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弘扬兴学强国精神 实现民族复兴之梦

——当代中国大学精神高层论坛发言摘登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以大学文化建设推动现代大学的发展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 顾晓松

  顾晓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源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提出“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大学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其生存和发展,通过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新,促进受教育者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继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因此,文化是大学之根,是大学的血脉,也是大学的核心影响力。要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大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必须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大学文化,构建和谐的大学文化生态环境,以大学文化建设推动现代大学的发展。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无论是为了追求真理还是为社会服务,实质上都是为了完善人的智慧和修养,本质上是文化的扬升。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就是把大学的一切活动回归到“求真育人”这一大学文化的本质基点上来,回归到大学的最主要功能和最根本任务上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南通大学提出“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培养目标,就是强调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坚守自身的学术品位,培养有独立批判思想和国际视野的文化人。

  坚持“一切为了教师”。以教师全面发展为主导,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大学是探索未知、揭示真理、崇尚学术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成长规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尊重教学科研人员的首创精神,使其能够独立地思考和探究。只有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尊重教师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大学教师才能根据教学科研活动的规律、社会的需求以及个人的兴趣来选择研究方向和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大学才能产生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履行其功能和使命。因此,必须坚持“一切为了教师”,以教师的全面发展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并尽力为教师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6日 07:43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赵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