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新时期 怎么树党员干部形象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王成喜 画

  编者按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全面铺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要求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本版在3月27日推出了“新时期,怎么看党员干部形象”的专题策划,以理性和思辨的笔触,引导读者如何正确看待干部的网络形象、为民形象、廉政形象等,引发广泛关注。本期刊发的5篇文章,结合正在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如何塑造新时期党员干部良好形象入手,深入浅出,既是对“怎么看”的有力回应,也是对“怎么办”的理性建言。

  干部脚粘土,百姓心不堵。我们期待各级领导干部切实转变作风,建树良好形象,以为民务实清廉为标准,真正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手拉手、心贴心,踏踏实实为群众做好每一件事,从而凝聚起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整肃风气,树整体形象

  这是一些地方普通群众为当地干部的“画像”:对上低眉笑脸,对下横眉冷眼;调研隔着玻璃,车轮走走转转;会议套话连篇,文件落实文件;接待就是吃喝,忙于推杯换盏。如此形象,与党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相去甚远。

  干部形象,是一个干部外在风貌、内在修为的综合反映。好的形象可亲可近,具有极强的感召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强大正能量;差的形象失德失信,具有很大的破坏力,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负效应。

  一个地方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就是一个地方的“发展软环境”,对社会风尚形成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强烈的引领作用。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幕拉开,党员干部一起“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宣战,细细思量,其结果正是指向干部形象。作风连着形象,好作风塑造好形象,好形象映射好作风。一个地方倘若“四风”弥漫,干部形象的“矮化”、“丑化”就很难避免,久而久之就会在干群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墙,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是对新时期干部形象的最新要求和最好诠释。以此为镜,从“四风”整治入手,方可锻造出一支形象好作风正得民心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干部形象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不可否认,当前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有损干部形象的行为和作风却潜滋暗长。比如,形式主义盛行,图虚名、务虚功、使虚劲,口号震天响,就是不落实。一说反对形式主义,就用一种新的形式主义代替旧的形式主义,结果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显形,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领导爱打官腔,态度倨傲,轻视群众,办事拖拉,效率低下;享乐和奢靡之风愈刮愈烈,享受着超标待遇,醉心于游玩赏景,沉迷于公款消费。“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这首20年前的民谣到现在还能给一些“吃喝干部”画像,正说明了“四风”痼疾之深和群众对“四风”的深恶痛绝。

  照镜子,可知形象;正衣冠,能树形象。树干部队伍整体形象,当务之急,须从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四风”问题入手,拿出刮骨疗伤的勇气,整肃风气,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与群众结成最广泛最紧密最牢固的目标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从而凝聚起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树整体形象,要从思想深处把住为民务实清廉这个总开关。干部形象折射出的“四风”问题,根子还在权力观念错位、群众意识淡薄。这些人误认为手中权力是上级授予的,与群众关系不大,因此从心底里缺乏对群众的敬畏。一些人一朝手握权力,便一改往日形象,脾气变大了、嗓门变粗了、态度变傲了,这便是“权力错位”的具体体现。整治“四风”、转变作风,首先要在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深处刮起一场树立正确权力观、群众观的飓风。只有时刻提醒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视群众为亲人、老师、裁判,以满腔热忱和负责精神对待人民群众,干部的整体形象才可能来一次大的改观。

  树整体形象,要切实把握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个总要求。信念坚定,才能目标清晰,一往无前。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价值取向和衡量尺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血肉联系。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玩虚招、不贪虚名。要敢于正视问题而不回避、承担责任而不推诿、直面矛盾而不掩饰,平常时期立得起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视名利淡如水,拒腐蚀永不沾。

  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形象,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整体形象。只要我们敢于较真,勇于碰硬,以整风精神彻底扫除掉附着在一些干部身上的“四风”问题,干群之间的“无形之墙”才会变成“连心之桥”,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才更有活力与保证。

  勤接地气,树为民形象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产生,都与脱离群众、宗旨意识淡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树为民形象,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勤接地气,也就成为情理中事。

  说到接地气,想起一句流传广远的歌词:“高楼万丈平地起”。这句歌词,让人对承载和孕育一切的土地充满崇敬。在这个意义上,把人民群众比作大地,把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看作社会发展的根基和历史前行的动力,生动地表达了唯物史观的要义。古希腊神话中,巨人安泰的双脚只要不离开大地,便会力大无穷,永远无法被击倒,因为大地会给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这个故事,生动形象,不断被引用,党的领袖们以安泰和大地母亲的关系来比喻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告诫全体党员必须时时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无数实践也证明了这一警示的重要性。

  但是从理论到实践,却远非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职位不断晋升以后,一些干部自我膨胀,认为自己总是比群众高明,所有决策天然地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人民群众利益,不再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开始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结果是违背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把承诺的公共福祉拿来交了“学费”。

  理论为什么会与实践脱节?问题就出在这些干部的群众观念没有真正从内心生长出来,在历史潮流卷裹下,把“人民”当成了通关的标签。有的干部,甚至把自己和群众对立起来,看不起群众、躲群众、怕群众;有的干部,一不留神侮蔑群众的雷言雷语就出了口;有的干部,下基层调研浮在表皮,心安理得只看安排好的“标本”;有的干部,平时在群众的疾苦面前冷若冰霜,只是逢年过节前呼后拥去摆个热面孔……表面上“群众”不离口,行动上却把“群众”当道具,怎么能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又怎能树起“为民”的形象?

  脱离群众,不接地气,“四风”就会兴风作浪,就会加深与群众的隔膜,最终丧失群众立场。党中央指出,要从思想根源上整治“四风”,需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总开关”问题。这一论断,正中要害。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们是否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深度契合,是要从行为上观察的。先贤说得好:“听其言而观其行”。应该说,干部队伍中许多优秀分子是言行一致的,他们心中有群众,殚精竭虑为群众谋福祉,自然会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戴。

  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起“为民”形象,对于干部来说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如何摆正权力的位置。如果对权力的来源、掌握权力的目的、行使权力的方式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模糊不清,只是勉勉强强地“接地气”,就会变质成一种“秀”,一种为官场晋升预付的交易资本;而如果真正懂得了“权为民所赋”的真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驱动力才会发自内心,“接地气”才会成为一种自我需求,才会成为自觉的长期行动。

  由此观之,要把宗旨意识转化为行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但要知“地气”,要接“地气”,还必须终身融入“地气”。

  洗去官气,树务实形象

  有一广为流传的段子是这么说的:“办公条件越来越好了,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了;高速公路越修越多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通讯水平越来越高了,干部和群众的联系却越来越少了。”

  民间段子从来不缺乏智慧和机巧。新时期有的党员干部官气太重,脱离群众,一些经典表现在类似的段子里浮现出来,在对比鲜明中凸显的问题,发人深思。

  官气归根结底就是官僚主义的习气。官气太重的干部一般有三个主要表现,一是在工作上是“三拍”干部,凡有决策拍脑袋决定,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凡遇质询拍胸口保证,大言炎炎,虚与委蛇;一旦有事则拍屁股走人,推卸责任,文过饰非。二是面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只考虑对个人升迁有利的政绩工程,而不顾及群众实际利益受损,往往以发展为名谋个人或小团体之私。三是面对社会监督时高高在上、态度蛮横。近年来,官员在公共场合发飙、出口伤人的事真是层出不穷。一些官员面对公众合理诉求或媒体采访时,不是热情接访,诚恳解释,化解矛盾,而是恶言相向,丑态百出,激化矛盾。

  官气太重,根子在党员干部心中丧失了群众观念。只有权力的傲慢,没有服务群众的意识;只有权力的自大,没有敢于负责的行政良心。在这些官员心中,自己掌控的权力并非来自人民群众,而是来自上级恩赐,因此压根不把人民群众放在眼里,更不把“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放在心上。不是以群众为中心,而以自我为中心;不是以民为本,而是以官为本;不是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而是一心想着做官、一切为了做官,把官位当地位、把权力当能力。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党群干群关系面临新的严峻考验的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坚决洗去官气,重树务实形象。

  洗去官气,树务实形象,要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更要严明党的纪律,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对那些因官气太盛而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和恶果的官员,要坚决追究责任,以儆效尤。洗去官气,树务实形象,最根本的还当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契机,从完善和健全相关制度着手,彻底清除官僚主义习气滋生的土壤。

  扫除贪气,树清廉形象

  贪腐之风,最令群众深恶痛绝。整肃风气,扫除贪气尤其重要。细数那一个个落马的贪官,在思想上莫不是被贪婪的欲望所左右。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贪腐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除了监督机制不健全,党员干部的自制能力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扫除贪气,树清廉形象,对于党员干部个人来说,必须提高自律能力。

  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廉洁,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在今天,坚持“慎权”、“慎欲”、“慎微”、“慎独”、“慎友”这五慎,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仍有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慎权,就是谨慎用权。要明白“权为民赋,责重山岳”的道理,把权力看成是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工具,而不能把权力商品化。手中掌握的权力越大,越应该把持住自己,谨慎用权,勤勉工作。

  慎欲,就是约束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党员干部应时时想到“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的严重后果,对欲望要有理智,有节制,不能放纵,不能膨胀,做到不贪吃喝、不贪金钱、不贪美色、不贪名利和地位。

  慎微,就是注重小节,持之以恒地在细微处严格要求自己。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人在政治上出问题,往往开始于思想道德和生活上的腐化堕落,因此不要认为吃吃喝喝、收受礼品是小事一桩。骄纵起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党员干部必须注意从点滴小事上开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慎独,就是谨防自我放纵,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坚持原则、恪守道德。这就要不断增强自我监督意识,习惯于“吾日三省吾身”,经常扪心自问,是否带头实践了自己提倡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准则?绝不能言行相悖、表里不一。要有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的意识,自我约束自己,做到人前和人后一个样,独处和群众面前一个样,无人监督和有人监督一个样。

  慎友,就是择善而交,在社会交往中态度端正,把握适度。交友不慎,铸成大错,这是贪官们留给后人的教训。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交友要有原则,不能良莠不分,始终坚持对朋友亲而不俗,真正做到“交不为利”。

  慎权、慎欲、慎微、慎独、慎友是密切联系的统一体,体现的是清醒、自警、责任和使命。“水清沙自洁,官贤弊自绝。”党员干部只有加强修养、提升境界,知所趋、知所避、知所守,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不为情所惑,不断增强干干净净干事的自律能力,才能真正扫除贪气,树清廉形象。

  多些人气,树网络形象

  随着互联网应用面的迅速扩大,干部在网络上的形象愈来愈受到人们关注。一些社会事件在互联网上屡屡被放大,其中不少与干部的不当言行有关。在我国网民数量已达5亿多人的背景下,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塑干部网络形象,已是当务之急。

  进入信息时代,政府每一项重大举措、每一次危机应对,都受到亿万网民关注。举措得力,应对得当,勤政务实,则好评如潮;罔顾民意,态度傲慢,则招来“网砖”纷飞。面对“网上被骂,网下加压”的境况,一些干部不是作风散漫就是昏头乱转;不是堵、封、瞒,就是装作没看见。看不起网民、闪躲网民、敷衍网民,最后必然是失信于网民。各级干部必须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所需,塑造网络时代的良好形象。为此,我们需要提高对网络的敏感度、认知度,认真关注、迅速回应。

  聚人气,塑造形象,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务实去虚。务实就需先亮明身份,亮身份是一种廉政倒逼,一种形象展示,一种自我保护。透明利于防腐,阳光是“防腐剂”。一些干部因为不懂、不熟、不知互联网,仍用旧思维、老办法应对问题,结果往往因为一句话、一包烟、一个帖子、一次人肉搜索处理不慎,引发群众不满,同时伤及政府形象。

  面临网络冲击,一些大脑中潜伏有“官感”的干部,一下觉得浑身不自在。平时冷面傲气、高高在上,“官本位”思想仍存。有这种“潜意识”作祟,在面对网友的争鸣与质疑时,首先感到的是网民对自己的不敬,内心嘀咕:“你老百姓凭啥与我网聊?”

  面临网络冲击,一些干部未从“保护膜”下脱身。当今中国社会,就其社会体制而言,现代转型尚需时日,而网络具有现代乃至后现代社会文化的所有特性。一些官员从前习惯活动在一个“受保护”的环境中。在这层“保护膜”下,干部在网络上出场,不像是表达,倒似和以前的活动一样,在精心组织和安排的框架中运行。如此,干部面对网友的不是诚意,而是一系列客套的寒暄。要在这样的气氛中从网上捞到“干货”,难度不小。

  基于此,树立良好的网络形象,必须改掉妄自尊大的毛病,坚持察纳“网”言,集中网智;必须在头脑中铸就良性的权力观,充分意识到,权力的授权要求形成眼光向下的官员队伍。网民要信息、求诠释,这是他们的权利,我们必须尊重和保护,并袪除头脑中残存的“官念”,及时回应网民诉求;每一名干部应主动及时地挣脱那层“保护膜”,亲近网民善用网络,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作风改进、群众满意的实效。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7日 15:06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