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辉煌十二五]“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

教育部部长 袁贵仁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为深入宣传“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迎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共产党员网整理推出“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

  10月12日上午9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围绕“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辉煌成就做专场报告。

  “十二五”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稳步增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加快推进,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 国民受教育机会显著增加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包括五个层次。

  (一)学前教育入园率大幅提高

  2014年,全国幼儿园总数21万所,比2009年增加7.2万所,增长51.9%;在园幼儿数4051万人,比2009年增加1393万人,增长52.4%;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5%,比2009年提高19.6个百分点,提前6年完成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2020年目标70%的目标,“入园难”问题得到缓解。2009年,我国学前教育普及程度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现在已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二)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有效巩固

  2011年,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2014年,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81%、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3.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6%,比2009年提高1.8个百分点。

  (三)高中阶段教育入学机会进一步扩大

  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力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2014年,毛入学率达到86.5%,比2009年提高7.3个百分点。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逐步提升

  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比2009年提高13.3个百分点;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

  (五)继续教育参与人次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高,上千万老年人通过老年大学、远程教育等形式继续学习,各类人员参与社区教育等学习活动达上亿人次。以上是我讲的第一方面,教育普及的成就。

  二、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 努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教育差距,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一)切实办好农村教育 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一是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十二五”时期,中央财政投入1192.6亿,带动地方进一步加大投入,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二期工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三大工程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二是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状况。实施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699个县市开展。中央财政按每生每天3元提供补助,2014年提高到4元。推动地方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全国还有23个省份的656个县开展地方试点。目前,全国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县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200多万学生,获得了世界有关组织好评。三是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自2012年起,先后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和“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等三项专项计划,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纵向流动渠道。2015年,专项计划共招收7.5万名学生,比上年又增长了10.5%。

  (二)提升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 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

  一是提高中西部省份高考录取率。扩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规模,安排专门招生指标,由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东部省市高校,招收升学率相对偏低的中西部省份学生。“十二五”期间,累计安排招生计划90万人。据初步统计,2015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0年的15.3个百分点缩小至5个百分点以内。二是扶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由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支持23个中西部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00所地方本科高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实施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由中央财政投入60亿元,在13个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中西部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支持1所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高校。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创新对口支援模式,采用“名校牵头、多校参与、团队支援”的方式,集中支援高校的优势学科协同支持受援高校,全方位提高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水平和学校综合实力。目前,已有100所高校帮扶75所高校,全面覆盖西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是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水平。2014年,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达到2501万人,比2009年增长11.5%。五年来,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累计招收近22万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累计招收2.1万人。特别是加大教育援藏、援疆力度。17个省市实施援藏项目148个,中东部17个职教集团、33所民办本科高校对口支援西藏和四省藏区17个地(州)的中职教育;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82个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个师,实施项目528个。2014年内地西藏班在校生达1.87万人,比2009年增长79.8%;新疆班在校生达到3.97万人,比2009年增长103.6%。

  (三)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

  一是落实政府责任。教育部与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义务(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各省还与各地(市)或县(市、区)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协同推进机制。目前,全国已有918个县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认定。其中,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5个省份的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认定。二是扩大优质资源。推动各地实行“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委托管理等方式,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合理分配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到区域内初中,一些地方已达到50%。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将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三是严格就近入学。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法律规定,推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合理划定招生范围,实行对口入学、阳光招生等举措,着力做好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破解“择校热”取得重要进展。2014年,19个大城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公办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7.9%、公办初中达到95.4%。

  (四)加大对特殊群体扶持力度 进一步缩小群体差距 

  一是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学前教育方面,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对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进行资助。义务教育方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免除所有学生学杂费,为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普通高中方面,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设立国家助学金,平均每生每年1500元,覆盖面是所有学生的20%,2015年春季学期起,进一步提高到2000元。中等职业教育方面,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对全日制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学生比例占在校生的91.5%。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2000元。

  本专科教育方面,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和勤工助学相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国家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本专科生,每年5万名,每生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本专科生,向国家急需的农林水地矿油等专业学生倾斜,每生每年5000元,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平均每生每年3000元,覆盖20%的在校生。去年将本专科生助学贷款限额由6000元提高到8000元,今年将贷款最长期限从14年延长到20年。同时,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可以通过高校“绿色通道”先办理入学手续。2012年起,在中西部地区启动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为他们提供一次性交通费及入学后短期生活费。研究生教育方面,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4.5万名,其中硕士生3.5万名、每生每年2万元,博士生1万名、每生每年3万元。完善研究生国家助学金,2014年秋季学期起,硕士研究生助学金标准达到每生每年6000元,博士研究生达到每生每年10000元。

  通过以上多种举措,2014年全国共资助各级各类学生8500多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31%;资助总额超过1400亿元,是2009年的两倍。五年来,全国各类资助资金累计投入达6300亿元。二是扩大残疾人受教育机会。2014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在校学生39.5万人,其中21万人随班就读,18.5万人在特教学校就读。实施两期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投入102亿元,新建、改扩建1182所特殊教育学校,支持60所残疾人中高等院校和高等特殊师范院校建设,基本实现30万人口以上且残疾儿童较多的县都有1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2014年达到4000元。从2010年起设立“特教园丁奖”,每年评选表彰200名优秀特教教师。

  在国家高考中为盲人考生印制专门试卷,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实行残疾学生单考单招,专门设立残疾人中医专业硕士学位,为更多残疾人获得了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学习的机会。三是着力解决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共接纳随迁子女1294.7万人,80%在公办学校就读,10%由政府购买学位在民办学校就读。推动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问题,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意见》,要求各地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2015年,全国29个省(区、市)近8万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了高考。四是初步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教育部、全国妇联、中央综治办、团中央和关工委,出台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政府“三优先”,优先满足留守儿童教育基础设施需要、优先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优先保障留守儿童交通需要;强调学校“四加强”,加强全程管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安全教育、加强家校联动;着力推进“三支持”,支持家庭关爱、支持社区关爱、支持社会关爱。五是男女受教育程度进一步均衡。2014年,女童小学净入学率为99.83%,略高于男童的99.80%;初中和高中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分别为46.7%和50%;普通高校本专科和硕士研究生比例分别为52.1%和51.6%,均高于男生;博士研究生比例为36.9%。

  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努力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能力显著增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坚持德育为先

  一是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动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加快义务教育品德、语文、历史教材编修,推进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和高等教育“马工程”教材编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其中。修订《中小学生守则》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分学段、有重点、系统化推进。在中小学品德、语文、历史等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连续举办3届“汉字听写大会”,累计收视人次超过11亿,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三是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通过开展“开学第一课”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青少年学生对中国革命史和党史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开展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活动,累计参与6亿多人次。四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出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进一步加强学生党组织建设,学生党员规模稳步扩大、质量明显提高。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高校连续多年保持稳定。五年来,在建党90周年、南京青奥会、APEC北京峰会等大事喜事,在抗震救灾等急事难事中,学生志愿者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展现出中国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风貌。201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高校学生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认同党中央治国理政大政方针,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

  (二)坚持能力为重

  一是强化标准引领。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体系,涵盖品德素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学业负担等方面,推动扭转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进行评价的倾向。全面对接职业标准,制定并公布410个高职专业、230个中职专业的教学标准。完成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二是减轻课业负担。深入开展义务教育“减负万里行”和“身边的好学校”等活动,从加强招生管理、规范教育教学、完善考评体系、保证学生休息时间等多方面入手,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据抽样调查,小学生每天家庭作业时间从2010年的50.4分钟减少到2014年的40.6分钟,“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效果逐渐显现。三是推进协同育人。教育部联合中宣部、中央政法委、卫计委、农业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实施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创新新闻传播、法学、医学、农林、工程等领域人才协同培养机制,覆盖600余所高校,数十万学生受益。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350所高校、120家科研院所参加,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每年惠及16万学生。四是加强实践育人。支持各地建设150个示范性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重点建设833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在全国高校学生中深入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每年有超过200万名大学生参加。五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0多所部属高校和700多所地方高校参与,资助8万多个项目,参与学生近22万人。2015年,大学生创业及参与创业达42.3万人,比上年增长6.8%。筹备举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努力造就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坚持全面发展

  一是加强学校体育。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小学部分年级体育课从每周3节增至4节,高中在每周2节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严禁任何学校以任何理由占用体育课时。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运动,带动校园运动的全面开展,吸引学生走向运动场、走到阳光下。监测数据显示,目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趋势得到遏制,学生的速度、柔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稳中向好。2010—2014年,小学生平均身高增长1.45厘米、平均肺活量增加78.58毫升;初中生平均身高增长1.08厘米,平均肺活量增加172.62毫升。二是改进学校美育。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艺术教育工作自评、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等制度,推动各地各校开齐开足艺术课。从2013年开始,中国文联与多家艺术类协会联合开展文艺支教,每年招募具有音乐、舞蹈、美术等专长的文艺工作者和艺术院校师生,赴中西部贫困地区乡镇一级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支教服务。一项对200余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近80%的被调查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了正规的艺术课堂教学,62%的学生参与了学校的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33%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技能。三是重视劳动教育。针对部分学生劳动意识缺乏、劳动技能不足等现象,对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作出系统全面部署,把劳动教育落实到各类课程,落实到校内外活动,积极鼓励参与家务劳动。

  四、教育结构优化调整 不断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共同发展、高校分类发展,努力完善更加合理的教育结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一是搞好顶层设计。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出系统安排。二是打通发展通道。探索“五年贯通培养”“3+2分段培养”“文化素质+职业技能”高职分类考试等多种模式,拓展中职学生成长空间。2014年高职分类考试招生151万名,占高职招生人数的45%。三是促进产教融合。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高职院校重点向中小城市布局,超过53%设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强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发展同步,中职专业由270个增至321个,高职新增专业点3504个。推进校企全面合作,成立62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约1000个职教集团,覆盖60%以上中职学校和70%以上高职院校。强化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试点全面展开,推动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实施教育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四是进一步增强吸引力。中职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90%,对口率达76%。2014年,中职招生619.76万人,高职招生337.98万人,与普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更多孩子圆了大学梦,成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获得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机会。

  (二)民办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扩大办学规模。2014年,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5.5万所,比2009年增加近5万所;在校生4301.9万人,比2009年增加1236.5万人。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在校生中,民办学校学生占幼儿园的53%、小学的7%、初中的11%、中职的11%、普通高中的10%、高等教育的23%。二是提升办学层次。2011年,首次批准5所办学基础较好、社会声誉高的民办高校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拓宽了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三是支持地方探索。26个省份出台了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或政策文件,8个省份开展了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试点,大多数省份设立了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民办教育的发展,有力拓宽了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增加了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三)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稳步推进

  一是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深入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启动实施“2011协同创新计划”。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科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近600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百分之一,位列全球第六,50多个学科进入世界同类学科前千分之一。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二是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了解决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同质化”办学问题,大力推动向应用型转变。目前,已有26个省份启动了这项工作,近150所高校开始转型发展,着力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硕士层次专业学位类型由2009年的19个增加到2014年的40个,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专业学位招生占研究生招生总数的比例由2009年的14.1%提高到2014年的43.5%,改变了长期以来以学术学位研究生为主的局面。博士层次专业学位已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教育、兽医、工程、中医6个种类,其中工程博士涵盖电子与信息、生物与医药、先进制造、能源与环保四个领域,进一步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对高层次工程技术领军人才的需求。

  五、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互动,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包括五个方面。

  (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一是加强整体谋划设计。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促进公平、科学选才”为导向,全面启动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上海、浙江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探索破解“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问题,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二是改革考试内容形式。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考试成绩作为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加强和改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作为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加快推进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本科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三是改进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全部取消,转到综合素质档案。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63%,13个省份取消所有地方性加分项目,大部分省份普遍降低分值。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办法,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降低考生“高分低录”风险,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自主招生选拔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不得采用联考方式。主要是选拔有创新意识和潜能个性的学生。

  (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迈出关键步伐

  一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出台专门文件,对《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校办学自主权作出细化安排,高校可自主设置研究生院、自主设计和印制学位证书,自主设置《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内专业,自主调整学科授权点等。加强高校自律机制建设,确保用好办学自主权。二是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高校领导体制,中办印发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对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校长主持学校行政工作、健全党委与行政议事决策制度、完善协调运行机制等提出明确要求。加强学术组织建设,颁布实施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强化学术委员会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方面的作用。推进校内民主管理,发布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进一步明确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功能和地位,切实保障教职工民主参与和监督的权利。三是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加强高校理事会建设,发布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完善多方参与学校治理平台,加强高校办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已建立家长委员会,在促进学校科学民主决策、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

  一是推进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规范教育行政审批,先后取消下放了21项教育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取消一批评审评估评价事项,“三评”事项减少三分之一,对确需保留的评审评估评价和检查事项编制目录清单,减少对学校办学的干预和干扰。二是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印发专门文件,明确省级政府在统筹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保障教育投入等7个方面的统筹职责,明确省级政府在高等学校设置审批、学校收费、学科专业建设、教育规模调控等方面赋予省级政府更大统筹权。三是促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更加注重综合运用立法、拨款、规划、标准、信息等手段,逐步实现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国务院出台教育督导条例,成立教育督导委员会,进一步整合监督评估职能。建立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目前超过99%的中小学校实现了挂牌督导。实行日常督导和专项督导相结合,开展学校安全、重大突发事件、中小学教师待遇、学生课业负担、财政教育投入管理与使用、教育信息化等专项督导,有力推动政府责任的落实、重大教育政策的实施。发挥信息公开监督功能,建立覆盖教育部直属机关、高校和中小学的信息公开制度。

  (四)教育对外开放积极稳妥推进

  一是出国留学与学成归国同步扩大。2014年我国当年出国留学人员45.98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100.54%;各类留学回国人员36.48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236.84%。二是来华留学与攻读学位同步增长。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我国正成为新兴留学目的地国。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万名学生在华学习,相比2009年,增幅达58.3%。来华留学中的学历生比例稳步提高,2014年达到43.6%。三是“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提高。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资源持续增多,五年新设4所中外合作大学、增加643个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海外办学迈出实质性步伐,已有4所机构、98个项目在境外落地。已在132个国家设立478所孔子学院和884个孔子课堂,比2009年增加196所学院和612个课堂,填补44个空白国。目前,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专业,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五)依法治教迈出重要步伐

  一是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推进教育立法进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三项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学位条例修订工作和学校法、终身学习法、学前教育法等制定工作全面启动。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和“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系统梳理教育部门职责权限,把该放的放掉,该管的管住,该服务的服务好。二是全面推进依法办学。发布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推动学校治理法治化进程。全国所有高校全面启动章程制定工作,112所“985”和“211”高校已全部完成。中小学章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些地方已率先实现“一校一章程”。三是切实加强法治教育。研究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完善中小学法治知识课程设计,将法治理念培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系统落实到各学段、融入到各学科。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宪法教育长效机制,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家宪法日”教育活动。2014年12月4日,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宪法晨读活动。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广泛开展教育系统公务员、学校校长、教师的法治培训,教育部门依法行政、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办学、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

  六、教育保障切实加强 改革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为重点,努力构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

  一是加强师德建设。涌现了张丽莉、叶志平、侯伯宇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针对中小学和高校的特点,分别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的10种师德禁止行为和高校师德的7条红线。二是提升教师素质。五年来,共招聘农村特岗教师50万名,为中西部22个省份、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补充新生力量,三年期满留任比例超过90%。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累计招收4.1万余名免费师范生,91.1%以上毕业生到中西部任教。24个省份实施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每年约3.4万名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五年培训教师700多万人次,全面覆盖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三是激发教师活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在15个省份进行试点,167万人参加了教师资格考试,195万人申请了定期注册。在2009年、2011年两轮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今年9月在全国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行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岗位,使中小学教师拥有和大学教授、研究员同样的职业发展空间。四是增强职业吸引力。启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面规划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目标路径,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从2013年起,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惠及近95万名教师。五年累计建成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25万套,覆盖中西部地区1485个县。

  (二)教育投入明显提高

  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2万亿,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达到4.28%,实现了“十二五”规划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4%目标。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很大的一件事。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突破3万亿,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4万亿,比2009年翻了一番,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教育信息化加快推进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目前,城市学校互联网覆盖率达95.7%、农村学校达79%。“优质资源班班通”成效显著,数字教育设备和资源覆盖全国全部6.4万个教学点,偏远农村地区的400多万孩子由此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取得重大进展,已覆盖全国30%的学校,共开通网络学习空间4000多万个。二是加大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力度。全国31%的中小学建有校本资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覆盖19个高职专业大类,高等教育上线931门视频公开课、269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一些地方和学校积极开发微课、慕课,探索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三是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全国51.4万所学校实现“一校一码”,中小学生基本实现“一人一号”。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开通运行,覆盖1.77亿学生,为学生资助、转学、经费核拨等提供了便利,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过去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上面分别介绍了六个方面。教育总体水平、社会贡献率、国际竞争力都明显提高。回顾过去,成绩有目共睹;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国情背景下,我国教育还存在着不少矛盾,主要是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学校增强教育动力活力与教育观念和体制机制相对落后的矛盾。当前,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办好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任重道远、艰巨繁重。

  下一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办的更好。一是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着力补齐教育短板。加快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教育,扶持困难群体。三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基本普及15年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健全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更好地满足国家对教育人才的需求。四是着力激发教育活力。加快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深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和高等院校综合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做好教育对外开放。五是着力强化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和拨款标准,切实巩固4%成果,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六是着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提升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增强教育系统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进一步调动党员干部师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和行风。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有多年实践积累的成功经验。只要我们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一项工作一项工作扎实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就一定能够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焦健 据央视网《“十二五”系列报告会·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文字实录编辑整理)

  延伸阅读

  “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第五场报告举行 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

  [辉煌十二五]“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

  [辉煌十二五]高举生态文明旗帜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辉煌十二五]“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成就

  [辉煌十二五]“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成就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5日 02:26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