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绿色奇迹 可贵范例—— 塞罕坝林场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秋石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有112万亩壮美的绿色海洋。这里就是河北省塞罕坝林场。这片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是人类改造自然,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创举!

  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动写照

  塞罕坝,历史上有“美丽高岭”的盛誉,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清朝末年开围放垦后,由于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加之山火不断,到上世纪中叶,原始森林已经荡然无存,成了林木稀疏、气候恶劣、人烟稀少、风沙肆虐的荒原沙地。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高度重视国土绿化。1962年,为改善当地自然环境,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建设首都北部的生态屏障,原国家林业部决定建立塞罕坝林场。在物质和技术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在几代塞罕坝人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的塞罕坝林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

  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就深刻洞察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论断。从300年前的皇家猎苑,到55年前的荒原沙地,再到眼前这片绿色林海,塞罕坝的历史沧桑,正是这一科学论断的生动写照。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力印证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塞罕坝人把个人理想与林业事业、个人追求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和不可替代的绿色财富,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生态福祉,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巨大的生态效益。塞罕坝林场的奇迹正是“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的真实写照。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泽被京津、造福地方,被誉为“华北的绿宝石”。塞罕坝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2%增加到现在的80%,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

  显著的社会效益。塞罕坝林场助推区域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群众致富,促进地方发展,推进苗木生产、生态旅游、交通运输、养殖业等产业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2010年,林场荣获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建设标兵”称号;2014年,荣获中宣部“时代楷模”称号。

  可观的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塞罕坝林场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林木总蓄积由建场前的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累计为国家提供中小径级木材192万立方米。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为202亿元。

  强大的精神力量。塞罕坝林场的成功已经在全国树立起一面旗帜、一座丰碑。塞罕坝精神已经超越地域和行业界限,成为全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塞罕坝林场的巨大成就,生动诠释了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有力印证,为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可贵探索

  塞罕坝人扎根坝上高原,战风沙、斗严寒、抗干旱,从茫茫荒原上的“一棵松”到今天的百万亩人工林海,为京津冀及华北地区筑起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绿色长城,扎扎实实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奇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做出了可贵探索。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必须从国家发展方式上找根源,从宏观战略规划中寻出路。塞罕坝林场的成功,正是贵在一张蓝图绘到底,成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众所周知,人类在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之后,正处在工业文明逐渐进入生态文明的阶段。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强调人对自然的利用和索取。西方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制度优势,我们的后发优势,决定了我们完全可以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能够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塞罕坝就是可贵的范例!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中国共产党人,也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有这样的决心、胸怀和意志,才能担当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和重任,才能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集中力量办大事。上世纪60年代初,党和国家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担当,下决心建设塞罕坝林场,并且一直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真情关怀。正是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支持下,在巨大的理想信念支撑下,林场的创业者们没有被寒冷和荒凉所击垮,没有因物质匮乏和生态脆弱而退却,破釜沉舟、迎难而上,艰苦奋斗、追梦不止,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自然挑战和技术难关,书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绿色赞歌。

  严格的制度和稳定的体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技术要求高、见效周期长,因此离不开严格的制度法治、稳定的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塞罕坝林场的成功,正是贵在严格的制度,成在稳定的体制。多年来,塞罕坝林场因地制宜,坚持探索在生态脆弱地区林场建设和管理的模式,坚持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等制度建设,在护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经营管理、质量考核等方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成果,为林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塞罕坝林场建立初期隶属于原国家林业部,1968年归河北省林业厅管理。这种稳定的高层直管体制为林场提供了足额的资金保障、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稳定的人才队伍。林场因此步入良性循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科技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人类必须尊重科学、顺应自然规律。塞罕坝的成功,正是贵在科技兴林、矢志创新的坚守,成在钻研技术、永不言败的担当。55年来,塞罕坝人始终依靠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艰辛,与高寒、干旱、风沙、贫瘠做着顽强抗争。他们将林学理论同塞罕坝实际相结合,不断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引导,摸索总结出全光育苗、“三锹半”植苗、困难立地造林等一套在高寒地区科学造林育林、改善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造林成活率达到98%以上。如果没有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代塞罕坝人响应中央号召,在土壤贫瘠、岩石裸露的石质山坡开始二次创业,启动了攻坚造林工程。5年来,在石质山坡新造林15.3万亩,在基本没有补植的情况下,成活率和3年保存率分别高达98.9%和92.2%,实现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的目标。这5年来攻坚造林的科研创新,在塞罕坝不胜枚举。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塞罕坝林场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高寒荒漠造林的科技进步史。

  塞罕坝精神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塞罕坝的成功,正是贵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功成不必在我”的大胸怀、大气魄,成在“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大战略、大格局。塞罕坝林场建立的初衷,就是要改变京津地区风沙危害,积累高寒地区造林经验。塞罕坝人的视野和胸怀从来就没有停留在塞罕坝,没有停留在承德地区,而是京津冀、华北乃至整个中国高寒荒漠地区。他们用青春、汗水、心血和智慧铸就了伟大的塞罕坝精神,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奇迹,谱写出绿色发展的华美乐章。一棵棵高大挺拔的落叶松,昂首屹立于塞罕坝的土地上,正是塞罕坝精神的生动写照,更是塞罕坝感天动地发展史的真实见证。塞罕坝,是一曲集体力量的颂歌!一个无私奉献的典范!它为京津冀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塞罕坝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只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

  四、在塞罕坝精神鼓舞下,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几代塞罕坝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锨一镐、一坑一苗,像养育孩子一样辛勤植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塞罕坝,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这片林海。塞罕坝人凭着“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的高尚情怀,“绿色发展,科学求实”的矢志追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愚公移山,再造山河”的坚定信念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务实作风,探索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为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迈出坚实的步伐。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号角,一场关乎亿万人民福祉、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变革,已经开启征程。在全国上下都在努力探索绿色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弘扬塞罕坝精神,有利于我们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推动发展。当年,荒原上昂扬挺拔的一棵树,坚定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信心;如今,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坚定了我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每人植几棵,每年植几片,年年岁岁,日积月累,祖国大地绿色就会不断多起来,山川面貌就会不断美起来,人民生活质量就会不断高起来。”让我们在塞罕坝精神的鼓舞下,在塞罕坝奇迹引发的热潮中,坚守生态文明建设,献身祖国绿色发展,把塞罕坝的精神火种传播到神州大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01日 07:08 来源:求是 编辑:石光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