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去年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时,曾感叹历史过往让人感到“十分亲切”。而今,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感得到了世界上的广泛响应。
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获得成功。这是对丝路文化的肯定,也是对国际合作的褒奖。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断崛起的丝路文化将极大提振区域合作共赢的发展雄心。
古丝绸之路始于长安终于欧洲,绵延上万里,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之路、经贸互通之路、和平交往之路。由于生态恶化、战乱、商路改道等原因,丝绸之路逐步衰落,到近代几近泯没无闻。
世易时移,丝路文化地位沉浮跌宕,却从未脱离经济现实而独存,而始终契合沿线国家的命运兴衰。正如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所言,文化现象往往是经贸合作的粘合剂乃至先行者,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强大的文化精神相辅助。
后金融危机时代,丝路沿线地区发生重大变化,传统欧美市场萎靡之际,各国相互依存度上升,渴求在多领域实现互联互通,融合共赢,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但这需要巨大的文化号召力及深厚的政治互信,方能凝聚各方合力。
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之所以引起沿线国家强烈共鸣与响应,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彰显了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文化理念,成功地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贸、梦想与路径相粘合。
中国领导人的丝路情怀无疑是真诚而务实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自履新以来,足迹踏遍了南亚、欧洲、中亚、东南亚,努力实现中外经济更高层级的融合共赢,在促进经贸合作的同时,重视开展人文交流。譬如,近年来,中国政府奖学金惠及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年轻人,未来10年,中方将向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当前,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凸显:中国是油气消费大国,而不少丝路沿线国家是能源生产大国;中国长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少国家亟待通过基建促发展;中国在努力提高对外投资规模和效率,不少国家急需引进外资……对中国而言,复兴“丝绸之路”不仅要重温历史,更要继承传统、着眼现实,构建多国互利共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
当然,如同古丝路上的商队会遭遇各种不测,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征途上,各国仍不得不面对诸如环境恶化、恐怖主义、发展不均衡、贫困等挑战,这需要各地区和国家不断加强文化纽带、增加政治互信、密切经贸往来、升级国际合作,共同攻坚克难。
此次三国联合推动丝路申遗成功,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呼应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提高沿线各国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利于增进各国友谊、人民感情、区域团结。
文化的力量将使人们愈发坚信,一个以丝绸之路命名的经济带,必将横跨亚欧大陆、辐射太平洋地区,为促进产业高度融合、资本高度融通,造福亿万商家。(记者 傅云威)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