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毛主席关怀我们办抗大

莫文骅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抗大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倡导和主持创办的一所专门为抗日战争储存、培养、输送军政干部的学府,是革命的大熔炉。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抗大创办9年,由最初的数百人,直至发展成为拥有12所分校,数万名学员先后为各个抗日根据地输送了10万余优秀儿女,他们中既有能征善战、统领千军万马的高级将领,也有战斗在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基层干部。在抗大创办初期,我先后担任过校党总支书记、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当时学校的领导人,于今在世的仅剩我一人了,我有责任将这一段历史写出来,藉以深切地纪念那些在中国人民抗日斗争中建立了功勋,血洒疆场的热血青年和抗大学员们!

  毛主席的战略眼光

  1936年,是一个非凡的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苏维埃根据地,刚刚立足。日本侵略者占领我东三省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全国人民把期盼的目光聚焦到了陕北,把拯救中华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党中央、毛主席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早就把这一历史的重任担在了自己的肩上。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预见到抗日高潮来临,将需要大批的干部去领导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5月14日,毛主席在黄河西崖的大相寺主持召开了一个会,决定成立红军大学。毛主席将她定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当时,战事频繁,前线很需要干部,一些领导同志舍不得送干部去学习。会上,毛主席亲自做工作,说服一些领导同志,为了抗日,把眼光放远一点,送优秀干部到红军大学去学习。

  6月1日,陕北瓦窑堡旧庙堂前红旗招展,歌声嘹亮。数十名优秀的红军干部会聚在这里,举行“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开学典礼。会场布置得庄严简朴,庙墙上贴着红绿标语。临时搭起的一个土台上,悬挂着红布横额。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学校的几位负责人坐在主席台上。毛主席在开学典礼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开门见山地说:我党创办抗日红军大学,是为了促进和迎接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到来,“第一次大革命时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成功,但到现在它的革命任务还未完成。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着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的力量,即是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学校创建初始分3个科,第一科大都是红军师以上干部,有林彪、罗荣桓、罗瑞卿、刘亚楼、陈光、张爱萍、彭雪枫、陈士榘、杨成武、谭政、周建屏、彭加伦、王平、耿飚、刘惠农、边章武、许建国、苏振华、张纯清、张树才、张经武、张达志、宋裕和、赵尔陆、贺晋年、郭述申、黄永胜、谭冠三、张文彬、杨立三、邓富连、刘鹏、吴富善、罗保连、贾力夫、符竹庭、童小鹏、肖之玖,还有朝鲜的武亭和越南的洪水同志。我原是西北红军大学的政治部主任,经总政治部代理主任杨尚昆同志批准,也成为第一科学员。学校由毛主席兼任政治委员。其他职务均由学员担任,林彪为校长,罗瑞卿为教育长,我任校党总支书记,当时不设政治部,就由校党总支书记来负责这方面的工作。

  1937年1月的一天,毛主席找林彪、刘亚楼和我3人去谈话,要我们到延安办“抗大”二期。我们2月到达延安后不久,学校即更名为“中国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林彪任校长,刘亚楼任教育长,我任政治主任,后改为政治部,傅钟任主任,我任副主任(傅钟到前方后,我任主任)。学员中四方面军的多一点,也有红一方面军和二方面军的干部。有陈赓、杨得志、余秋里、姬鹏飞、许世友、胡耀邦、倪志亮、王维舟、王建安、陈再道、洪学智、詹才芳等;女干部有贺子珍、康克清、蹇先润、蹇先佛、李坚贞等。还有一些国民党军队系统的高级将领,大都是杨虎城和张学良将军部队里的进步军官,他们化名来学习。也有一些来自国民党将领的家庭,如张学良将军的弟弟张学思,杨虎城将军的儿子杨拯民,国民党师长赵寿山的儿子赵元介、女儿赵元炳。但大量的是满怀抗日救亡激情的热血青年,他们中有来自平津和东北沦陷区的青年学生,有东南亚新加坡等地穿着翻领西服、旗袍、高跟鞋来到延安的华侨青年。这些进步青年三三两两,男男女女,背着行李,掂着小包,日夜不停地投奔延安。从西安到延安有800里路,路上有国民党的严密封锁,荒山野岭常有豺狼、狐狸出没和嚎叫,无数青年靠两只脚星夜赶路,有的要走半个多月,到延安时,脚肿得连鞋都脱不下来,那种情景是非常感人的。

  抗大就像一颗在沉沉黑夜里闪耀的北斗星,把大批的革命青年、抗日志士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异国他乡召唤到黄河之滨、宝塔山下。

  在战争环境里,创办这么一所大规模的学校,抽调这么多高级将领来学习,充分证明毛主席具有伟大的战略家的眼光和革命家的宏才大略。他深知,在革命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以后,我们党和军队的任务、策略、斗争方式及工作方法都将有所改变并复杂起来,这就需要干部重新学习并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主动地适应这种战略转弯。更需要吸收大批新的干部,增加新的血液。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4日 14:50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编辑:王千雪 打印