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毛泽东五回韶山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907年至1908年间,毛泽东辍学在家,结识了刚从外面学成归来的李漱清,他从长沙法政专科学校毕业,是韶山有名的饱学之士和维新派人士。毛泽东很敬重这位先生。在李漱清的影响下,毛泽东广泛阅读了《盛世危言》、《校邠序抗议》等时政新书,接受了民主思想,世界观发生了深刻变化,偏僻闭塞的小山冲已锁不住他那颗年轻火热的心,他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己应当走到外面的世界里去,去闯一闯,去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来!

  这时他听说邻县湘乡的东山书院改成了一所新式的高级小学,由于求知的渴望,他坚决要求到东山小学去读书。父亲拗他不过,终于让步了。1910年早秋的一天,他第一次离开家乡,走进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临走时,他以改写他人之作的方式给父亲留下了一首明志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诗中反映了毛泽东远大的抱负和不凡的气度,正是这种独立不羁的品质,帮助这个少年作出了决定一生的第一个重大抉择。沉睡的中国大地上,已经响起了巨人的脚步声……

  此后,毛泽东一生多次回到韶山。当他走上革命道路后,回家乡的机会就不很多了,但五回韶山的故事流传至今,毛泽东与韶山道不尽化不开的浓浓乡情,既是家乡人心中珍贵的回忆和宝贵的财富,又是为普天下人们广为传诵的一段佳话。

   一回韶山炉旁春夜说亲人

教育亲人干革命

教育亲人干革命

  1921年,是中国历史开辟新纪元的一年。

  毛泽东和其他几位革命先驱,正在酝酿一场震惊世界的事业。组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重任,历史地落在毛泽东身上,这一年7月,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12名创建人之一。

  毛泽东的父母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相继辞世,家中的很多事务,在等着他这位大哥回去主持。这一年春节刚过,毛泽东身穿一件灰布长衫,一双青布便鞋,领着小弟毛泽覃一道回到了韶山冲上屋场。

  正月初八,是毛泽东母亲的寿辰。这天晚上,毛泽东、毛泽民、王淑英(毛泽民之妻)、毛泽建以及毛泽东的两位表兄文东仙、文南生围坐在火塘边,一边烤火,一边吃东西,一边话家常。毛泽东对毛泽民和王淑英说:“这几年我不在家,泽覃也在长沙读书,家里只有你们俩口子撑着。母亲死了,父亲死了,都是你们安葬的,我没有尽孝,你们费了不少心。”

  一席话,勾起了泽民心中的酸楚:“费心倒莫讲,我们在屋里当然要尽力。只是这些年日子不好过。”接着他回忆道:“民国六年修房子,母亲开始生病;民国七年,败兵几次来屋里出谷要钱,强盗还来抢了一次;民国八年死娘,不久又死爹;民国九年安葬父母,还有给泽覃订婚,这几年钱用得太多,20亩田的谷只能糊口,钱从哪里来?我准备把进桥头湾的田产卖掉算了。”

  “是不是欠人家的一些钱啊?”毛泽东问。

  “别人欠我们的有几头牛,我们欠人家的,就是义顺堂(即毛顺生开商坊的招牌)的几张票子。”

  “能抵销的有什么东西?”

  “能作抵的是家里还有两头肉猪,仓里还有两担谷。”

  毛泽东沉默了一会说:“你讲的都是实际情况,强盗来抢东西,败兵来要东西,这不只是我们一家发生的事,而是天下大多数有的灾难,国难民不安嘛!”

  毛泽东接着说:“我的意思是把屋里收一下场,田也不作了——这些田你们俩口子也作不了,还要请人。我在学校里找了个安身的地方,润连(毛泽民)细时在屋里搞劳动,没读好多书,现在离开这个家,跟我出去学习一下,边做些事,将来再正式参加一些有利于我们国家、民族和大多数人的工作。”

  泽民和王淑英都瞪着惊疑的眼睛望着毛泽东。毛泽东看出了他们的心思,继续开导说:“你们不要舍不得这个家,为了建立美好的家,让千千万万人有一个好家,我们只得离开这个家,我们要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

  “家里发出的票子,你就写一个广告贴在外面,凡有义顺堂票子的,限定几天来兑。你把栏里的猪赶到银田寺卖了,准备钱,让人家来兑。牛,就让别人去喂,你如果向别人要钱,除非他把牛卖了才能给你。现在快要搞春耕生产了,不能逼人家卖牛啊!别人欠我们的账就算了,仓里剩下的谷子就不要动用了,最好留到春荒的时候,平价卖给上下屋场的人,要从那些最没饭吃的算起,父母死了,他们的衣服、被子送给那些最困难的人家去。”

  炉中的火烧得旺旺的,映照着一张张坚毅而兴奋的脸膛,听了哥哥的一席话,泽民他们心中也都是火辣辣的,他们下定了决心,跟随大哥,走上一条充满牺牲、充满艰难而又充满希望、充满光明的道路。

  正月初十,毛泽东身穿一件衣衫,夹着一把雨伞,迎着初升的旭日,离开韶山。泽覃、泽建和哥哥一道同行。一个星期以后,毛泽民和王淑兰带着孩子,轻装去了长沙。曾经热闹的上屋场沉寂下来。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日后都成长为中国革命的坚强战士,成为了流芳百世的英雄。遗憾的是,从那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二回韶山播火家园初染红

中共韶山特别党支部成立

中共韶山特别党支部成立

  1925年2月6日,毛泽东以“养病”为由,携妻子杨开慧和两个孩子岸英、岸青回到韶山,他这次回乡,并不是为了安心养病,而是来放“火”的。他要在这里点燃农民造反的烈火,烧掉旧世界一切反动腐朽的东西,烧掉山冲里一切吃人的鬼魅。韶山冲顿时沸腾了!

  毛泽东刚回到家,人们就踊跃前来,大家憋了一肚子话要跟润之先生说。该从哪里说起呢?房间里沉默了一阵,还是庞叔侃先开口。他谈到农民生活越来越艰难,谈到成胥生等地方豪绅如何横行霸道,谈到教育界当权的如何贪赃枉法,经-庞叔侃一引,大伙就像开了闸的水,纷纷把村里的情况,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告诉毛泽东。

  毛泽东听了大家的谈话,在房子里一边走着一边说:“我们韶山,有个最大的特点,什么特点呢?穷,但是穷得有志气。穷到什么程度呢?十户就有九户是粮无一斗,地无一寸。拿在座的新梅哥(毛新梅)来说,自己虽然做郎中,可是全家大小七口人吃茶饭,只一亩田,年年是禾镰上壁,就没有饭吃。我说穷得有志气,像志申哥(钟志申)就是这样的,敢于和成胥生去作对,把成胥生的团丁像赶疯狗一样赶跑……-”

  大家不吭声,一字不漏地听着。毛泽东停了一会,走到桌旁站住,放大声音说:“对付反动派就是要这样。地主土豪、贪官污吏,你不打他是不会倒的。我们不光要把他们打倒,还要跺上一脚,叫他们翻不得身!”

  毛泽东的话,正说到几个年轻人的心坎里。钟志申早已按捺不住,忙问道:“润之先生,听说你在长沙,在安源带领工人和反动派作对,回回都搞赢了。这次回韶山,能不能带领我们也闹起来?”

  毛新梅接着说:“要是我们韶山也像安源那样闹起来,就带劲啦!”

  庞叔侃激动地说:“润之先生,只要你说怎么闹,就是刀山火海,我也跟你走!”

  这是毛泽东回乡后同韶山的革命积极分子第一次接触,一席话,使这些热血汉子心里腾起熊熊烈火。

  在毛泽东的组织发动下,短短几个月时间,韶山办起了20来所农民夜校,韶山四周20多个乡建立了秘密农民夜校,会员达千余人,当时穷苦农民人人会唱一首歌:

  金花籽,开红花,一开开到穷人家;
  穷人家,要翻-身,世道才像话。
  今天盼呀明天盼,只盼哪天出太阳;
  太阳一出照四方,大家喜洋洋。

  1925年6月的一个晚上,在上屋场毛泽东卧室的阁楼上,举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毛泽东在这里亲手创建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

  这天晚上,毛泽东卧室阁楼上的那盏桐油灯显得格外明亮。正面墙上,挂着一面镰刀斧头红旗和一幅印在书上的列宁像,庄严而肃穆。

  毛泽东身穿土蓝布短衣,亲切地迎接来开会的每一位战友。毛福轩和杨开慧也在迎接客人。毛新梅来了,庞叔侃来了,钟志申来了,李耿侯也来了。迎来他们都是单线通知,直到此时才知道,今天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的还有这么多战友,相互不约而同地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在毛泽东的安排下,由原在安源入党的韶山籍党员毛福轩宣布会议开始,随即请毛泽东讲话。毛泽东站起来,从容地走到桌前,郑重其事地作演讲。他介绍了党的性质、纲领和任务,阐述了在农村建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勉励大家为了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准备接受长期的斗争考验,并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

  毛福轩领着新党员肃立在党旗和列宁像前,举手宣誓,阁楼上回荡着庄重的誓言:“努力革命,牺牲个人,服从组织,阶级斗争,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宣誓完毕,新党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起立,用不同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意志:

  “为了革命成功,义无反顾!”

  “我的一切都交给了党……”

  中共韶山特别党支部成立,毛福轩任党支部书记,最早的5名党员,以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先后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名垂千古的“韶山五杰”,英雄事迹可歌可泣。

  自从有了党的组织,韶山的农民运动就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韶峰之下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这年6月间,韶山农民举行反侵略示威游行,声讨“五卅惨案”;

  是年7月,上、下七都雪耻会成立;

  7月30日,上七都教育会、学委会改选,中共党员庞叔侃、李耿侯等分别当选两会执行委员,不久下七都教育会亦为中共党员和进步教师掌握,韶山的农民登上了这个山区的政治舞台。

  7、8月间,韶山饥肠辘辘的农民打响了经-济斗争的第一炮——阻禁平粜,并获得胜利。

  毛泽东后来在回忆这段峥嵘岁月时曾满怀深情地写道:“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三回韶山考察农运涌风云

1927年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

1927年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

  1927年1月4日至10日,毛泽东又一次回到韶山。他这次回乡,是要亲眼看看自己在1925年点的那把“火”是越烧越旺,还是熄灭了;是要亲耳听听父老乡亲讲讲知心话,收集最令人信服的材料,来回答“农民运动有没有出路”的问题。他还要再点一把火,唤起更多的民众团结起来,推翻-这个黑暗的社会。

  这一次,他不但在上屋场家中召开会议,请人吃饭,还深入到银田寺白庙,韶山冲毛鉴公祠、毛震公祠、坝子,杨林瓦子坪,大坪唐家圫等地走访调查,并将韶山“泥脚杆子”的斗争经验写入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一光辉著作。

  1月5日清晨,毛泽东从湘潭乘船前往韶山。中午,毛泽东来到银田寺区委和区农民协会所在地白庙。

  听说毛润之先生回来了,白庙里热闹非凡,1000余名农协会员聚集到一起,院子里挤得满满的。毛泽东由钟志申等人陪着走进会堂,顿时,雷鸣般的掌声响起,经久不息。钟志申请毛泽东给大家讲话,毛泽东整了一下衣襟,走到主席台上,饶有兴味地向大家说:“现在韶山一带的大土豪有的被镇压了,有的被吓跑了,你们看,我们的革命是不是成功了?”台下齐声回答:“我们成功了,我们胜利了!”还有一些人细声细语:“革命还冒成功……”但是,又生怕话说错。毛泽东点了点头,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对啊!革命还冒成功,革命好比上楼梯,要一步一步地上;革命又好比起屋,要先打好基脚;我们现在还只登上了第一步楼梯,还是打地基。我们的任务不光是打倒几个土豪劣绅,而是要推翻整个旧世界。革命的任务还非常重,我们必须合群奋斗,去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说到这里,毛泽东大手一挥:“将来革命胜利了,田土都是人民的,再不要向地主交租了,将来电线像蜘蛛牵丝,公路四通八达,还有长长的火车,一列火车,可能把我们咯里开会的所有人一块拖走,拖到长沙吃晚饭也不迟……”毛泽东一席话把整个会场的人都逗笑了,一张张笑脸,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此后,毛泽东先后来到清溪寺、李家祠堂、坳风屋场、乌龟井、毛震公祠等地。他到了哪里,群众自发组织的队伍就敲锣打鼓地迎到哪里。毛泽东不断地向欢迎的群众招手致意,遇到上了年岁的人又是问好,又是行礼。

  在毛震公祠,毛泽东看见许多妇女进了祠堂,格外高兴:“我前年离开韶山,至今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家乡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要感谢农民协会,感谢父老乡亲。你们看,今天我们毛震公祠来了咯么多堂客们、咯么多年轻妹子,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呀!斗垮了土豪劣绅,妇女们翻了身,进了祠堂,我毛润之比你们还高兴,今天在咯里吃饭,我要请妇女坐上席!”

  7日下午,第三乡的农民协会组织了三四百人的队伍来毛震公祠接毛泽东。一方欢送,一方迎接,毛泽东被群众簇拥着,说说笑笑来到了毛鉴公祠。在这里开了一个大会,毛泽东站在戏台上讲话,他充分肯定了韶山的农民运动,接着给大家讲了国内外形势,他说,“有人讲农民运动‘糟得很’,我看农民运动‘好得很’。农民打的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个落花流水,有哪点不好呢?”

  在韶山考察的六天,毛泽东亲身感受到家乡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发出了“农民运动好得很”的感慨。他还不断给家乡人民热情的鼓舞和激励,赋予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临走时,他推心置腹地告诉乡亲:“我搞革命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无产阶级事业!我所爱的和所交的朋友是穿草鞋的没有钱的穷人,百分之八十可以帮我的忙。我们的革命还才开始,打了几个土豪、几个劣绅,好比在指甲缝里挑污泥,还只是挑去一点点。要彻底消灭封建地主和土豪劣绅,打倒军阀,赶走帝国主义,还得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二三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了!”

  1月11日晨,毛泽东离开韶山,继续去湘乡考察。从此,他走南闯北,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奔波不息,与故土韶山一别32年。

  这一年,毛泽东先后在湘潭、韶山、湘乡、衡山、醴陵、长沙进行了农民运动的考察,最终完成了指导中国革命的巨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精辟而又生动地分析了中国农民问题,深刻地批驳了当时党内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高度评价了当时的农民革命运动:

  “无数万成群的奴隶——农民,在那里打翻他们的吃人的仇敌。农民的举动,完全是对的,他们的举动好得很……”

   四回韶山别梦依稀故园情

1959年毛主席拜父母坟

1959年毛主席拜父母坟

毛泽东与父老乡亲

毛泽东与父老乡亲

  三十二年离愁别绪,三十二年故土情思。自1927年毛泽东离开韶山,从此,关山远隔,战事频仍,音讯难继。期间,一有机会毛泽东便打听家乡的事情,同亲朋故旧取得联系,全国解放后,家乡的父老乡亲也多次专程进京看望毛泽东,邀请他回家乡走一走,看一看。直到1959年6月25日,他才抽出余暇,投入了故乡的怀抱。

  领袖还乡,没有煊赫的车马仪仗,有的只是游子的诚朴和童心旧情……

  6月25日下午,三辆小车从长沙出发,经-过古城湘潭,直奔韶山驶来。临行前,毛泽东对负责安全工作的罗瑞卿约法三章:一、不要派干部去韶山,特别是不要派公安人员去;二、在行动上给予自由;三、到了韶山要让我广泛接见群众。

  一路上,毛泽东的心情极不平静。当他乘坐的小车一进入银田寺,他便让司机放慢了车速。车窗外,已开始黄熟的稻子在夏风里荡起千重浪万顷波,人们在田垅中平和而快乐地劳作,这一幕醉人的景象,勾起了伟人心中多少回忆,多少感慨?

  下午5时40分,小车驶进韶山冲,在韶山招待所(今韶山宾馆故园一号楼)前缓缓停下。毛泽东走下汽车,神采奕奕,慈祥的脸上笑容可掬,和在此迎候的当地党政军负责同志一一握手,并用浓郁的乡音说:“乡亲们好!”

  一进寓所,毛泽东便诙谐地对韶山招待所党支部书记毛伟昂说:“你去帮我把山神请来!”毛伟昂知道主席是想见韶山公社的书记,立即去通知。公社书记毛继生闻讯后,飞速赶到毛泽东住处,激动地握着主席的手说:“1954年我代表家乡人民去北京看望您的时候,您说想回韶山看看,乡亲们日盼夜盼,如今您真的回来了!”

  毛泽东拉着他的手在沙发上坐下,马上询问起家乡的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以及少年时代的老师、同学、亲友等情况,还对毛继生说:“离开韶山几十年哒,这次回来,要同乡亲们会一会面,打一打讲,吃餐便饭。”他一边说,一边扳着指头排数要请哪些人,其中包括老共产党员、老农协会员和赤卫队员、烈士家属以及老表、堂兄弟等。他最后吩咐说:“明天晚上请他们来吃饭。”

  当天夜里,这位阔别家乡32年后归来的游子,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个晚上,主席几乎没有睡觉,开始与湘潭、韶山的干部谈粮食生产、水利情况,接着又和警卫员杨明聊天,谈家常,最后还批阅文件直至深夜。

  次日拂晓,当韶山冲茂密的林子还在静谧中沉睡,毛泽东便悄悄地起来,独自朝父母安眠的地方——土地冲楠竹圫走去。他走了好远,随行人员才追了上来。

  山道崎岖,荆棘丛生,毛泽东健步上山,走得很快。随行人员见既无花圈,又无鞭炮,连忙随手折下几支松枝。

  来到父母坟前,毛泽东从随行人员手中接过松枝,轻轻地插在坟头,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口中喃喃说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主席面对坟墓肃立良久,毛继生问:“主席,要不要把坟墓修一下呢?”毛泽东说:“不要,把它填一下就行了,每年清明节请你们代劳培培土!”

  下山途中,毛泽东对大家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人民、师长、同志和朋友,还得承认。”

  从父母坟地下来后,毛泽东在土地冲屋场的坪里坐了一会,随后又来到谢家屋场。这里的屋主叫毛霞生,是当时韶山生产队的队长。他正在田里做工夫,听说毛主席到了他家里,连忙丢下手里的锄头就往屋里跑。毛霞生是个老实农民,国家主席到了自己家里也来不及作半点准备,他穿着一条蓝布短裤,一件黑布扣衬衣,赤着脚,腿上还留着泥巴,就这番模样来到毛泽东身边。毛泽东却特别喜欢这样的老实农民,连忙招呼毛霞生挨着自己坐在身边一条木靠凳上,随即递给他一支香烟,并为他点了火。

  毛泽东和毛霞生拉-起了家常。当得知他是毛福村的儿子时,毛泽东大声一笑:“啊!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哩!”毛泽东询问了生产队的生产情况后问:“你们生活好吗?”毛霞生激动地说:“搭帮您老人家,土改那年分了田地,现在生活好起来了!”毛泽东幽默地回答说:“搭帮我什么,我在北京。”毛霞生连忙补充一句:“搭帮您的英明领导。”接着,陆续来了一些人,毛泽东指着对面上屋场说道:“你们咯里人多,住不下就住到我的家里去嘛!”

  人群中,一个年轻妇女抱着孩子往毛泽东身边靠拢,她就是毛霞生的弟媳汤瑞仁。毛泽东问她叫什么名字?毛继生在旁边答道:“她是四道士的媳妇,叫汤瑞仁,是韶山第一个互助组的成员,男人参军出去了。”毛泽东饶有兴趣地问:“你的娘家在宁乡汤家湾吗?”“不是,我的家在韶山如意亭。”汤瑞仁回答。毛泽东摇摇头:“如意亭冒得姓汤的。”“我小的时候从宁乡逃难过来的”。汤瑞仁答完话后,毛泽东才点了点头。毛泽东高兴地说:“你是军属,很光荣,你男人在外边打美国鬼子,你在家里搞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国家,也是打美国鬼子!”毛泽东接着又问汤瑞仁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孩子乖乖地回答:“命军!”“好!长大了当兵,当解放军!”毛泽东爽朗一笑。

  毛泽东在毛霞生的家里坐了半个钟头。山冲里的人听说毛主席回来了,纷纷从四面八方涌来。毛泽东一一和乡亲们握手。在家乡人面前,毛泽东从不叫别人什么同志,他怀着念旧的心情,喊着别人的外号,并一一询问了“神六花”、“土地老倌”、“牛三鞭”、“四道士”等等人的情况。当得知这些老人都不在世时,毛泽东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可惜,这些老人我一个也看不到了!”

  就在毛泽东与毛霞生、汤瑞仁等人亲切交谈时,摄影师侯波抢了一个珍贵的镜头,此后,在许多报刊发表,题为“毛泽东在邻居家中”。后来,汤瑞仁成为了享誉中外的“毛家饭店”的女老板,这张照片就一直挂在毛家饭店最显眼的位置,照片下方写着:“1959年6月26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我们亲切交谈、合影。”

  毛泽东从毛霞生处出来,走过门前的池塘,便到了阔别32年的故居——上屋场。

  韶山冲里的乡亲,不约而同地站在毛泽东故居的坪里,夹道欢迎久别的主人,掌声响个不停。

  毛泽东缓缓走进堂屋里,罗瑞卿、周小舟等紧跟着走了进去。毛泽东没有看挂着的说明,两眼紧盯着神龛上的菩萨,神主牌子,问照看房子的毛乾吉:“这些东西还在呀!”毛乾吉说:“是后来复制的。”接着毛泽东对罗瑞卿、周小舟等人说:“过去我们家里也信迷信,这是我初一、十五的工作。”他边说边作了个揖,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来到父母亲卧室,毛泽东迎面看见挂在墙上的父母遗像。他望着双亲,静默良久,感慨地对陪同人员说:“这是我父亲和母亲。我母亲颈上生了个包,穿了眼,只因在那个时候,要是在现在就不会死。”毛泽东走进自己的卧室,一张亲人合影立即吸引了他。毛泽东用韶山方言问道:“咯是从哪里拱出来的?”毛乾吉回答:“是唐家圫保存的。”他说:“这是我母亲有病时,1919年在长沙照的。”又说:“我现在和这个像完全不一样了。”

  毛泽东到故居的每一个房间都走了一遍,不时地指指这,问问那,并兴致盎然地向随行人员介绍一些难忘的往事。最后,他回到故居前坪,与众乡邻合影留念。

  毛泽东离开上屋场,由一个小学生领着,顺了塘边柳荫下的小径,经过他读过私塾地方——南岸,径直向韶山学校走去。

  韶山学校坐落在毛泽东故居西侧张家山上,与上屋场隔着一条韶河,由毛泽东亲自题写校名。

  人群簇拥着毛泽东跨过韶河上的儿童桥,两名少先队员手捧刚刚采摘的鲜花,从人群中跑到毛泽东跟前,恭恭敬敬地献给了这位和蔼可亲的爷爷,并向他行了队礼,毛泽东慈祥地问他们:“你们多大年纪,读几年级了?”

  毛泽东进了学校大门,少先队员蒋含宇、彭淑清跑上前去给毛主席献红领巾。主席弯下高大的身躯,蒋含宇将一条鲜艳的红领巾系在他脖子上。这位受到童心感染的老人,爽朗地笑着对大伙说:“你们看,我现在又年轻了,变成少先队员了!”风趣的话引得大家开怀大笑。摄影师侯波举起相机,拍下了这张被著名诗人藏克家称之为“仿佛能听见笑声”的照片。照片上紧挨着主席的两位少年就是蒋含宇、彭淑清,他们后来喜结连理,家庭幸福美满。

  ……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情,让这位阔别家乡的游子深深地陶醉了。6月26日晚上,毛泽东用自己的稿费办了五、六桌酒菜,请了40多人来作客。在开饭前,毛主席突然一脸严肃:“我还有一位‘亲人’没请来,可惜你们请不动咯!”毛继生一听就说:“主席,还有谁没请?”毛主席笑了笑:“你这‘山神’也请不动,就是我的干娘——石干娘你能请动吗?”在座的听后均哈哈大笑。

  笑过之后,家宴正式开始。主席深情地对着乡亲们说:“离开韶山几十年了,今天请大家吃顿便饭,各位都不必讲客气!”说完,他将老师毛宇居扶上首席,亲自把盏给昔日恩师斟上一杯。毛宇居感慨万千,连连辞让:“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答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席间,毛泽东频频敬酒,和家乡的亲人一道沉醉在浓浓的乡情中……-

  这一夜,送走了众位乡亲,毛泽东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一会儿在房间踱步,一会儿躺下沉思,一会儿又隔窗凝望。

  两天来,他接见了3000多名群众。两天的热闹场面在眼前浮现,几十年的往事回忆一齐涌上心头,毛泽东的心思如大海的浪涛在翻滚。他不禁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诗中蕴含了多少沧桑,多少感慨,多少美好的憧憬,是对韶山无数英雄儿女的高度赞誉,更是对韶山美好未来的殷殷期望!

  27日下午,毛泽东结束了三天两夜的故园之行,带着依依不舍的情思离开了韶山。

   五回韶山晚来乡思更情深

1966年毛泽东与工作人员在滴水洞一号楼前合影

1966年毛泽东与工作人员在滴水洞一号楼前合影

  1966年6月18日,就在一场政治暴风雨来临前夕,毛泽东又一次回到了故乡韶山,在“西方的一个山洞”——滴水洞住了11天。

  毛泽东此次回故乡,是“绝对保密的”。他与家乡人民之间,隔着戒备森严的警卫,尽管他几次越过警戒线想走向老乡家里,都被随从人员劝阻回来。韶山人民这次没能看到自己的领袖,自己的亲人。

  毛泽东在这个“消息不太灵通”的地方思考什么,谋划着什么,我们不太能知道。然而,韶山人依然能够感受到的是,他作为平民领袖的风采依旧,他关心群众、眷恋乡土的情怀不改……

  6月18日,韶山滴水洞别墅的服务人员顿时感到那位伟人即将来到这里。这日下午,省委接待处郭国群带着十多个人到这里进行布置整理,房间里的用具都换成了毛泽东喜欢的白色,首长住的卧室换上了大木板床。韶山管理局的主要领导都齐集在这里,那喜形于色的脸无不证实着这里将接待最尊贵的人物。

  一会儿,从韶山冲方向开来了三辆小轿车和一辆大卡车,它们在一号楼前停下。毛泽东走下车,一股清风吹来,他深深地吸进一口清香的空气,顿觉心神舒畅。毛泽东高兴极了,连声说:“咯是个好地方!咯是个好地方!”他领着大家在那不太宽敞的水泥坪里绕着圈子。毛泽东用手往左侧的山头一指:“那是龙头山,龙头山过去叫黄田坳,从前以黄田坳为界,山那边是湘乡,山咯边是韶山。韶山属湘潭,所以黄田坳又叫湘潭坳。”他指着右边的山脉说:“那里是牛形山,山的形状像只水牛,小时候,我到外婆家去,就是走的这条水沟。”“那个高山上有个大石鼓,过去常有老虎到石头上乘凉,所以叫虎歇坪。我的祖父母就葬在那块地方。”

  毛泽东在服务人员的陪同下,慢慢地走进了一号寓所。这是一幢充满乡间气息的简朴的别墅,老人家十分满意,脸上一直挂着笑容。

  他这次回乡,生活上保持着一贯的简朴。他的行李除了八大箱子书籍外,都是一些旧衣物。曾在韶山管理局工作过的李明锦回忆说,有一次,她在为毛泽东清洗替换衣物时,看见毛泽东的衬衣好几处打了厚厚的补丁,就向秘书提意见:打了补丁的衣服太厚,穿着太热,不舒服,应该给主席换一件新的了。秘书说:“我们早就给主席建议过,主席不同意,说是一路上又不接见外宾,国家有困难,棉布紧缺,打了补丁的衣服还可以穿嘛!”

  毛泽东的膳食也很简朴,一般一天只吃两餐饭,早餐是下午1至2点间,晚餐是晚上11点左右。每餐不超过四菜一汤,即一个荤菜,一个半荤半素,两个素菜,一个汤。菜要求少而精。他曾对服务员说:“菜吃不完就倒掉了,饭剩下来,热一热还可以吃嘛!”湖南省委接待处特级厨师石荫祥当年在滴水洞为毛泽东掌厨,他留下的食谱有如下内容:红烧鲫鱼、火焙虾炒辣椒、清炒马齿苋、苦瓜炒肉、鳙鱼头葱汤;干饭二两,烤玉米棒子一个或少许面条,烧红薯。

  有一次,石荫祥特意为毛泽东做了一盘青辣椒炒鲜菌,这是最具韶山特色的菜。刚端到桌子上时,忽然发现菌子里面藏着白蛆似的小虫子。石荫祥想端走另换一份菜,可是来不及了,毛泽东已步入餐厅。“主席,换一份菜吧。”石师傅歉意地说。“为什么?不是蛮香吗?”毛泽东拿起筷子就夹。石师傅只得如实相告:“主席,真对不起!菌子没洗干净,有小虫子。”毛泽东笑了笑说:“没得关系,菌子里有小虫子,说明没有毒,吃了不会死人,不要换了。”

  6月18日晚,滴水洞下了一场暴雨,毛泽东几乎通宵没睡,他担心着田里丰收在望的稻子,唉,这个雨落得真不是时候。第二天,毛泽东散步时径直往山口走去。过了哨卡和门卫,过了醒目的白色警戒线,继续往前走——他是想去看看田间稻禾的情况。警卫急得无可奈何。保健医生赶忙追上来轻声劝阻说:“主席,这里风太大,您会着凉的。”毛泽东还准备往前走,医生又喊了声“主席”。显然,医生在执行“命令”了。毛泽东只好回转身来,走到韶山水库的堤坝上,深情地凝视山外。他叹了口气,说:“哎!又是此路不通!”

  在滴水洞期间,毛泽东整日关在一个书籍和文件资料的世界里,不停地思考着一系列重大的问题。他的业余时间,除了到山间散步,有时还和工作人员打打乒乓球,还有就是到不远的韶山水库游泳。

  毛泽东与水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这是他早年写下的诗句,是他意志和性格的流露。

  6月21日下午,73岁高龄的毛泽东在王延春、李强、高文礼及几名水手的陪同下,来到了波光粼粼的韶山水库。他走进更衣棚,脱去睡衣,穿上一条洁白的游泳裤。护士递给他一小杯茅台酒,毛泽东一饮而尽。然后,点上一支中华牌香烟,走出更衣棚,从刚搭好的木架上,步入水库。

  毛泽东在水中游动,把头抬得高高的,香烟上一滴水珠也没沾上,一直游到水库中央,那支烟吸完了。接着毛泽东又表演了“睡觉”、“坐凳子”、“立正”、“稍息”等动作。

  游到岸边,服务员递给毛泽东一块香皂,毛泽东用香皂擦得满身泡沫,一头扎进水里洗干净,上来又问服务员要肥皂,继续擦得满身泡沫,又钻进水里,他一边洗一边诙谐地说:“我要多洗点肥料,给老百姓下田。”

  毛泽东原定6月28日下午离开韶山。

  28日清早,他突然通知上午8时离开滴水洞。

  接到毛泽东的指示,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四处挂电话,通知沿线清道。

  7点多钟,毛泽东从一号楼走出来,到坪里分别和随从人员,省地负责人,工作人员照了相。照相时,他还握着厨师石荫祥的手说:“这些天谢谢你了!”这时候,有人把廖时禹介绍给毛泽东:“主席,小廖是给您老人家看房子的。”毛泽东那双海绵般柔软的大手,一下握住了小廖,一字一板地说:“你要把我的房子看好啊,我还要回来的呀!”廖时禹激动地回答:“主席,请您以后多回来呀!”

  照完相,毛泽东又和大家一一握了手。

  警卫员打开了毛泽东的车门。

  本来,毛泽东应该上车了。可是,他又从门楼的水泥斜坡倒走了回去,一边走一边说:“你们走咯,我还要坐下哒!”毛泽东的话讲得很重,在场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毛泽东走了回去,张耀祠、李强、高文礼等急得满头大汗。因为保密电话已经拆掉,毛泽东的行李也收拾好了。

  毛泽东在客厅的长沙发上一屁股坐了下来,东看看,西瞧瞧,一句话也没说。服务员郭国群立即给毛泽东递上一杯茶。毛泽东掀起茶盖,一口一口地品尝着家乡的韶峰云雾茶。10天来,他一直喝这种茶,今天却感到特别新鲜,他不慌不忙地喝完了最后一口,还把茶叶捋到口里。

  随从人员故意把左手伸得老远,银灰色的手表露在外面,用意在提醒毛泽东:“主席,您该走了。”毛泽东装作没看见。这时候,工作人员又走到毛泽东身边,小声说道:“主席,一切都准备好了,走吧!”毛泽东不耐烦地说:“还是要走,真是身不由己!”

  毛泽东慢悠悠地站起身,一步一步地走出一号楼,步伐显得很沉重。

  毛泽东站在车前,最后深情地望了一眼这片生养他的故土,坐上了小车。汽车开到毛泽东纪念馆门前,毛泽东叫司机停了一会儿,他掀起窗帘,贪恋地望着小时候十分熟悉的毛氏宗祠,久久无语。

  毛泽东没有料到,他这次悄然离去,竟成了与故乡和故乡人民的永诀,韶山,再没能用她温暖的胸怀拥抱她伟大的儿子。留在这片山水间的,只有无尽的思念和惆怅……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22日 14:11 来源:韶山网 编辑:王壹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