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李克强在国外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回顾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编者按】:李克强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的出访期间,先后多次在相关国家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这些文章以阐明中华理念,推进务实合作为目的,包含了李克强对我国总体外交政策和一些重要双边、多边关系的思考和把握。以下回顾李克强在国外媒体上的署名文章。

2011年1月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会见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

  2011年1月4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抵达西班牙,开始了对西班牙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2011年1月3日,在李克强访问西班牙前一天,西班牙《国家报》刊发了李克强题为《携手互利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的文章。李克强在文章中指出,希望借此机会向西班牙人民传递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和增进同西班牙真诚合作的良好愿望。

  李克强指出,中国未来的发展将更加紧密地与世界联系在一起。首先,中国将长期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每年有1000多万农民转入城市。这个趋势还将持续很多年,会带动庞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之一。第二,中国正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制造业水平、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坚持对外开放,保护知识产权,继续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是我们推动发展的重要举措。第三,中国大力倡导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清洁能源、低碳技术、可持续发展,这些肇始于发达国家的理念和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为中国企业和居民所接受,并应用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实现蓝图,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形成有利于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中国的大门始终向世界敞开,中国的发展将给包括西班牙在内的欧洲国家和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合作机遇。

2011年1月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

  2011年1月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抵达柏林,开始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在李克强抵达柏林前一天,德国《南德意志报》1月5日刊发了李克强的题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的文章。

  李克强表示,在继续克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深入推进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将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以更加虚心的态度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研究和学习各国发展的有益经验,以更加务实的行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支持欧盟采取一揽子金融稳定措施、帮助一些国家应对主权债务危机,促进经济全面复苏和稳定增长。

  李克强指出,长期以来,中德关系不断深化。两国已经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过去两年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德携手合作,都较早地实现了经济强劲复苏,为世界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中德双边贸易额有望超过1400亿美元,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的近30%。中国也首次成为德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和欧盟外最大贸易伙伴。双方在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司法等领域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丰硕成果。新的形势下,中国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为深入推进中德经贸等领域合作提供新的机遇。

2011年1月10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会见英国首相卡梅伦。

  2011年1月10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英国开始访问。访问当天,英国《金融时报》刊发了李克强题为《中国同世界共成长》的文章。

  李克强表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著名诗集《诗经》中就写道:“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大意为,百姓辛苦,应休养生息,享受安康;这既造福于中国人民,也有益于天下安宁。而今天的“小康”是指:人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活温饱有余而充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中国人民既期盼自己幸福安康,也希望邦邻和谐。中国的发展,需要市场、资源等方面国际合作,更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世界和平是中国实现小康的重要条件,中国发展了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李克强指出,中国是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改革的参与者、建设者。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之一,我们主张在发展中调整改革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促进了全球增长。实践将证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繁荣发展。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7日 21:26 来源:人民网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