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学习中国】习近平对一线扶贫工作者这样说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2015年6月16日下午,习近平在贵州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同村民座谈,了解脱贫致富成效。

2015年6月16日下午,习近平在贵州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同村民座谈,了解脱贫致富成效。

  扶斗志,担当贫困群众的精神导师。“扶贫先扶志”,在脱贫攻坚这场持久战中,“思想脱贫”最重要。富兰克林曾说:“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安于现状”是最难扶的贫,“甘愿受穷”是最难脱的贫。一些贫困村、贫困户扶不起、穷依旧,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缺乏人穷志不穷的理念。习近平指出:“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从内心深处想要摆脱贫困,各项帮扶措施才会取得效果。我们赞美的不是贫穷,而是那些在贫困面前不低头的人。一线的扶贫工作者一定要艰苦的条件下,将贫困群众的脱贫志向立起来、脱贫精神强起来。不仅要宣传好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方针,更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依赖心理,树立“我能脱贫”之自信,激发困难群众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鼓励群众依靠自力更生致富。

  抓落地,做好扶贫政策的践行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扶贫脱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要层层落实、逐个推进。落实扶贫政策必须深入基层、围绕群众,要结合群众需求,将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精准落地,落到每一户。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在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看望村民时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一线扶贫工作者要以绣花的精神、绣花的功夫让每一位困难群众笑起来。

  钉钉子,当好攻坚克难的排头兵。2016年,我国减贫1000多万人。按照计划,今年我们还需减贫1000万人。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关键阶段,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灾致贫,有的因自然条件恶劣长期受贫;需要一线扶贫工作者以“钉钉子”精神勇往直前各个击破,冲出深水滩、啃下硬骨头。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一对一帮扶干部,大学生村官们等一线同志要进村入户抓末端,提高帮扶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本着“有什么困难就解决什么困难”的原则,从贫困群众最迫切要办的实事难事入手,解决他们在脱贫中的实际困难。一线同志还要摆脱急功近利思想,贫困“钉子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脱贫也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完成,要保持韧劲,久久为功。

  出思路,做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线扶贫者要成为脱贫攻坚的全能战士,既是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宣传员、指导员、指挥员,又是消除贫困的狙击手和爆破员。党的扶贫政策需要他们宣传和落实,困难群众的思想需要他们开导,脱贫项目需要他们寻找,市场需要他们拓展。要像国土资源部挂职赣县区五云镇夏潭村第一书记李兆宜同志那样,充分挖掘本地产业、地理位置优势,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致富基石,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扶贫的转变,带动当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要像湖南省临澧县永安村“第一书记”谢光春同志那样,带领村民多方筹资2000万元,在村里办起了卫浴产品合作社、农技专业枝求合作社等5个村级合作社、培育养殖大户8个、改造油菜产业3000亩、柑橘1500亩,为永安村尽快摘掉市级贫困村帽子作出了较大贡献。在全国,还有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第一书记,他们走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线,带领困难群众找出路,想办法,向贫困发起“最后一战”。

  烈火见真金,困境出英雄。消除贫困,奔赴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上,一线扶贫工作者大有作为。习近平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4日 06:51 来源:学习中国 编辑:石光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