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东亚的中国同位于西亚北非的阿拉伯国家今后将弘扬“丝路精神”、深化双边合作,这将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尽管有着明显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但都面临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在世界局势纷繁复杂、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地区冲突不时发生的时代,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将为亚洲与世界树立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新典范。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5日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做了主题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阐述了“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和平。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提出并阐释“丝路精神”。
分析人士表示,“丝路精神”将成为中阿合作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可以增进双方的战略互信,实现求同化异,还可以与亚洲安全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一起指导解决地区及世界性的复杂问题。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地处亚洲东部,而阿拉伯国家集中的西亚和北非则处于亚洲西端。中国提出的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串联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一带一路”将成为中阿战略合作关系深化的新机遇,同时中阿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
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史称“丝绸之路”;而从中国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自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路径则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说,中阿合作有着重要的地缘意义。由于双方都曾是殖民主义的受害者,在历史上又有着悠久而广泛的往来,中国尊重阿拉伯国家,并愿意与阿拉伯国家共享中国发展的机遇。
上月在中国上海举行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中方首次倡导亚洲各国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这与“丝路精神”有着相契合之处,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的一贯性和延续性。事实上,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亚洲安全观“共建、共享、共赢”的战略支点也具有高度一致性。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说,这些新的表述是中国外交政策在新时代的延展,在不同场合、面向不同受众不断地用具有相似内涵的理念表达中方的立场,而让世界接受这些理念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中阿合作将可以作为样板让国际社会注意到,并吸纳国与国交往的新思维。
冷战结束至今,国际安全形势复杂、热点问题频出,东亚与西亚成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和威胁交织密集的重点区域之一。个别国家不断染指这些区域内国家的内政事务,强推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以“实力论”“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的旧思维行事,令一些问题和矛盾更趋复杂化。
习近平说:“我们应该一道努力,倡导文明宽容,防止极端势力和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断层线”“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中国将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地区事务,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同阿拉伯国家一道,推动通过对话找到各方关切的最大公约数,为妥善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阮宗泽表示,国际安全问题的热点大多在亚洲,包括东亚和西亚。加强中阿合作则是要树立一种国际社会“大家庭”理念,以合作共赢代替对立零和。中阿如此不同的实体之间深化合作,可以为未来世界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径,让各国找到相互之间最大公约数,共享发展机遇,共同打击极端思想与势力。
第四次亚信峰会为亚洲各国描绘了一个“新亚洲”的美好愿景,将以新安全观、新秩序观、新发展观实现亚洲复兴的“亚洲梦”。位于西亚的阿拉伯国家也是“新亚洲”的建设者和受益者,以“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同“共建和平、稳定与合作的新亚洲”并行不悖。
中国正在受到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三股势力”的威胁,与阿拉伯国家和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一样需要构建安全屏障。
时殷弘说,阿拉伯国家也是“三股势力”的受害者,而一些西方国家则因之歧视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深化合作不仅有助于阿拉伯世界的繁荣稳定,共同消灭危害安全的因素,也有助于使外部世界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实现再平衡。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