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用好“指挥棒” 让活力奔涌——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成就回眸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砥砺奋进的五年

砥砺奋进的五年

  人才培养需要不拘一格,人才评价呼唤科学制度。

  2015年,浙江广泛开展企业、行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在浙江特瑞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3年、年仅29岁的彭江海收获了意外之喜——“工程师”职称。不考计算机、不拼英语,彭江海当上工程师凭的是硬实力,靠的是对企业的贡献度。

  郑州市银河路小学教师王琳同样收获了惊喜。直到拿到聘书,她才相信,自己是高级教师了。她1990年参加工作,1999年就评上小学高级职称。“当时感觉已经到顶了,想不到现在沾了改革的光,又往前进了一步。”

  彭江海、王琳是众多专业技术人才中的成员,他们的收获,得益于人才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人才发展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人才工作高举改革创新大旗,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步伐坚实有力,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被充分激发,职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干什么评什么

“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

  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开展分类评价,量化评审条件,将非公单位纳入职称评审范围,下放评审权……各地各部门的改革实践,不仅给人才送去了大礼包,更为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5年9月,《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在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中小学教师首次拥有了和教授、研究员同样的职业发展空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职业倦怠。

  同年,《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不再将论文、职称外语等作为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的“硬杠杠”。

  术业有专攻。随着科技领域的不断延伸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人才评价体现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规律特点,成为用人主体和各行业人才的渴望。

  2015年,广东省实施《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科技人才只要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并成功实现转化,即使没有论文,也有很大机会申报正高职称。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干什么、评什么”的人才评价方式在神州各地生根发芽。

  评价方式的转变,回应了人才呼声,增强了基层岗位吸引力,搅活了干事创业“一池春水”。教师上讲台、医生到临床、工程师到实验室和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在火热的基层一线建功立业”成为广大人才的心声。

不讲“三唯”看实力

破除论资排辈论文崇拜

  北京昌平区,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新地标”——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硕果累累。几年里,该所在国际顶尖科学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0多篇,跻身国内外同类领域研究机构第一方阵。

  短暂时间里何以取得傲人成绩?“别的单位招人唯职称、唯论文、唯出身,我们就看人,看潜力”,所长王晓东揭示了奥秘。同时,北生所对实验室实行每5年一次的国际同行评估。王晓东认为,所里最大的体制创新在于评价体系的改革,“选人没有框框,不在意是否从过名师,有好背景,只有一条标准--能不能干”。

  正是有了不看文凭看水平、不看资历看业绩,不看年龄看素质,不看数量看质量的人才评价导向,专注干事、潜心钻研的人才如鱼得水、脱颖而出。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才松绑,充分释放了人才的创造活力。

  2016年,酝酿多时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

  《意见》同时提出,要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强调社会评价。

  百花齐放,就得允许春兰秋菊各擅胜场。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陆亚林认为,“这样的调整,既是对我国传统人才评价标准的回归,也是评价标准、方法上的与时俱进。”

创新职称评价机制

畅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改革没有完成时,制度创新无终点。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是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生动体现。2017年1月,《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职称这一涉及730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切身利益的制度迎来重大改革,“指挥棒”如何用好,成为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关注焦点。

  ——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职称系列,补齐层级设置,打通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评价标准坚持把品德放在首位,注重职业操守,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对工作实绩的考核,解决论文、外语、计算机“一刀切”问题。

  ——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社会和业内认可;打通非公领域人才评审通道,让非公领域人才享有职称评审同等待遇。

  ——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

  一系列有针对性、含金量高的举措,有力破解了职称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服务不够规范配套等存在已久的问题。

  放权松绑的改革举措在各地引起了热烈的响应。目前,已有广东、山东、陕西、广西、安徽、河南、上海、福建、北京、江苏、云南等省份明确对职称外语不作统一要求或不作为职称评审必备条件。

  “《意见》明确提出创新职称评价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职称制度。”中国人才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沈荣华表示。

  职称制度改革,有力打破专业技术人才的“天花板”,畅通各领域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随着《意见》落地,我国人才供给水平将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将迎来有力人才支撑。

人才活力放中来

权力“减法”换来创业“乘法”

  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在职称制度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同时,十八大以来,职业资格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

  “要让创业者、就业者和众多转岗人员今后心里踏实,不再为一纸‘证书’所困扰,切实让利于民。”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的话直抵广大人才心坎,击中职业资格制度改革要害。

  人才活力放中来。从中央到地方,各地各部门勇于自我革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刀阔斧推进简政放权。2013年开始,人社部牵头开展减少职业资格许可认定工作。2014年以来,共七批取消了434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取消154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取消280项。至此,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已取消70%以上。

  “法无授权不可为”, 人社部研究制定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目录之外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目录之内除准入类职业资格外一律不得与就业创业挂钩,有力地管住乱设职业资格的“手”。

  行政权力的“减法”换来创新创业的“乘法”,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与此同时,职业资格实施监管进一步加强。集中整治“挂证”问题,督促“挂证”问题突出的行业主管部门斩断利益链,开展职业资格清理整顿专项督查活动,严格落实职业资格考培分离、鉴培分离,……一项项专项工作的开展,为职业资格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生态。

  一方面,政府职能“减”,一方面,管理和服务要跟上来。近年来,行业组织承接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具体认定工作稳步推进,行业组织将有序承接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水平评价,为职业资格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人才兴,事业兴;人才强,国家强。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不断破冰,无数人才由此受益,释放出的巨大人才红利,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早日实现。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1日 10:1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李霞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