目越来越多,但群众看不到成效,再好的事也不愿干。这个“题”,还要靠“三支队伍”来破。大台乡柏崖村有2900多亩撂荒山地,村书记赵风明率先种植135亩仙桃,两年后收入40多万元,群众看到效益后纷纷参与。赵风明免费提供种苗,主动传授技术,带动全村300多户脱贫。二是引导群众动起来。为激励大家自力更生、自主脱贫,村支部和第一书记利用“三会一课”、村民大会,讲扶贫政策、教脱贫办法;带着群众到山东寿光市、河南郝堂村等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添动力;进家入户做工作,答疑释惑,消除顾虑。三是排忧解难帮起来。针对农产品销售难,组织第一书记代理、代办网店710多家,梳理包装13大类180多种农副产品网上销售;针对贫困户贷款难,由村书记帮助贫困户跑办各类手续,全县落实扶贫贷款11亿元;针对特困群众脱贫难,组织“三支队伍”结成600多个帮扶对子,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4年来,全县贫困人口由10.81万人减少到3.5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4%下降到1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262元提高到6542元。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党群齐心甩掉穷帽

中共江西省井冈山市委

  “依靠群众求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涵。在脱贫攻坚征程中,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的嘱托,坚持党建引领,弘扬井冈山精神,把群众组织起来,打赢脱贫攻坚战。2016年底,井冈山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16934人减少到1417人,贫困发生率由13.8%降至1.6%,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回顾脱贫攻坚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群众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如果不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仅靠外部力量,帮扶再多,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脱贫。

  大抓思想发动,引导群众真想干。一是用井冈山精神鼓舞群众。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突出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内涵,把宣讲井冈山精神和宣传扶贫政策结合起来,通过田间地头上党课、夜访贫困户、举办乡村大讲堂等形式,讲清群众关心的扶贫政策,用井冈山斗争的红色故事教育人。二是用身边典型激励群众。从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贫困村、贫困户中,选树36个典型,在全市宣传推广。组织贫困户到先进村户实地走、实地看,安排致富带头人、脱贫典型巡回宣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唤起贫困群众的希望。许多贫困户看了听了后就坐不住了,不等不靠自己干起来了。三是用传统美德引导群众。把“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赡养家庭”等内容定到村规民约中去;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防止互相攀比、大操大办;广泛开展“最美家庭”“最美脱贫人”“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群众一起评、大家受教育。广大群众树立起正确的幸福观,眼光集中到比家庭责任、比勤劳致富上来,真正实现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加强组织引领,带动群众一起干。一是能创业的“扶起来”。对有劳动能力但缺技术、资金、信息的,党组织积极帮助联系工作岗位,2694名贫困群众稳定就业,“一人务工,全家不穷”;安排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结对帮带,2898户贫困户发展起创业项目;帮助争取资金、协调贷款、提供服务,把贫困群众领上产业脱贫“快车道”。二是能力弱的“带起来”。全市106个村党组织带头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306家,把劳动能力弱、难以自我发展的3156户贫困户组织起来,让他们以资金、土地或劳力入股,抱团发展、稳定增收。三是无能力的“保起来”。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党组织一方面帮助落实兜底保障政策,确保低保线高于贫困线;另一方面发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通过党员结对帮扶、爱心基金救助等途径,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发扬优良作风,感召群众同心干。一是落实全覆盖帮扶。建立县级干部帮3户、科级干部帮2户、一般干部帮1户的“321”帮扶机制,领导干部带头挂帮最穷的村、最苦的人,做到村村都有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户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二是充分发扬民主。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村务公开、村务监督、民主协商等制度,扶贫措施怎么定、项目怎么建、资金怎么用等,都由干部和群众商量着办,对每家每户的利益一碗水端平。三是严明纪律要求。传承“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的作风,自带被褥、自带干粮,不增加群众负担,坚持和群众一块苦、一块干。群众由衷地感叹“苏区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30日 10:45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打印
860010-160103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