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辉煌十二五]“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成就

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雒树刚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为深入宣传“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迎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共产党员网整理推出“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

  10月9日,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围绕“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成就作报告。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广大文化工作者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文艺创作不断繁荣发展。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文艺工作的形势,深刻阐述了做好文艺工作的基本原则,明确了文艺工作的任务,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学习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有六个“牢牢把握”十分重要:

  一要牢牢把握文艺之位,也就是文艺的重要地位。总书记做了深刻的论述。总书记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他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总书记这段话就讲了文艺的重要地位,也就是文艺之位。

  二要牢牢把握文艺之魂,就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文艺之魂这个魂的功能,总书记讲了三句话:一句是要传递真善美,他说“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要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第二句是要弘扬爱国主义,他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第三句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作品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三要牢牢把握文艺之本,这个本就是人民。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实际也是我们党文艺的根本,我们党一个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把过去“五四运动”之前的精英文化变成人民大众的文化。毛主席讲新民主主义文化时,强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大众的文化是我们党文化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问题讲的就是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就是为人民大众的文艺。今天,总书记再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四要牢牢把握文艺之源,它的源头,就是生活。总书记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总书记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总书记说,如果离开了生活,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三个无,讲到脱离了生活对文艺之害;所以现在文艺界正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广泛深入的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

  五要牢牢把握文艺之质,这个质就是注重艺术的质量。总书记指出,要多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艺作品,多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总书记特别提出,文艺要创造精品。什么是精品,总书记提出了三个“精”,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三个精就是艺术精品;总书记还讲了,什么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文艺作品要能够打动人,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能够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这样的作品就是文艺的最高境界。

  六要牢牢把握文艺之效,这就是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当两者出现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总书记特别强调,文艺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染铜臭气。这都是针对现在一些文艺现象专门提出来的。总书记强调,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所以这六个牢牢把握,为我们文艺工作提供了基本的遵循,指明了方向。

  这一年来,文艺战线、工作主线,全国工作的着力点就是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文艺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具体来说,出现了八个方面新变化。

  一是低俗媚俗文艺作品得到遏制。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文艺作品更多地体现出阳光、健康、积极的正能量,书写符合党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主旋律,表达中国梦和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越来越成为文艺界的共识。文艺环境也趋于健康,过去文艺界有很多潜规则,所谓潜规则就是拿不到台面的,私下的一些交易,一些关系,现在可以说叫做“明规矩”走高,“潜规则”减少。文艺界残留的各种“潜规矩”越来越失去原有的威力,日益健全的“明规矩”开始走上前台,正在营造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文艺环境。

  二是大批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种丰富性、深入性、持续性都是以前少有的。很多作家艺术家自觉的到生活中去,过去写艺术史的陕西的老一辈著名作家柳青就讲,一个作家一生要上三个学校,一个是政治的学校,政治的学校就是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要了解党和国家的大事;再一个要上艺术的学校,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艺术水平;再一个就是要上生活的学校。所以他一生都扎根在农村,所以现在我们文艺界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号召响应总书记党中央的号召,积极到生活中去挖挖掘生活的题材,到那里去寻找自己艺术创作的灵感。

  三是天价片酬降温,文艺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和平衡。前几年文艺市场畸形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用公款请明星、捧大腕,这也制造了腐败,也误导了文艺的发展方向。2013年,中宣部、文化部等五个部门专门发出了通知,坚决制止用财政资金和国有企业资金举办豪华文艺晚会,坚决刹住用公款追捧明星的现象。2013年五部委专门发了个通知,经过两年多的整治,以往常见的明星天价酬金回归正常的市场运作,文艺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和平衡,焕发出清新的气息,可以说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的肯定和赞扬。

  四是文艺工作者更加注重德艺双馨。总书记说,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文艺是做什么的,就在人的头脑中进行头脑工作,铸造灵魂的,所以要成为灵魂的工程师,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要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这都是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所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文艺工作者不仅注重艺术水准的提高,更关注自身高尚品德和健康情趣的养成,注重以严谨的职业操守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文艺工作者,既要尚艺,又要崇德;只有德艺双馨才是真正的文艺工作者,所以既要坚守艺术理想,又要恪守高尚道德。这是抓文艺界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同时,另一面坚决整治文艺界一些腐朽没落的东西,特别是整治一些艺人道德沦丧甚至违法犯罪行为,最突出的就是前一段抓了一批,所谓吸毒明星。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就公开宣布“三不用”:低俗媚俗的节目不用,格调不高的节目不用,有污点和道德瑕疵的演员不用。这是一个鲜明的价值观导向,道德导向,这也成为文艺界衡量文艺工作者、衡量文艺节目的一个最低标准。

  五是为精耕细作的精品“点赞”,给急功近利的噱头“差评”。现在文艺作品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现象比较普遍。群众说,一些文艺创作:内容淡出形式,感官驱逐理性,搞笑胜过幽默,表象打败内涵。总书记讲了“三个存在”: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这种现象开始得到扭转。秉持“慢工出细活”、“十年磨一剑”精品意识的文艺作品更多地受到关注和好评,急功近利的创作与哗众取宠的噱头越来越不被人们看好。

  六是大力改革文艺评奖制度。文艺界评奖过多过滥,奖项重复交叉,有的为获奖而创作,把评奖当作“指挥棒”。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政府是投入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最终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在评奖中又暗箱操作,利益输送,存在腐败现象。一年来,我们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取消了一批、精简压缩了一批,总体减少了60%以上。同时,严格评奖标准,规范评奖程序,严肃评奖纪律,坚决杜绝各种不正之风。

  七是大力扭转文艺评论风气。现在,一些文艺评论沦为“人情评论”和“红包评论”,有的套用西方文艺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价值标准、艺术标准,弱化了褒贬甄别的功能,销蚀了战斗力和说服力。文艺工作座谈会后,大力营造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对各种不良艺术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让人民满意”越来越成为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文艺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评价文艺作品好与坏的标准不能仅看票房、收视率、点击率,更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看人民群众的口碑好不好。有人说,文艺既要养“眼”,又要养“心”,不能只为吸引眼球。更重要的还要给人以启迪,启迪人心灵之美,所以要养眼养心这样的文艺作品,我们才能给他加以推进。

  八是国家对文艺创作的保护和支持力度逐渐加大。文艺工作座谈会后,国家加快出台更加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有效的方针政策,采取更加有力的保护措施支持积极健康的文艺创作。可以说十八大以来,我们出台的对文艺工作政策支持力度是空前的,最近很快就要通过一个电影产业促进法。我们国家电影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好电影,吸引观众的电影可以说密集出台,为了更好的规范和引导,促进和扶持电影产业发展,酝酿多年的电影产业促进法马上要出台。再比如,现在相对处于萎缩的戏曲。戏曲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过去中国老百姓绝大部分都是文盲,他们靠什么来传承文化,很重要就靠这些戏曲,但现在,戏曲处在一种萎缩状态,因为观众在萎缩,时代节奏快了,戏曲却是一个慢节奏,中央专门发布了一个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文件,这个文件从财政投入、税费优惠、人才培养、剧目创作、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对戏曲加大了扶持力度。比如,文件规定,从2015年起到2017年,对我国戏曲进行系统的梳理,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戏曲,现在有个初步的统计,我们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有380多个剧种,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有280多个剧种,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消失了一百多个。戏曲在萎缩,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所以现在要系统的梳理一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扶持;还比如,为了扩大戏曲的普及,培育戏曲的观众,观众在于培育,像昆曲好多人没有接触,有的人就是敬而远之,觉得好像看不懂,实际一接触之后很多人就被它所感染,感染之后就加以亲近,亲近之后爱不释手,所以现在让学生每年能够至少看到一部优秀的戏曲,免费看等等这样一些措施,都是中央为了采取对文艺工作加大扶持一个具体的体现。这是八个方面新的气象,新的变化,当然问题也不少。

  总体来说,“十二五”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活力不断迸发,创作力度明显加大,我国文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有两个力度,一是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排戏,为人民演习,这个力度很大的。第二个力度就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力度空前加大。有人概括说两个状态明显改善,文艺的生态有所改善,所谓生态就是环境,文艺的环境在变化。第二个状态,就是文艺工作者的心态在改变,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他听了好多文艺工作者的意见,现在文艺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好多人都不约而同的讲了两个字叫做“浮躁”,太浮躁。现在可以说许多文艺工作者开始趋于静下心来搞创作。所以一个生态,一个心态,这两个状态都在好转。最显著的一个标志,就是今年9月3日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文艺晚会,这台晚会极具艺术震撼力和冲击力,得到社会广泛好评,习近平总书记用了八个字来概括这台晚会“振聋发聩,艺术精品”。这台晚会有三千多个演职人员,半年多的时间里,呈现出了一个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一个艺术力作,可以说是文艺界深刻贯彻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一个硕果,也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生活中积累起来而产生的一个精品力作。

  下一步,我们还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多出精品、多出人才这个中心任务,推动文艺繁荣发展。

  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实现。

  所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政府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用法律形式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

  “十二五”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就可以表现为几个方面。

  第一个成就,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这个基本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目标”、“四个坚持”。一个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正确导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就是要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发展先进的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总书记讲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扶持通俗的文化,通俗不是庸俗,不是低俗,通俗是大众,要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这是一个坚持。二是坚持政府主导。政府要制定标准,以投入为主,这就是政府主导,政府主导最重要的就是推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标准化、均等化,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来的,怎么样理解标准化、均等化,它不是一个水平一个模子,而是国家规定我们各个区域城乡一样的一个最低的标准。比如说乡镇文化站,规定最低建筑面积不能低于300平方米,县一级的图书馆、文化馆最低面积不能少于800平方米,里边的配置什么样,这就是一个基本的规定,这就是标准,但这个标准是不是最高的?是不是一样的?国家标准不是最低标准,国家标准是最高标准,各地有条件可以往上增加,上不封顶,这就是标准化、均等化的一个基本含义。三是坚持社会参与。公共服务文化为大家,公共服务文化也要大家办。这里要破除一个误区,政府主导等同于政府包办。政府主导不是政府包办,而是要引入市场机制,如果政府包办,那政府既办不好,也管不好,还是要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变政府“独唱”为政府与社会“合唱”。四是坚持共建共享。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重复投入,多头投入,特别在农村基层,城市基层,各个部门都有积极性,包括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党建都搞一摊,所以说最近中央马上要发一个文件,就把村一级的各种设施整合起来,搞一个综合文化中心,各种资源都在这里整合,叫共建共享,这是第一个成就。

  第二个成就,初步建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这个网络包括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乡级、村级和城市社区,一共六级网络。这个网络体系包括三大类:一类是让群众走进来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比如说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宫等等,让群众走进来,怎么走进来,免费开放,保证群众的读书权、鉴赏权、参与权等。现在除了像文化遗址我们没有免费开放,(比如像故宫文化遗产类的,为了保护要收费,用收费来控制人数,就具有文物性质的没有免费)其他都免费了。第二类,让群众坐在家里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最重要的就是广播电视,农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就是让群众坐在家里都能收到广播,看到电视。第三类,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把群众组织起来,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文化活动的一些文化机构。主要体现在县的文化馆、乡镇文化站。

  第三个成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大增强。重点还是农村,总书记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就是说农村这块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重点也是弱点,文化也是这样,农村是个重点,也是弱点。“十二五”期间着力提升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主要靠五大工程。一是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现在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基本都通了;而且不仅是集中居住点,还有马背电视,所谓就是牧民游牧时,有太阳能电池放在游牧点里,它可以搬,来回移动电视;还有渔船电视,现在有了卫星了,用太阳能在渔船上也能收看电视。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4万个乡镇都有了文化站。三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就是保证农民每个月能免费看到一场电影,一年要演八百万场。四是农家书屋工程,在每个村都配有农村书屋,这些图书定期更换,有60多万个农家书屋。五是农村数字文化工程,通过网络在村里就可以享受到网上的文化服务,现在在国家图书馆设有数字文化信息的总库,在省、市、县级建有地方信息库,在农村可以直接享受网上文化信息服务。

  当然,现在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大家存在一些意见,这些意见也是对的,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有的地方户户通,一户安一个接收天线,接收天线对着卫星,灵敏度很高,稍微一碰就会改变方向,改变方向就收不着电视,但是政府安完就不管了,后续服务跟不上,所以农民一碰了之后就找不到负责的人了;再比如乡镇都有文化站,文化站有一些开门时候热闹,活动起来冷清,甚至第一年是文化站,第二年就出租变成歌厅了;还有农家书屋,你送的书农民不需要,农民要的没有,也存在问题;还有农村电影放映,放的都是演了几个月的,人家不愿意看了,但是放一场就有补贴,所以说人家说“只赚放映费,不管看不看。但这些问题毕竟是发展中的问题,建成一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说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成就,好多外国的人士来看了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赞叹,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这么一个覆盖了几亿人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起来,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所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优势所在。

  第四个成就,公共文化服务活力进一步增强。现在公共文化服务很多都存在着活力不足,服务的针对性不强、供求方和需求方矛盾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个也做了很多改革。比如,针对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这些机构怎么增强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提出要搞理事会制,成立理事会,社会代表人士来参加到理事会,理事会来决定我们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服务单位怎么进行决策、进行管理来增强活力。针对公共文化服务适销不对路,群众需要的提供不了这种问题,这些年我们在着力进行由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的转变,过去政府来端菜,给你什么,愿不愿意吃就这个了,现在改为让群众点菜,所以好多搞了之后群众很欢迎。有人说,只有让群众“点菜”,才能让群众“点赞”。再比如,文化站里边是综合性的,涉及到各种娱乐、各种知识性教育、书画的活动组织、一些体育设施,针对基层文化站建了之后不会管这个问题,就开始探讨引入社会力量和专业公司来管理。上海搞了一个三句话,第一句话叫做项目化运作变成一个个项目来招标,书画类的,知识类,文化活动的都来招标。第二句话专业化管理,来指导,来运营。第三句话叫做社会化参与。再比如,针对基层缺乏文化人才问题,好多地方的文化活动不缺设备,缺人,不缺地方,缺人,一个人就可以把一个地方的文化可以搞的很活跃,所以这些年就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现在已经有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机构7000多个,文化志愿者超过百万人,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尽管取得这些成就,但是我们底子薄、欠账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二是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三是与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三个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是体系还不完善。虽然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按行政层级“全设置”,但农村基层特别是城乡结合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还有空白点。已建成的文化设施,有相当一部分不达标。一些最低标准,比如说现在全国还有500多个县级公共图书馆和705个县级文化馆建筑面积小于800平方米,分别占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的20.4%和24.1%。我们文化的事业费一年支出200多亿,今年是208亿,占到财政总支出的不到1%。

  二是服务效能还不高。公共文化产品种类数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普遍。

  三是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主要体现在城乡均等,区域均等,群体均等三个方面还存在差异。从群体来说,现在农村都解决了村村通,户户通看电视的问题,但是到城里来的农民工,相当一部分人还看不上电视,有人称作为城市的边缘,文化的边缘,甚至有人叫做文化的沙漠,我们有两亿六跨省的农民工,我们对这个庞大群体的文化服务现在远远跟不上。

  也有人从另一个角度概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既有总体投入不足的问题,也有投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所谓结构投入不合理,就是城市投入多,农村投入少;东部投入多,中西部投入少;标志性设施投入多,基层文化设施投入少。第二个方面,既有硬件建设不够的问题,也有软件建设不够的问题。三是既有设施建设不够的问题,也有建成后可持续运转问题。四是既有设备配套问题,也有人才配套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做到三个“进一步”:一是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文化是内容产业,必须首先把内容做大做强;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特别是要注重把文化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比如说,我国盲人有一千多万,但是盲人的读物少的可怜,所以类似这样的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要普惠。三是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使公共文化服务充满活力。

  三、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文化遗存可以说非常丰厚,数不尽数。比如国家的文物比比皆是,现在初步普查,我们不可移动的文物有接近77万,而且随着普查的深入,这个数字还会扩大。万里长城,从东到西横贯中国,这是一个世界人类文明的标志,还有故宫,我们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整个故宫里边占地106公顷,房子9000多间,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1925年设立故宫博物院,今年是故宫博物院成立九十周年,再过五年2020年,就是故宫建成600多年,里边有180万件文物,这个文物就是可移动的,我们国家的博物馆可移动藏品有4000多万件,其中经过国家机构定级的珍贵文物(有1、2、3等级)有400多万件,故宫就占了168万件珍贵文物,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故宫为了庆祝成立九十周年正在搞一个展览,石渠宝笈特展,这是乾隆、嘉庆皇帝编纂的书画精品的一部分,包括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子虔的游春图、韩滉的五牛图、顾恺之的洛神图卷等,都是国宝。清明上河图都是几年才能拿出来一次,最低时间要搁几年才能拿出来一次,现在是最多长排11个小时才能看到,到11号就要截止了。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年,也是马关条约的120周年,十一期间曝出辽宁丹东附近发现了甲午战争时期的致远舰残骸,现在正在打捞,这个文物对于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极重要的历史价值。今年还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光国家级的就几百处抗日战争的文物,不可移动的遗址。还有红色文物,像井冈山、延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以把文物保存好传承下来,发挥好它的教育价值,宣传价值极为重要。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讲话,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十分强调对文物的保护,他说,要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文物。二是要发挥好文物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他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什么叫活起来,就是将文物的文化价值进入到我们的心中。

  “十二五”时期,做了以下主要工作。一是理清家底。我们到底有多少文化遗产,这些年进行了系统梳理。文化遗产分三类:一类是不可移动文物;一类是可移动文物,主要在博物馆、美术馆展览;一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不可移动文化遗址77万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0多处;有可移动文物4000多万件,其中国家评定的珍贵文物有417万件。共有非遗近56万项,已经评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70多项。京剧,昆曲这些都是。现在申遗是热门,湖南湖北贵州交界的土司文化遗址,今年又申遗成功了,我国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48项,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38项,位居世界第一。

  二是加快立法。我国现有《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都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现在整个国家的法律有240多个,涉及到文化的法律五个,可能还不占到2%,五个法律里,两个是人大常委会的《决定》,还有三个法律,一个叫《著作权法》,还有两个法涉及到文物,分别是《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物保护法》是1982年通过的,现在正在修订,《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十二五”期间2011年通过的,这个期间也在加快立法工作。

  三是加大对于文物保护的力度。把现有文物保护好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中央现在每年拿出80多个亿来对国宝级的文物进行保护,比如故宫,搞了两个工程,一个是故宫建筑修缮工程,用18年时间,从2002年到2020年,把故宫23万平方米的建筑都修缮一遍;一个是平安故宫工程,保证建筑安全,文物安全,这个工程从2012年到2020年,用8年时间把故宫的隐患都消除掉,确保故宫建筑和180万件文物的安全。现在文物最大的问题是三防:防火,防盗,防破坏。一是防火,就是坚决避免火灾,现在最大的建筑是土木建筑,所以火灾比例比较大,像云南一年一把火,2013年3月份丽江古城一把大火,2014年1月份迪庆香格里拉1300多年的古城一把火,今年1月大理明朝洪武年代又是一把火,所以说要防火。二是防盗。就是防盗墓盗窃,今年破获了一个最大的团伙,辽宁和内蒙有个红山文化,有很多珍贵的文物,一个盗窃文物的团伙,我们抓了一百多人,涉及到一千多件文物,跨越好几个省,是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盗窃文物案。三是防破坏。最重要的就是施工中的破坏,好多一挖出来是文物,为了抢工期把文物破坏了,赶紧盖房子。

  四是千方百计让文物活起来。所谓活起来,就是让文物怎么样发挥它的教育功能,把它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现在很多鉴宝,我们也注意引导,一方面要讲它金钱的价值,更重要的要讲它的文物本身它的文化价值,有些是无价的,现在我们免费开放国家对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希望他们去参观,去领略享受文物独特的魅力。

  五是追讨流失海外的文物。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时候掠夺走的,这个文物没法计算,有人计算说现在有一千多种文物在海外。另一部分就是近几十年,从中国非法走私出境的、倒卖到了外国去的。现在我们跟很多国家都签订了追索的协议了,当然很困难,每个文物回来都要经过很艰难曲折的过程。

  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

  文化产业两个轮子,一个文物事业,公共文化服务,另一个是文化产业,要做强做大市场主体,这就是文化产业,现在文化产业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期,去年文物产业增长是12.1%,2014年比2013年高出同期GDP增长3.9%,文化还是保持一个比较快的速度,而且我们的文化四年翻了一番,2011年,文化总价是一万多亿,2014年时候已经到了两万四千多亿,扣除价格因素也是翻了一番,所以说四年翻一番,这个速度是比较快的,当然文化产业总量还比较小,而且好多文化产业都是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比如电影产业,已经连续十几年的时间,都是35%以上的速度增长,去年是296亿人民币,世界第二,美国第一,中国第二,今年到9月份电影票房已经突破300亿了,今年很可能到400亿,都是保持35%以上。游戏,过去一讲都是外国的游戏,现在游戏70%以上都是国产的,网络游戏市场整体销售收入去年达1100多亿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30%多。哪个产业还有这样的发展速度没有了,所以说文化产业是个朝阳产业。

  现在整个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占到GDP的3.77%,达到5%就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在已有7个省、市的文化产业占到5%以上,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如果我们达到5%,我们文化产业释放的能力、辐射力将大大地增强,现在文化产业又和创业创新紧紧结合在一起,文化有两大功能,一是精神家园,一是创新源泉。精神家园是我们的命脉根本、精神支柱、创新源泉、文化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离不开文化,所以总书记讲话中讲到创新的时候,一定要讲培育创新文化,没有文化的氛围,文化的基础,形成不了创新的格局。好多人说,一流的企业卖的不是产品,更多卖的是设计、是创意、是文化。所以说文化和创新创意是紧紧在一起的。去年我们进行企业登记制度改革,叫做先照后证,零门槛注册企业,一下激发了注册企业的积极性,去年一年,全国新注册企业平均增速45.88%,而新注册的文化企业(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83.5%。所以激发起来的创业创新的主体,在文化产业领域表现的特别强劲,更重要的就是文化产业它承载着文化价值。文以载道。文,就是文化产品;道,就是文化价值。文化产业是有着鲜明价值观的产业。文化产业越发达,我们的价值观的传播才能越广泛。美国文化传播的是美国精神。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到好莱坞参观,他讲了一番话,强调的是美国电影传播的价值。他说,我感谢好莱坞,你们把美国的价值观传到了全世界,使许许多多没有来过美国的人了解了美国的价值观。这就是文化产品中的价值所在,特别是现在,美国叫做硬实力在收缩,他更多依靠软实力,所以说他加强叫做价值观外交,加紧文化渗透、价值观渗透、舆论渗透。只有把我们的文化产业做强了,才能够既抵得住西方文化对我们的渗透,又能使我们的文化走出去,所以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些年,中央对发展文化产业高度重视,2009年中央专门发布了一个振兴文化产业的计划,这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产业的地位。到四中全会又专门提出要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也列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的一类项目,就是当前要抓紧做的这个项目,通过立法来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这些年在中央有力的推动下,现在文化产业可以说健康发展,我们现在一共有产业数量一百多万,文化企业,文化个体户有200多万个,所以文化产业是非常活跃的群体,是个创业的蓄水池,也是一个创新的发源地。重庆有个猪八戒网站,它主要就是搞文化创意的平台,人们各种文化创意都可以在这网上找到需求,包括各种设计,广告设计,舞台设计等等。然后他联系着一千多万个创意的企业,他给你提供创意的支持,所以既是创业又是创新。还有像深圳有一个A8音乐网,一手连着四万个音乐人,一手连着四亿网民,所以说他可以说在音乐的制作,音乐的推送,在这方面引导着网络音乐和现在社会音乐的一个潮流。也是一个音乐创新的企业,类似这样的很多。

  刚才讲的是文化产业发展快的一面,好的一面,但总体来说文化产业还处在一个规模比较小,刚刚起步这么一个阶段。有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是总量偏小,规模偏小,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占的比重还不是很高,占3.4%。我们的文化企业到百亿级,有销售额达到100亿,200亿在文化里就算大的了,要比起经济企业里,现在都是千亿级,几千亿级,文化产业就没法比,外国的文化企业都是千亿美元,几百亿美元我们就更没法比。第二,文化的消费有待培育,按照我们现在人均经济讲,现在七千美元,按照世界的发展规律文化消费达到多少呢,有人估计4万多亿人民币,我们现在实际文化消费有多少呢?不到两万亿,所以就说我们文化消费还有待进一步推动。第三,创新创意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像有一些缺少世界级品牌,像美国文化品牌,一讲迪斯尼,好莱坞、百老汇这都是世界级品牌,我们的文化世界品牌比较弱。下一步我们发展文化产业要重点做好三个结合。一是与创新型国家战略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解决现在文化产业规模小,水平低,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特别是要打造文化航空母舰级的产业。二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相结合。文化一定要加上“互联网+”这个翅膀,到明年底,互联网的文化产业将占整个中国文化产业的比重将达到70%,一定要抓住“互联网+”的这个大趋势。三是与“一带一路”重大国家战略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五、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发展,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国家对外交往是全面的、立体的,有三大领域:政治互信、经贸往来、文化交流,这三者缺一不可,是我们对外关系的三大支柱。“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不断拓展,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彩,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对外文化工作影响覆盖全球。我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初步形成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节)”等各种文化品牌活动遍及全球,成为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2015年“欢乐春节”在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35座城市举办了900项活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到今年底中心数量有望从“十二五”初期的9个增加到25个。还有孔子学院,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95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这都是文化走出去一个重大的品牌。

  二是围绕“一带一路”大力开展对外文化工作。总书记讲,“一带一路”要做到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对外文化工作就做民心相通的工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我们文化工作就做这种民相亲、心相通的工作。

  三是对外文化工作内涵不断丰富与深化。我们过去忽视了对外智库的工作,实际上智库就是思想库,所谓思想库它就主导着社会思想的走向,主导着媒体的议题设置和媒体的报道倾向,所以智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你看咱们看电视很多都是评论员在那儿评论,你自觉不自觉就受他的影响,这就是什么,智库出观点,出思想,出议题。所以十八大以来中央重视做智库的工作意见,当然讲的是国内的,其中一部分是智库的国际交流问题。

  四是对外文化贸易体系逐步建立。对外文化是三个层次,第一个是政府的文化交流。第二是民间的文化交融。第三个是文化的贸易。这三个都不可或缺,都非常重要,但是市场的力量更具有基础性,持续性,所以“十二五”期间,特别十八大以来,这种对外贸易现在上升很快,比如说今年上半年整个进出口不是很景气,起伏不定,总的来说还处在比较低的位置。今年上半年文化出口增长58%,当然基数比较少了,整个文化出口占进出口贸易也就是不到1%,但是增长势头很快。

  五是对港澳台文化工作日益深化。也是文化的一个重点,坚持以文促情、以文聚心,用文化的认同来促进民族的认同,也通过文化的认同来推动祖国的统一大业,当然我们对外文化工作和对港澳台的文化工作,现在也要看到,特别对外文化工作,我们现在有两个不适应、不相称。第一个,与我们在世界上经济地位不相称,我们现在是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对外文化的影响力远远没达到我们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影响力的地位;再一个政治上,我们是世界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已经走到了世界国际舞台的中心,但是我们文化影响力远远没有走到世界文化影响力的中心,这就是对外文化影响力的不足之处。所以我们要加大对外文化工作的力度。

  总的来说,下一步对外文化工作,要把握这么几个方面。一个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二是坚持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相结合。三是坚持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相结合。把我们文化做大做强做活。

  (燕妮 根据央视网《“十二五”系列报告会·文化改革发展成就》文字实录编辑整理)

  延伸阅读

  “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第三场报告举行 文化改革发展成就辉煌活力迸发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成就辉煌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3日 00:27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